侯志宏 徐應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學校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成員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和國家所承擔的責任使命,它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品質(zhì)之一。個體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到其成人成才,更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作為高中生,既要學好基本的文化知識,又要修身立德、志存高遠,勇于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在不懈的奮斗中綻放青春的光彩。
總的來說,當代中學生是積極向上的,但社會責任感卻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這固然有社會、家庭等環(huán)境方面的原因,但學校教育也有一定的責任。因此,就學校而言,應把培養(yǎng)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行為作為一個重要抓手,以此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此,結合湖南省寧鄉(xiāng)市第一高級中學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對高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
一、打造一支德教雙馨的教師隊伍,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種獎勵都無法取代的。教師的社會責任感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有為的人生態(tài)度與社會擔當,然后才是傳授學生專門的學科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帶著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與追求?!笨梢?,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強化教師的社會責任感。
1.堅持師德引領,將強化教師的社會責任意識落到實處
一是加強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與指導。定時間、定地點,組織全體教師進行師德師風方面的業(yè)務學習,并利用假期,以年級組或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教師外出學習,以提高其思想認識,培養(yǎng)一支思想過硬、人品高尚的教師隊伍。
二是每學期組織“德教雙馨”“師德標兵”“巖竹優(yōu)秀園丁”“四有好老師”等優(yōu)秀教師評選活動,宣傳推介校內(nèi)外的師德典型。借助評選活動,增強每位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fā)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三是定期組織開展教育教學的評教測評活動,全面而實事求是地對教師進行多維度的全方位測評,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助推教風、學風和校風的建設。
2.重視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在校的絕大部分時間是與任課教師共同度過的,這就需要教師把傳授知識與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緊密結合。下面,以語文課堂和政治課堂教學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在語文課上采用“滲透性引導”方式對《論語》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教師可就孔子的社會責任擔當進行分析,讓學生探討:面對無道且混亂的現(xiàn)實社會,孔子“仁以為己任”,孜孜不倦地傳道,帶領弟子自覺主動地去承擔復興“周禮”這一歷史重任,并把它作為個體存在的至高無上的目標和義務??鬃臃e極入世、濟世的行為,凸顯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仰,這種高度凝聚的社會責任感,恰恰是需要學生深入領會的。
而政治課堂教學在這方面的體現(xiàn)則更為明顯: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動態(tài),關注熱點背后的本質(zhì),從而了解國情,知曉世界發(fā)展動態(tài),尋找社會生活與教材的聚合點。這樣,以理論指導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為國家、為民族奉獻的遠大志向。
學校各學科教學中經(jīng)常性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而且讓每一位組員形成了“小組的成績是共享的,為本組作出貢獻就是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共識。而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責任意識。高中學生思維活躍,但思想還不成熟,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鳴,使學生逐步形成并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
3.以班主任為龍頭,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班主任作為這個小社會里的引領者,對這個集體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班級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是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為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落實奠基。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以此培養(yǎng)學生在班級中的擔當精神。除了班團干部、組長、課代表以外,班級還有登記值日、聯(lián)絡年級、設計板報、策劃各種活動的人員,大家認真踐行“班級是我家,我要建設它”的思想。
二是以主題班會活動為載體,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高度重視主題班會,在籌備和策劃班會的過程中,全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各盡所能。在團委的統(tǒng)籌安排下,將社會責任感教育貫穿于相應的班會活動中,開展以“做一個負責的人”“知國、愛國、報國”“集體與我”“我的家庭責任感”“一中人,肩負一中榮辱”為主題的班會,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他人、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感。
三是大力開展班級命名制活動。借助集體的智慧,擬班名、定班規(guī)、設班徽、創(chuàng)班歌,為班級打造一張靚麗的名片。
二、積極爭取各方力量,
形成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群體合力
1.搭建家校共育平臺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但單靠學校的教育力量很難讓學生成人成才。只有家校合作,方能形成更優(yōu)的教育合力,促進學生更全面的發(fā)展。
(1)成立家長委員會
由各班班主任選定綜合素質(zhì)較高,對教育充滿熱情的家長代表作為家委會成員,鼓勵他們?yōu)榘嗉壓蛯W校建設出謀劃策,有序地參與其中的管理。家委會成員的參與也給其他家長樹立了榜樣,帶動了更多的家長關心班級事務,使他們轉變了觀念,更深入地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孩子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這樣,不僅更好地發(fā)揮了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為學生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教育環(huán)境,也為學生樹立了一個承擔班級責任的榜樣。
(2)積極開展家長培訓活動
孩子的責任心需要家長的培養(yǎng)與呵護,一味地批評會扼殺他們敢于承擔的勇氣,過分嚴厲又會使他們不敢擔負責任。而家長越俎代庖,包辦一切,同樣有害無益,因為孩子內(nèi)在的責任沒有人能夠替代。
一方面,定期開展“魅力家長進課堂”活動。請家長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走進課堂,給學生講述自己的人生、工作和生活等,到學期末再評選出優(yōu)秀家長講座人。此舉措,不僅豐富了學校的課程資源,將課堂延伸到了校外,而且借助家長的言傳身教和榜樣示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責任的內(nèi)涵。
另一方面,利用家訪、家長會等活動與家長積極溝通。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成才,但有些家長過于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品行和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尤其忽略了孩子責任感的培養(yǎng)。青春期學生存在的問題,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在一個長期的教育、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因此,教師要通過與家長面對面的溝通,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引導家長高度重視言傳身教與積極管教,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共同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3)重視親子活動
與小學生相比,高中生的親子活動往往不被家長重視。而實踐證明,高中階段親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同樣有著重要作用,其內(nèi)容同樣可以豐富多彩。比如,可以讓家長在家中與孩子一起“種好各自的家務責任田”,對家務勞動進行分工合作,或開展“假日我當家”活動,并要求家長將孩子的各項家庭活動(如洗衣、買菜、做飯等)記錄下來?;顒咏Y束后,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悟,在班級分享交流。通過親身體會、感悟父母的艱辛,學生增強了對家庭和學校的責任意識,逐漸在班級和學校發(fā)揮出主人翁精神。
學校也可以與家長一起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親子戶外活動,如親子夏(冬)令營、職業(yè)體驗、志愿者服務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也能培養(yǎng)他們自強的意識與能力,使他們逐步擔起自己的責任。
2.充分發(fā)揮團委、學生會、社團聯(lián)合會的育人作用
團委、學生會和社團聯(lián)合會作為學校育人的重要力量,在對學生思想品德、良好習慣和人格教育的培養(yǎng)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
(1)堅持榜樣示范,培養(yǎng)一批得力的學生干部
一是組織學生干部參觀毛澤東故居、少奇紀念館、烈士塔等革命圣地,讓他們充分了解祖國的發(fā)展歷史,感受偉人的愛國擔當情懷,從而意識到自己在祖國未來建設中需擔負的重大使命,樹立遠大理想。
二是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責任擔當素養(yǎng)。采取各種監(jiān)督考核辦法對學生干部進行責任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擔當素養(yǎng)。
(2)借助新媒體,拓展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新平臺
校團委和學生會在充分發(fā)揮校報、校園廣播和文化長廊作用的基礎上,積極拓寬宣傳渠道,運用網(wǎng)絡平臺,如微信、網(wǎng)站、博客等開展宣傳活動。同時,開展黨史專題學習,打造“黨史長廊”;開展黨史講座,舉行黨史知識競賽。并且讓全體學生集體觀看、學習《榜樣》等一系列節(jié)目,使其深入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潛移默化地接受愛黨、愛國教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3)豐富活動形式,開展以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為導向的志愿者服務活動
校團委和學生會定期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的一次志愿者經(jīng)歷”分享活動,帶領學生定期到社區(qū)、農(nóng)村清理衛(wèi)生死角,到敬老院、光榮院進行慰問服務,并將志愿活動記錄在案,加深學生對“傳遞愛心,樂于奉獻”的志愿者宗旨的認識。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交通護導活動,開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活動;在市運會、成人高考等重大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管理,鍛煉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通過這些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加強社團建設,完善育人載體
學校成立了各種社團聯(lián)合會,如古風社、德馨園報社、激流文學社等文化類社團,將傳統(tǒng)文化與核心價值融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起點公益社定期開展圖書捐贈活動和義賣活動,向學生宣傳志愿者服務精神;未來企業(yè)家協(xié)會聚集了大批熱衷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學生,在相關教師的指導下,他們沉醉于各領域的研究,不僅引領著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與實踐活動;舞蹈社、聲樂社和籃球社等特長社團,使學生在學習壓力較大時,能夠及時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擅長的活動中,不但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求,也激發(fā)了其學習興趣。學校每年舉辦一次社團文化節(jié),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學生領悟到了社會責任感對自己和集體的重要意義。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全面落實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校園是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氛圍時時刻刻感染著學生,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力、激發(fā)力和感染力。校園文化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tài)的內(nèi)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tǒng)、校風、學風、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學校成員所形成的非明文規(guī)范的行為準則等。
一是以良好的物質(zhì)文化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適時推介當代社會極具責任感的典型人物,并利用雕塑、宣傳櫥窗、標語牌等展示與社會責任感有關的內(nèi)容,用一種無聲的教育來熏陶學生,讓全體師生對學校的教育目標產(chǎn)生高度的認同感,形成“以校為榮,校以我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是通過挖掘利用校本德育資源和學校歷史底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寧鄉(xiāng)市第一高級中學在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德育資源。偉大的革命家朱劍凡先生毀家興學,創(chuàng)辦寧鄉(xiāng)一中,徐特立、李淑一、楊昌濟、周世釗等教育名流先后執(zhí)教于此。時至今日,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志存高遠、勇于擔當?shù)膬?yōu)秀學子:向警予、繆伯英、曾憲植等革命先輩相繼學成于斯,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先生還親手將自己的“兩彈一星”勛章捐贈給寧鄉(xiāng)一中……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學生們通過參觀校史展覽館,聆聽校史教育講座和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報告會等一系列活動,加深了對學校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認識,增強了“以校為榮,校以我榮”的使命感。
總之,高中階段是一個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責任教育至關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與家庭多方努力,協(xié)同合作,形成責任教育合力,方能逐漸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學生形成負責任的行為。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