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施玲芳,王芬芬
(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y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內科常見疾病,它是由胃內容物和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倒流食管。主要表現為胃灼熱、胃酸倒流,會導致患者出現食管炎、咽喉損傷等癥狀。近年來,由于生活的壓力和生活節(jié)奏變快,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病率逐年提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雷貝拉唑是一種新型的質子泵抑制藥劑,為了探究雷貝拉唑和莫沙必利聯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11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結果如下。
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11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1999煙臺會議對RE制定的診斷標準[2],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患有胃、十二治潰瘍及胃腸道惡性腫瘤等患者,妊娠和哺乳性婦女。采用隨機數表法,將112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主和對照組,每組56例,實驗組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5.8±12.8)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6.7±10.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獨的雷貝拉唑(規(guī)格:10mg)進行治療,患者在餐前30min服用,2次/天,10mg/次。實驗組采用雷貝拉唑和莫沙必利聯合治療,患者在接受雷貝拉唑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莫沙必利(規(guī)格:5mg)治療,3次/天,5mg/次,也是在餐前30min服用。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均持續(xù)4周。醫(yī)護人員在治療中認真記錄患者的病癥變化,在患者治療結束后,向患者發(fā)放癥狀調查問卷,并且觀察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適時地做好病后檢查工作,給予患者胃鏡檢查,觀察反流性食管炎的變化,預防復發(fā)。
3.評價標準。評價患者臨床療效的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2個等級以上;有效:接受治療后癥狀緩解1個等級以上,但不完全消失;無效:治療后其癥狀無好轉。胃鏡下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胃鏡下患者炎癥完全消失;顯效:治療后病灶明顯減少;有效:治療后期病灶有一定的減少,無效: 治療后期病灶無明顯變化。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100%。
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4.0軟件對本文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臨床效果對比。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2.19%)明顯高于對照組(80.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
2.胃鏡檢查結果對比。對兩組患者進行胃鏡觀察,實驗組內窺鏡下有效率(97.25%)明顯高于對照組(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檢查對比
3.不良癥狀。實驗組出現1例頭暈患者,其他患者均無其他不良癥狀;對照組有3例輕微腹瀉,1例食欲不振,均不影響治療。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腎臟功能均無異常表現。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腸等器官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內壓力降低,內容物反流進食管而造成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反流的膽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使食管粘膜的抗反流屏障功能受損,導致黏膜受損而出現炎癥、食管糜爛或潰瘍等一系列的病變,臨床上表現出上腹疼痛、不適等現象,甚至是胸骨后灼燒感、反流、胸痛、食道粘膜糜爛等表現[3]。雷貝拉唑主要作用于食管下端括約肌,其使用效果更加迅速,藥物濃度下降緩慢,效果能夠維持的更長久。莫沙必利主要是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它直接興奮肌間神經叢的5-HT4受體,促進神經遞質的釋放,改善患者的胃、十二指腸、食道的推進性蠕動的頻率,增強食管蠕動和食管下段的清除率,促進食管炎的愈合。雷貝拉唑和莫沙必利的聯合治療在短期內不僅要消除癥狀,更要長期內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防止其復發(fā)或者出現并發(fā)癥。
雷貝拉唑是一種新型的質子泵抑制劑,它具有更佳的分解速度和抑酸能力,而且能夠經過非酶代謝途徑不經干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滅活,能夠幫助患者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酸的含量,其效果更加迅速、穩(wěn)定、持久。莫沙比利是一種新型的促進腸胃活動能力的藥物,它能夠通過其高選擇性的存在于胃腸肌間神經叢的5-羥色胺受體,促進患者胃道的推動性蠕動,刺激腸道的平滑肌收縮,保證患者食管運動和消化能力增強。從而達到抑制胃食管反流和排空胃的目的。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和莫沙比利聯合作用,既能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時,還能加快胃腸道對內容物的消化,其成效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