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
[摘? 要] 議論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學生將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也可以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拿出來進行討論. 高效的討論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文章結合實踐探討了該模式下初中數(shù)學課堂上的教師引導策略.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學生討論;引導策略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是李庾南老師首倡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群體議論活動相當重要. 李庾南老師對“群體議論”的價值堅守做出了這樣的詮釋:課堂教學中的群體議論就是促進合作學習和倡導對話教學[1]. 筆者認為群體討論的關鍵點就是合作學習和對話教學,對初中生來講,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討論,如何讓討論能夠真正推動探究的發(fā)展,這些都值得教師進行研究和探索.
營造和諧的議論氛圍
學生的群體議論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寬松、和諧的氛圍更容易讓學生打開心扉,將自己的猜測大膽地提出,從而在彼此的探討中形成更有建設性的觀點. 反之,如果氛圍非常壓抑,那么學生的議論只能是一種形式,他們充其量只是將自己的想法陳述一遍而已,很少能夠展開多么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因此,筆者認為要讓群體議論發(fā)揮實效,教師首先要注意課堂氛圍的建設.
有利于學生進行群體議論的課堂氛圍應該具有民主性、和諧性和平等性. 在新型的課堂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權威和主宰,他們更應該是學生各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下的每一項活動的開展和推進都離不開教師的策劃,但是在整個課堂推進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隱身幕后,讓學生全方位地走上探索的前臺.
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學生的議論環(huán)節(jié),但是這些議論的范圍比較小,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即某些性格開朗、思維靈活的學生單方面地講解,還有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這顯然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群體議論”. 正常的“群體議論”應該是學生之間積極而深度的溝通,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在議論環(huán)節(jié)中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對于某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而言,他們其實也有很多探索的成果,也有一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是他們不敢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積極的鼓勵,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的處理才能讓群體議論產(chǎn)生效果.
比如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圖1所示,取一張正方形的紙,其邊長等于10厘米,在它的四個角上都剪去一個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知如果正方形的大小發(fā)生變化,則陰影部分的面積也會發(fā)生變化. 請分析:(1)上述變化過程的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是誰?(2)如果設定小正方形的邊長等于x厘米,陰影部分面積等于y平方厘米,請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并說明當x等于3厘米時的陰影部分面積y.
上述問題提出之后,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進行適度的思考,須知群體議論不是盲目地發(fā)表觀點,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經(jīng)過思考之后,議論才有意義,這樣發(fā)表觀點的人不是空口說白話,聽取觀點的人也能將聽到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 這樣才能讓群體議論的活動落在實處,而且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應該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即問題相對基礎,當學生在小范圍的議論中形成認識之后,教師應該將展示的機會交給那些水平相對一般,且平常不善表達的學生,讓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幫助他們建立信心. 當然,在學生形成共識之后,教師還要提出一些反思性的問題,比如“剛才的問題是對哪些知識點進行了考核”“我們在處理的過程中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也可以讓那些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議論之中.
精心建構有助于議論推進的
情境
一個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學生更加充分地投入到討論之中,進而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在相互討論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認知、提升能力. 同時,教師還必須意識到,學生的群體議論還離不開一個與之匹配的情境,初中階段的學生在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在很多問題的理解上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這時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激活他們的思維. 在“自學·議論·引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青春期初中生的學習和性格特點,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結合實際情況設置一定的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進而引發(fā)其探究的欲望[2].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味性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以此來提升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 比如在引導學生研究函數(shù)圖像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從民間故事取材,結合龜兔賽跑來創(chuàng)設情境:兔子和烏龜進行賽跑,開始的時候兔子有很大的領先優(yōu)勢,但是兔子非常驕傲,就在半路上睡了一覺,但是烏龜卻沒有絲毫的懈怠,它從兔子身邊經(jīng)過,一口氣向前跑去,最終它獲得了冠軍. 如果我們提供一些兔子和烏龜行進過程中的位置坐標,你能繪制出他們的位置坐標和時間之間的變化圖像嗎?隨后教師展示一系列數(shù)據(jù),讓學生圍繞這些數(shù)據(jù)展開分析和探索. 在學生有過較為深入的思考之后,教師安排學生在群體議論中分享自己的觀點,并對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修正,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對函數(shù)圖像建立了認識. 當教師最后引導學生總結相關概念時,學生就會赫然發(fā)現(xiàn):原來通過函數(shù)圖像可以非常簡便地將問題場景表達出來,這也正是數(shù)學簡潔之美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的體現(xiàn).
結合生活來引導學生的群體
議論
在引導學生展開群體議論時,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來選取素材,由此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圍繞更加真實的場景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提出具有建設性價值的觀點. 事實上,數(shù)學問題和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學生對很多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也多有體驗,所以當我們將一些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生活化,將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內心的共鳴,進而在群體議論中產(chǎn)生很多富有個性的認識與理解.
比如有這樣一個生活素材,如圖2所示為本市前天的溫度變化圖像,請根據(jù)圖像來回答相關問題:(1)氣溫T(℃)是不是時間t(時)的函數(shù);(2)請說明10點時的氣溫;(3)全天什么時候的溫度最高,等于多少;什么時候的溫度最低,等于多少;(4)哪一時刻的氣溫等于4℃.
上述場景就發(fā)生在學生的身邊,因此學生能夠很快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共鳴,積極進入群體議論中去. 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群體議論中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要求學生在相互探討中進一步明確函數(shù)圖像的基本含義,這也必然會強化學生對數(shù)學學科價值的認識,學生的學習動力在這樣的群體議論下也將更強.
綜上所述,為了讓“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推進,讓課堂教學中的群體議論達到促進合作學習和倡導對話教學的目的,教師應該深度研究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適當?shù)姆绞胶头椒ㄒ龑W生進行群體議論,讓他們的議論發(fā)揮其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庾南.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群體議論[J]. 中學數(shù)學,2017(22):3-5.
[2]喬國棟. 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