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對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提出的目標任務。在翻譯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對教師和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多重意義。在實踐過程中,應加強教師思想政治素養(yǎng)、靈活設計教學材料、有機結合翻譯技巧和思政教育、課內課外相輔相成、教法自然易于接受、與思政課程溝通互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翻譯課程;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江杰(1978-),男,漢族,四川宜賓人,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翻譯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和修辭學。
一、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绷暱倳浀闹v話從戰(zhàn)略的高度,為高校課程建設提出了思想引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思政系列課程單獨的任務,各類課程應分工合作,形成涓涓細流,百川歸海,匯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海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從“思政課程”的自留地到“課程思政”的責任田,勢必成為新時代高校課程教學的一大特色。課程思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tǒng)思政教育枯燥死板的印象,一方面,融于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將與傳統(tǒng)思政課程所講授的內容遙相呼應、相互印證,加深思想教育的深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將以自然而靈活的方式,潤物細無聲,提高學生的接受度。
翻譯課程具有人文性,在課堂材料選擇方面具有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在課堂設計和教學法等方面又具有靈活性的特征,因此在課程思政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學科優(yōu)勢,應在課程思政方面做好引領和示范。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該課程的使命在于使用西方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在通過翻譯課程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應跳出傳統(tǒng)教學只關注翻譯理論、翻譯技巧和翻譯技術的窠臼,讓教學真正具有靈魂,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思政融入翻譯課程改革的策略
課程思政的實施是長期性、體系性的工程,應從多方面著手以保證其效果。
1.教師思政素養(yǎng)過硬。身正為師。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guī)范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的文件,如《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等,作為高校教師育人教書的底線和紅線。常言道,“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緊跟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儲備,在做好正確思想引領的同時,在思想政治方面向學生答疑解惑時不至于捉襟見肘。
2.靈活設計翻譯教學材料。教學材料是開展教學的載體,翻譯課程要達到思想教育的功能,在教學材料選擇的方面應突出廣泛性和時效性。翻譯課程教師應廣泛深入地學習黨和國家各項政策文件、領導人講話和會議精神,如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等相關文件,學習研究權威媒體發(fā)布的中英雙語文件,分析其中反映出的翻譯現(xiàn)象,結合翻譯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特點,將適合本課程特點的最新時事材料安排作為翻譯講解材料和練習材料。同時,翻譯教師應主動關注外媒的相關報道,平行研究對于相同政治話語的不同表述,從國家利益、意識形態(tài)、語言機制、文化傳統(tǒng)、傳播理論等方面分析表達差異的深層次原因,靈活融入翻譯教學中。選材視角的廣泛性,符合翻譯學科的跨學科特征,也有助于全面達成課程思政的任務。
從選材的時效性方面,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熟悉中文政治熱詞的權威英文表達,特別是針對某些經(jīng)過修訂的表達方式,分析選詞差異背后的政治或文化考量。例如,自習總書記于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概念以來,針對該詞的英文翻譯方式,部分媒體最初使用了“strategy”,而現(xiàn)今最權威、最廣泛使用的是“initiative”。國家部門和權威媒體為何在該術語的英文對應詞表述中淡化“戰(zhàn)略”、強化“倡議”,背后體現(xiàn)的國際政治考量和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政治自信,可以作為翻譯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的鮮活材料。再如,對于習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應使用“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還是“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從destiny到future的變化所體現(xiàn)的文化考量,同樣也是翻譯課程思政教學的合理切入點。
3.翻譯技巧與思想政治有機結合。時刻牢記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翻譯教學中,源語作者由于其民族立場或國家利益等原因,某些表述違背客觀事實甚至傷害我們的民族感情和國家利益,在此情況下,應合理運用翻譯技巧進行調節(jié)。
如在英譯漢訓練材料中,針對BBC、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的“disputed South China Sea island”這一表述,應采用省譯的手段省略“disputed”一詞。我國對南海的主權沒有爭議、也無須爭議,在訓練省譯這一翻譯技巧的時候,及時培養(yǎng)學生時刻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在英譯漢訓練材料中如涉及西方媒體錯誤使用的“Senkaku Islands”這一表達,應采用改寫的方式堅定地譯為“釣魚島”,絕不可使用日本的錯誤名稱“尖閣群島”;在處理西方近代史材料中如涉及“Second Sino-Japanese War”這一說法,應改譯為“抗日戰(zhàn)爭”而非“中日戰(zhàn)爭”,教育學生勿忘國恥,堅決批判某些國家和媒體錯誤的歷史觀。
以上處理手段屬于勒菲弗爾“操縱論”理論范疇,因為“有自己獨立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理想的譯者,在翻譯實踐中,不得不對原作進行改寫,以各種方式,彰顯語言的個性特征和表達風格,去操控原文在譯入語中的形象。”
4.課內課外相輔相成。在翻譯教學體系中,課外自主練習應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涉及課程思政內容要素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有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豐富的輔助材料,如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相關的雙語平行文本閱讀,對以上文本資源進行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tǒng)的術語庫、語料庫整理,安排學生進行思政材料摘要翻譯等練習方式,學生在此過程中廣泛接觸思政材料,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獲取思想營養(yǎng)。
5.教法自然如春風化雨。傳統(tǒng)思政課程存在一些問題,如“思維老套,跟不上時代進步,這樣的枯燥無味課堂教學模式完全不能適應目前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其他課程開辟思想教育渠道的時候,應竭力避免出現(xiàn)以上問題,為了思政而思政必將導致枯燥無味的尷尬說教。
如翻譯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準確性,理解過程應包括文本內理解和文本外理解,如時政背景、講話精神、政策條文等。在翻譯思想政治內容時如需要做文本外信息處理,教師可以將身邊事或案例作為切入點自然引入,潤物細無聲,讓學生欣然接受思想的熏陶而不至于產(chǎn)生抵觸情緒。
6.與思政課程溝通互鑒。思政課程有一批專業(yè)知識扎實、思政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翻譯等其他課程在教師自我學習、課程思政課堂設計等方面應積極與專業(yè)思政教師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齊頭并進,共同面對思想教育中出現(xiàn)的難題。通過交流學習,翻譯課程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養(yǎng),而思政課程教師也可以適當方式在思政課程中加入適當比例的英文內容,例如中國特色政治術語的英文表述等,從而提高課程的吸引力。部分高校已經(jīng)在開展使用英文講授思政課程,其經(jīng)驗可供借鑒。
三、結語
在翻譯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是教師履行育人教書神圣職責的實踐平臺,有助于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高度自信,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這是一個長期性的系列工程,需要從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法研究、制度保障、考核機制等多方面保障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 17zt11_xjpjysx/201710/t20171016_316349.html,2017-10-16.
[2]劉霞.勒菲弗爾“操縱論”操控因素研究[J].黑河學院院報:語言文學藝術研究版,2018(7).
[3]于文娟.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改革措施[J].大觀周刊,20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