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
【摘? ?要】“望聞問切”是中醫(yī)四診法,其同樣適用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望”學生學習狀態(tài),“聞”發(fā)言信息價值,“問”探究思維盲點,“切”學以致用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科學探究水平。
【關鍵詞】望聞問切;把脈;科學課堂
“望聞問切”是中醫(yī)四診法,即醫(yī)生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從而對癥下藥,救治病患。在以“探究—研討”為核心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同樣需要教師運用“望聞問切”的手法,準確把握學情,切中教學疑難,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探究水平和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望診,是指醫(yī)生通過對病人的神、色、形、態(tài)、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的診法。科學課中的“望”,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觀察分析,從而了解學情,有效實施以“探究—研討”為核心的科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苯處熗ㄟ^對學生表情的觀察,就能判斷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感興趣,探究活動對學生是否具有吸引力,學生是否在傾聽、思考,教師的教學組織是否有效等。教師不僅要關注表現(xiàn)優(yōu)秀、發(fā)言踴躍的學生,也要關注沉默寡言、愛開小差的學生,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手段,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效率決定了后續(xù)交流研討達成目標的程度,但開展探究活動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xiàn),判斷學生遇到的阻礙,從而適時中斷探究活動,調整教學策略,進行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動。
教師的“望”并不是簡單地看,而是通過“望”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迅速判別是否要進行干預,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的“望”是對每一個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關注,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待和支持,激發(fā)其努力表現(xiàn)自己的動力。
聞診,是指醫(yī)生通過聽患者語音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以及聞氣味,分辨病情的中醫(yī)診法。戴爾·卡耐基說:“專心地聽別人講話,就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的大贊美?!币蚨?,教師要掌握課堂傾聽的技巧,從發(fā)言中了解學生認知的模糊點、錯誤點,便于以學定教。
由于受語言能力的限制,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往往會出現(xiàn)答非所問、詞不達意、表述啰唆等現(xiàn)象。教師因有限的教學時間與預設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常常期望學生的回答是預設的答案之一,一旦出現(xiàn)以上現(xiàn)象,鮮有傾聽學生發(fā)言的耐心,一般表現(xiàn)為:直接制止,讓其他同學回答;曲解或否定學生的回答;直接拋出問題的答案,代替學生回答等。課堂上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是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主要手段,教師只有耐心傾聽,發(fā)現(xiàn)、思考學生回答中的前概念,才能以學定教,精準教學。如教師在執(zhí)教六年級上冊《神奇的小電動機》一課時,圍繞“造成電動機轉動的力”進行討論,教學過程如下。
生:應該是磁力,是這兩個磁鐵產生的。我們可以利用指南針測試電磁鐵,有紅色標記的一面是南極,有白色標記的一面是北極。根據(jù)“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原理,當電磁鐵轉動的時候,兩塊磁鐵的北極會把彼此往右推,剩下的兩個極會異極相吸。如果沒有電力,磁鐵會因吸引而停下來,所以,電力能避免磁力吸住。
師:下面這么多同學舉手了,請你回答。
從案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表達時可能有一些想法,但未能將理由闡明,教師也未能給予正面的回應,轉而請其他學生發(fā)言。教師為什么不正面回應?因為預設的教學設計是從電動機的構造猜想轉動的力——磁力,此時還沒有涉及電動機轉動的工作原理,所以教師想回到自己預設的流程上去。但學生的回答顯示其思維已經超前了。對此,教師聽懂了沒有?如果教師能聽懂學生的發(fā)言,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就可以抓住契機做文章:一是讓學生將“電力為了避免磁力吸住”的意思說清楚;二是讓其他學生對該生的觀點進行判斷,是認同,還是有意見,或是另有補充;三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先學習電動機轉動的原理和換向器的作用,再理解“磁力”的作用。
“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保持讓學生把話表達清楚、表達完整的耐心,通過細心地“聞”,及時了解學生探究活動進展情況和思維發(fā)展程度,從學生不太清晰或不太準確的發(fā)言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適時改變教學流程,在疑點處點撥,或進行適當補充。這樣,不僅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也使其他學生養(yǎng)成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問診,即詢問癥狀,是指醫(yī)生詢問患者及家屬,了解既往病史、起病原因、發(fā)病經過、主要痛苦所在、自覺癥狀及治療過程等情況,通過綜合分析后做出判斷的中醫(yī)診法??茖W教學中的“問”,是指教師用問題引領學生學習科學,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發(fā)展的手段。
教師的提問尤其是追問,要有價值、有目的、有啟發(fā),要適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充分暴露認知難點和思維盲點,促進學生思考,使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解決問題。
如《神奇的小電動機》一課中,教師針對三個學生的回答做出了不同的追問。生1提出了“電力能避免磁力吸住”的觀點,教師追問:“你能具體闡述觀點嗎?是誰和誰吸???為什么會吸???電力是怎樣避免它們吸住的?”生2認為生1的觀點有錯,紅色標記所指的應該是北極,白色的是南極。教師追問:“你憑什么確定紅色標記所指的是北極,白色標記是南極?她(生1)的檢測一定是錯的嗎?”生3認為,轉子的南北極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追問:“你是如何知道轉子的南北極在不斷變化?為什么轉子轉動,南北極就會改變?通過觀察,你發(fā)現(xiàn)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是什么嗎?”
抽絲剝繭般的追問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上述案例中,教師針對三個學生的不同追問,摸清了學生思維的底細,幫助學生厘清了思維的表達障礙,透露學生真實的想法。在自主探究中,學生會始終圍繞追問進行觀察、記錄、分析、思考、解釋,科學思維也在探究中得以發(fā)展和提升。
切脈又稱診脈,是醫(yī)者用手指按病患腕后撓動脈搏動處,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氣血津精的一種方法。科學教學中的“切”,是指教師切準學情的脈搏,充分了解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程度,促進學生運用已建構起來的科學概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浮力》一課的拓展階段,教師用投影出示圖1,請學生判斷兩個同樣大小的塑料球,一個浮在水面上,一個沉在水底,哪一個受到水的浮力大。接著,又出示圖2,兩個同樣大小的鐵球和銅球,都沉在水底,誰受到水的浮力大?如果學生能正確判斷出沉在水底的塑料球受到的浮力大、鐵球和銅球受到的浮力一樣大,說明學生已經修正了原有的對浮力的認識,真正建構和理解了以水的體積(排水量)來判斷浮力大小的科學認識。教師用此方法切準了學情的脈搏,檢測了學習效果。
學習科學不僅是為了建構科學概念,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如五年級下冊《給冷水加熱》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得到“冷水變成熱水的過程中,體積變大,重量不變”的科學概念后,進而解釋熱水袋浮在冷水上的原因。如果教學到此為止,那么僅僅是得到一個科學結論而已。學生只有運用概念解決問題,才算是真正完成了概念建構。于是,教師要求學生對作業(yè)本中的兩道題進行進一步分析、推理和解釋,如下所示。
針對題1,學生結合圖3做出如下分析:因為熱水變成冷水,重量不變,體積變小。50℃的熱水變成10℃的冷水后,體積會變小,與原10℃的冷水相比,10℃的冷水體積大,也更重,所以答案選C。
針對題2,學生同樣結合圖4做出分析:假設都是同樣重量的10℃的冷水,一個變成50℃的熱水后,重量不變,體積變大,所以答案選A。
科學教學的價值不在于讓學生知道、記住多少科學概念,而是通過科學探究,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這些概念,并能運用這些概念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教師對題目進行改進后,“切”中了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提供了一個“跳一跳,摘桃子”的機會,讓學生不僅用已習得的科學概念來完成答題,還運用概念進行分析、推理、解釋,促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應用能力得以發(fā)展。
總而言之,醫(yī)生通過“望聞問切”診斷病情、治病救人,科學教師通過“望聞問切”診斷學情,把脈教學,推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二者有異曲同工之效。
(浙江省安吉縣杭垓小學?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