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俠
摘 要:中國古代詩歌語言表達較為含蓄,常會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運用隱喻和象征性的手法將具體事物、個人情感、政治理想等表達出來,所以學生個人的主觀體驗更重要。文章主要探究初中語文古詩歌教學中加強學生主觀體驗的方法,比如通過誦讀,解析形象美和意境美展開教學。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主觀體驗;詩意理解;誦讀;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28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3-0041-01
一、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讀懂詩歌
在初中語文古詩歌教學中,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古詩內(nèi)容,更好地體驗和感悟詩歌的思想和內(nèi)涵,首先需要讓學生讀懂詩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三個步驟展開閱讀指導:一是幫助學生解決字詞問題,這是最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獨立閱讀詩歌,結(jié)合教材中的標注和工具書理解疑難字詞,并畫出不懂的字詞讓老師講解。教師再講解這些字詞的含義和相關(guān)典故,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詩詞的基本含義。二是介紹背景資料。不同的詩歌都是作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寫成的,通過介紹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社會背景環(huán)境、主要思想等,能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心境、把握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內(nèi)容。三是展示詩詞的中心思想,然后再讓學生細細地品味[1]。
例如,在《唐詩五首》中的《使至塞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反復幾次朗讀本首詩歌,根據(jù)課本中的標注,理解單車、問邊、屬國、居延、孤煙、長河、蕭關(guān)、都護等詞的含義。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翻譯每一句詩,再將本詩完全翻譯成白話文。教師為學生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和詩人王維的情況,如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fā)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之后河西節(jié)度使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于是唐玄宗命王維赴邊疆慰問將士,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察訪軍情。最后直接講出本詩所表達的情感:詩人表達了悲傷、寂寞和孤獨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渾景色的洗滌中所升華出的慷慨悲壯之情,同時詩人流露出一種豁達的情懷。
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詩歌情感
在詩歌教學中加強學生主觀體驗,最核心的內(nèi)容還是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語句含義。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詩詞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師再通過相應的整合,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情感。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表層和深層的含義和意蘊,理解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通過應用這種主觀體驗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整體的內(nèi)涵[2]。例如,在《渡荊門送別》的詩歌教學中,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深刻體會到了“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雄渾壯闊的景象,感受到了“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的濃濃思鄉(xiāng)之情。教師可以深入講解本首詩歌,比如解析“山隨平野盡”,讓學生理解化靜為動的寫作手法,感受群山與平野的位置變換、推移的具體表現(xiàn)方式;解析“江入大荒流”,讓學生體會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萬丈豪情和昂揚向上的情感。
三、指導學生感受詩詞的形象和意境美
詩歌因情而發(fā),因感而作,吟詠性情。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體驗詩境、體悟詩情、喚醒詩意,構(gòu)建一個“自我”與詩歌的聯(lián)系。中國古代詩歌像國畫一樣,比較強調(diào)形象和意境之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賞析詩歌的字詞內(nèi)涵、聯(lián)想和想象詩歌的意境,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通過這種主觀體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含義和韻味[3]。例如,在《野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解析“秋色、落暉、相顧”等字詞的含義,指導學生理解“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指導學生感受蕭瑟的秋景和表達的惆悵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所流露出孤獨、郁悶之情。學生只有掌握了詩歌的密碼,才能更自由地暢游詩歌王國,更從容地領會復雜而詩意的情感,從而學會用詩意的眼光打量世界,用詩意的筆調(diào)書寫自己,發(fā)覺生命中的詩意之美。詩意或許會沉默,但從未缺席。而師者的意義,在于喚醒。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古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通過運用指導學生主觀體驗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盧 紅.試論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主觀體驗[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9(23):68-69.
[2][3]岳奇孝.初探初中古詩詞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2017(1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