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花
摘 要:在時代發(fā)展的浪潮下,我國教育界催生出了一項新的教學模式,即先學后教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此模式下,學生不再是原來被動式吸收知識的狀態(tài),而是轉化成了教學的主體。本文就先學后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探討。
關鍵詞:先學后教 小學語文 教學應用 學習效率
先學后教這種全新型的教學模式在當代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學”,二是老師“教”。這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是,學生不再是教師“填鴨式”教學模式下被動吸收知識的個體,相反,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整個教學要按照學生的具體需求來展開,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前先進行自主學習,對教師布置的預習內容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再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具體的問題向老師請教。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預習反饋信息,適時的調整教學計劃,以引導的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一、進行教學預設,為學生設置預習目標
在先學后教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采用合適的思維和方法對知識進行探索式學習。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進行合理的課程預置,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相應的預習目標或問題。[1]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先要熟悉本課的內容,根據(jù)教學大綱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明確的劃分和合理的安排,保證課堂教學井然有序的進行。同時,教師還要提前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題目,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更有針對性的聽講,能對學生具體存在的問題采取具體的解決措施。
例如,在《圣誕老人的禮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應該先仔細研讀教材內容,根據(jù)教學大綱劃分出其中的重點知識。然后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為課堂教學進行明確的預設。根據(jù)學生平時的課堂反應預設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再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對于學生預習內容的設定,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課文,對其中的生字詞先在班級內部進行自主討論,留下的共同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答疑。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對文章的主人公、主要事跡、故事的發(fā)展進行大致的了解的學習,保證學生在課堂聽講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邏輯認識。
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保證課堂教學的動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行“先學后教”模式的過程中,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內容就是教學目標的設立。教師只有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具有明確的努力方向,為學生的“先學”提供依據(jù)。對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習目標的差異性。[2]而且,學習目標的設立要立足于現(xiàn)實,不能眼高手低,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某些過于大的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有階段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強烈的希望,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進行《海的故事》這一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劃分為幾個板塊,以供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自行學習。如,板塊一:掌握文章生字詞,熟讀文章;板塊二:理解文章大意,掌握中心思想;板塊三:分析文中重點段落,提升學生的課文理解能力;板塊四:根據(jù)本文內容,抒發(fā)自己的感悟。這種分層次的學習目標,可以幫助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掌握教學內容。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也能根據(jù)自身的能力,切實的完成不同的目標,以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明確,不僅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向,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信心,還能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保證課堂教學的活力。
三、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先學后教,并不只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簡單的自主學習,對教材內容以及預習目標進行一個人的探索。先“學”,要求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自己的合作意識,能夠與同學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不同學習能力和性格特征的學生組成一隊,在學習時互相交流,互幫互助。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懂得團隊力量的價值,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思維。[3]
例如,在《武松打虎》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的體會教材內容,教師可以提前根據(jù)全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4~6個人為宜。在分完小組之后,教師要讓學生先通讀課文,將文中的生僻字標注出來,匯報給教師。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將這些生僻字均等地劃分給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然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合作交流中對這些生僻字進行討論。教師應該拓寬學生的資源渠道,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提示和工具書,幫助學生查閱資料。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理解后的生僻字帶入到全文中,對文章內容進行解讀,根據(jù)具體的課文情境掌握文章大意。教師講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劃分,讓不同的小組分析總結不同的課文部分,再在課堂上進行演示。這樣一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就得以切實的實行,學生自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問題。當同學們各抒己見之后,學生們便能在眾多的思想和認識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學習技巧。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發(fā)展的背景下,先學后教這種教學模式是當代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學生置于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宋俊橋.先學后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
(05):111.
[2]劉德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先學后教的實施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6(20):22+30.
[3]衣靜波.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