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生支教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個案研究

2019-10-23 03:44葛雨潔
北方文學 2019年29期
關鍵詞:小何支教跨文化

葛雨潔

摘要:本文采用訪談和案例素材的研究方法,以江蘇省某綜合性大學支教保研團的一位成員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大學生支教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過程。研究發(fā)現,這位支教志愿者經歷了跨文化適應與逆文化適應過程,整體狀況良好。影響其跨文化適應過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生活、教學工作和個人情感。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支教

一、引言

支教保研項目,是指達到保送研究生資格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yè)之后到中西部貧困地區(qū)從事一年支教服務工作,期滿后返回學校攻讀研究生。支教保研生通常要到偏遠地區(qū)進行服務,不得不學會適應從大學校園到支教地區(qū)的巨大轉變;支教期滿后返回大學學習,又面臨著從支教地區(qū)到大學校園的轉變。志愿者們經歷的正是跨文化適應以及逆文化適應過程,他們在這些過程中的表現會對自己及他人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深入探討研究。

目前關于跨文化適應的研究中,研究對象主要為出國人員,包括留學生(閻琨,2011)、外派企業(yè)員工(何燕珍&王玉梅,2013)等,研究發(fā)現這些出國人員存在跨文化適應,部分研究還指出歸國人員的逆文化適應。支教志愿者這類群體雖然也有研究者關注(安然&魏先鵬,2012),但是對大學生支教保研志愿者的關注相對集中在政策性研究(王文琦,2016),而對其跨文化適應與逆文化適應研究較少。據此,本文通過對江蘇省某綜合性大學一名支教保研團成員進行的案例研究,旨在回答三個問題:1.這位大學生支教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有什么特點?2.這位大學生支教志愿者回歸學校后的逆向文化適應有什么特征?3.該大學生支教志愿者跨文化適應過程的影響因素有什么?

二、理論背景與分析框架

對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幾十年來,眾多學者對此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也提出了多種不同的理論與模式。

Lysgaard(1955)提出了“U型曲線假說”。他認為文化適應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大致經歷三個階段:最初調整階段、危機階段和再度調整階段。1960 年,Oberg提出了“文化沖擊”的概念——“一種由于離開了自己所熟悉的社會,離開了自己曾經熟悉的交際信號和符號后,對于新文化符號的陌生而產生的憂慮”(Oberg,1960)。Oberg將文化沖擊的過程定義為四個階段: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和適應期。

在Lysgaard和Oberg研究的基礎上,Gullahorn&Gulla horn(1963)發(fā)現出國人員在歸國后通常會經歷與之前出國時類似的文化適應階段,這一階段的文化沖擊也被學者們稱為“逆文化沖擊”,是指出國人員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后,返回祖國時對母文化的不適應,導致身心受到一定的沖擊(左沖,2014)。這些出國人員回到祖國后對母文化的適應過程則被稱作“歸國文化適應”,也稱返鄉(xiāng)文化適應或文化再適應。因此,Gullahorn和Gullahorn將前人的U型曲線假說擴展為“雙U型曲線假說”,又稱“W型曲線模型”(Gullahorn&Gullahorn,1963)。該模型大體上包括兩個階段:出國后新文化沖擊適應階段和歸國后逆文化沖擊適應階段(如圖1)。

支教保研學生所經歷的從校園到支教地再到本校的過程與W模型中從出國到歸國的形式相似,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Gullahorn的W模型作為理論支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fā),選取了江蘇省某綜合性大學的一位支教保研團成員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案例研究方法,通過深度訪談和案例素材收集數據,然后通過敘事探究(Clandinin&Connelly,2000)呈現出來。

(一)研究對象簡介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男,化名小何老師)來自江蘇省某綜合性大學的化學專業(yè),從高中開始就一直是理科生。大學本科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并于2016年10月獲得本校的支教保研資格。小何老師生在江蘇,長在江蘇,在支教之前沒有長期出過省的經歷。

(二)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和案例素材的數據收集方法。訪談采用半結構式,案例素材主要來自研究對象的日記材料。

基本完成對所有材料的收集后,研究者將其編寫成個人故事,并交本人核實信息的正確性。最后,通過反復閱讀分析該研究對象的故事及其相關背景素材,探究出其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特點與影響因素。

四、發(fā)現與討論

從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小何老師在陜西省某縣某鎮(zhèn)初級中學八年級某班擔任語文老師。2018年6月底,小何老師回到原大學繼續(xù)完成學業(yè)。

(一)新文化適應階段

1.初遇的欣喜

2017年8月,小何老師隨支教團來到陜西進行崗前培訓。剛到學校的那天,小何老師坐在辦公桌前,內心滿是激動與新鮮感。

當天晚上,負責老師為新來的支教老師接風洗塵,帶領大家去到當地的一家面館。小何老師之前曾在《白鹿原》中欣賞到油潑面的美味誘人,這次親自嘗到,感到“心滿意足”。

這是小何老師剛到支教地區(qū)的體驗,從他的反映看來這時候的小何老師是興奮、激動,充滿期待的,就像是正在經歷“蜜月期”。

2.落差的失意

小何老師在大學的專業(yè)是化學。他曾預想會去教化學,或是物理、數學。然而,小何老師卻被學校指派去教初二語文。用教導主任的話來說,“這里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缺什么你教什么”。理科出身的小何老師硬著頭皮拿起了語文教材。第一次上公開課那天,正好趕上學生們上完體育課,加上當天講的議論文,理論性較強而趣味性較低。課堂氣氛非常不好,過來聽課的領導都不是很滿意。上完課之后,小何老師心情很低落,晚自習的時候“整個人都很陰沉”,連教室里的學生都不敢正視他。不僅如此,小何老師坦言,“經常感覺自己文學素養(yǎng)不夠,經常打個哈哈就過去了,我內心有愧”。

時間一久,小何老師逐漸感受到生活上的困擾。當地干燥多塵,來自江南水鄉(xiāng)的小何老師患上咳嗽,持續(xù)月余;冬天寒冷的氣候加上簡陋的住宿條件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當地的飲食多為面食,而一向以米飯為主的小何老師也慢慢產生厭倦。

孤獨成了另一個問題。學校五點放學,一切忙完才不到九點,也沒有說得上話的同齡人,對于平常外向話多的小何老師來說,“此刻是最難熬的”。

小何老師在支教地區(qū)逐漸感受到了不適應,學習、生活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讓這位支教志愿者融入當地的進程遭遇了“危機期”。

3.磨合的漸進

學期接近末尾的時候,小何老師摸清了語文教學的基本思路,利用早讀課的時間督促學生背書,還從自身經歷出發(fā)教會學生們一些好的學習方法。班里的學生也在進步,他所帶領的班級在學年八次考試中,語文單科取得七次同年級第一的好成績,讓小何老師“松了口氣”。

為彌補生活上的不適,小何老師自己買了鍋“開小灶”,購置了電熱毯御寒。他還嘗試用各種方法打法一個人的寂寞時光。他自我排解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可能比以前更耐得住寂寞了吧”。

基本安定下來后,小何老師開始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家訪。在得知學生A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他一人在家時,小何老師“挺不是滋味”,到超市給A 買了一些食品。一個星期后,小何老師收到了A 帶來的滿滿一袋柿子,“心底突然一暖”。此后大半年里,小何老師堅持到班里每位同學的家中家訪,還對困難的同學給予關心。到了支教快結束的時候,小何老師陸陸續(xù)續(xù)地收到了同學們從自家?guī)淼亩Y物,表示“怪感動的”。

面對前一階段的種種不適應情況,小何老師在教學、生活及個人情感上做出了種種努力。這一階段的“調整期”進展良好,基本進入了在支教地區(qū)工作生活的“適應期”。

(二)逆文化適應階段

1.轉變的突兀

2018年6月,小何老師正式結束自己的支教任務。回校之后的第一次見導師,當他開口向各位老師問好時,“突然有點不習慣”。之前都是別人開口叫他“老師”,如今自己回歸了學生的身份,“還是有些落差的”。跟同學們聊天的時候,同學們都會開玩笑地跟他說:“小何老師,你說話怎么這么一本正經呀!”。

從干燥的陜西回到濕潤的江蘇,小何老師發(fā)現自己的被子有些發(fā)霉,“這在陜西從來沒有過”。吃到久違的白米飯,小何老師居然有些“懷念”陜西地道的面食了。

闊別一年再次回到學校,回到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小何老師竟然有一些生疏。他遇到了返校后的“危機期”。

2.回歸的釋然

回來之后近一個學期,小何老師逐漸融入到大學校園。小何老師開始埋頭于看文獻、做實驗、做表征、整理數據、寫文章等,日程安排地比較滿。他還時不時地被邀請去分享自己的支教經歷,從剛開始上臺的緊張到一次次地講下來,他已經輕車熟路,從容不迫了。

(三)影響該支教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因素

影響該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因素有多個,本文就其中最主要的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是社會生活。支教地區(qū)陜西的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這在很大程度上對該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造成了障礙。返回校園后的自然環(huán)境較為潮濕,相應地給已經習慣干燥氣候的志愿者也帶來了許多不適,影響到其逆文化適應。支教地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主要是指該志愿者接觸到的同事、學生、家長等。這些人都給予了該志愿者一定的幫助和關愛,是促進其跨文化適應的動力。返回校園后的老師和同學,以及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又是促使其完成逆文化適應的推動力。

其次還有教學工作。剛開始時,這位志愿者完全沒有經驗,也沒有太多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因此教學工作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成為阻礙他跨文化適應的因素之一。但是到了后來,他逐漸了解并掌握了教學中的重點,也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這時的教學工作于他而言便是推動他更好地跨文化適應的因素。

最后是個人情感。個人情感在這位支教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過程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當他覺得自己很孤獨無助的時候,他便不能很好地適應;而當他找到排遣的方法并且保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時,他便覺得自己漸漸融入到支教地區(qū)了。

五、結語

本文通過一名支教保研志愿者在陜西任教過程中的經歷來分析其跨文化適應過程。研究發(fā)現,這位保研支教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與逆文化適應主要經歷了蜜月期、危機期與調整適應期,二次危機期與調整適應期,整體狀況良好。而影響他跨文化適應過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生活、教學工作和個人情感。環(huán)境是影響跨文化適應的重要因素,因此保研支教生在前往支教地區(qū)之前一定要對當地的環(huán)境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Clandinin, D.J.&Connelly, F., M.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00.

[2]Gullahorn, J.T.,&Gullahorn, J.E.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63 (19):33-47.

[3]Lysgaard, 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 (7):45-51.

[4]Oberg, K.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 (7):177-182.

[5]安然、魏先鵬.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心理濡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2,10(06):47-57.

[6]何燕珍、王玉梅.跨國公司外派人員跨文化適應的研究綜述[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1):58-64.

[7]王文琦.研究生支教團項目調查報告——以貴州省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23(04):36-41.

[8]閻琨.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狀況探析:跨文化適應和挑戰(zhàn)[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2):100-109.

[9]左沖.逆文化沖擊下的文化再適應——試論逆文化沖擊對海外歸國高校教師的影響[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23(05):163-165+170.

猜你喜歡
小何支教跨文化
海外支教 心靜如花
老何與小何
發(fā)現最美的教育故事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糧儲扶貧 支教圓夢
我的泰國支教之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