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nóng)林大學 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350002)
在福州的城市中心,坐落著一片占地大約40 hm2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組成,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論歷史地位與文化遺產(chǎn),其格局發(fā)軔于晉,形成于唐末,一直處于福州城的中心位置,宋元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定型,至明清達到鼎盛,成為縉紳官宦、文人墨客和巨商富賈地標性的聚居區(qū),跨越1 700年之久。三坊七巷呈“非”字型,由西面三個坊、東面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以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坊巷內(nèi)迄今為止保存的200余座古建筑,大部分是士人階層的宅院居所。
三坊七巷是福州最為著名的一張名片,其名人文化比其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等更為耀眼。三坊七巷涌現(xiàn)出的諸多歷史名人,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人稱“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以下簡稱“一半”)?!耙话搿币庵溉黄呦锱c中國近代史關系密切,坊巷里的名人事跡代表了半部近代史。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結束于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人們對三坊七巷與近代史關系的認知,在很長一段時期處于“遺忘空白”,現(xiàn)在才成為共識。通過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就在十年之前,當?shù)厝藗凊r有耳聞“一半”之說,頂多是一小部分人了解兩者關系較為密切,如今三坊七巷已被開發(fā)成文化旅游景區(qū),游人如織。當?shù)厝颂峒叭黄呦?,介紹其歷史文化時,“一半”說法不絕于耳,甚至許多普通人也概有此說?!耙话搿钡姆柺窃鯓赢a(chǎn)生的?如何受到群體認可,成為一種集體觀念?借鑒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哈布瓦赫(M.Halbwachs)的集體記憶理論:“集體記憶是由社會建構,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1]可見“一半”集體認知的建構,是一種社會集體行為,是成員共享往事、形成判斷的結果?!耙话搿弊鳛橐环N認知文化,涉及歷史事實、大眾傳播以及社會認知等諸多方面,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
“一半”對于三坊七巷實體而言,是一種標簽,是一種符號。按照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觀點,符號是形意結合體,分為兩種層面,一是能指,意符表現(xiàn)為聲音或圖像;二是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對象。能指具有任意性,所指具有指向性。[2]作為能指而言,“一半”屬于七言詩句,對仗工整,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具有較強的表達張力。作為所指而言,符號依存于所指事物,要是脫離了事物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半”符號雖為主觀創(chuàng)造,但意義有所指,名副其實,言之有物。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三坊七巷涌現(xiàn)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紓等,多達一百多人(1)數(shù)據(jù)源自《三坊七巷志》。,他們與中國近代史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關,甚至成為其中的領導人物,如表1。
表1 中國近代史大事與三坊七巷名人
眾所周知,抗日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件,表1雖然只列了江陰海戰(zhàn),其實三坊七巷跟抗戰(zhàn)有關事件頗多,例如安民巷53號曾是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長達一年零四個月,他們在此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時任中山艦艦長薩師俊(叔祖父為薩鎮(zhèn)冰)在武漢會戰(zhàn)中,英勇抗敵,壯烈犧牲,成為抗戰(zhàn)中陣亡軍銜最高的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寄居作家郁達夫以筆為槍號召民眾抗戰(zhàn),出任福州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常務理事長;生于文儒坊的葉在增擔任審判日本戰(zhàn)犯軍事法庭法官,親審“南京大屠殺”主犯等。如果說表1中的人物只是代表政治軍事史方面,缺乏足夠說服力的話,那么林紓、林徽因等文教名人則是社會文化史的代表,如表2。這些文教名人進一步為“一半”之說提供證據(jù)支撐,完形歷史。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文教名人中還有多名女性代表,她們沖破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束縛,體現(xiàn)了中國女性在近代崛起的歷史。
表2 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與三坊七巷名人
除了政治、軍事和文教名人之外,還有一些工商人士,如“電光劉”(劉齊銜后人)、歐陽濱等人,對近代工商實業(yè)影響重大。劉齊銜是林則徐的長女婿,官至布政使,其孫輩創(chuàng)辦了福州電氣公司,成為當時清朝郵傳部備案的十一家電氣公司之一。1912年末,劉家又接手了官辦電話,成立了福建電話股份有限公司。歐陽濱出身貧寒,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福州第一家西藥房“屈臣氏”,經(jīng)營多家商行,在衣錦坊購置深宅大院,成為花廳主人。其他商業(yè)大亨,還有尤氏等[3],不再一一細說。總之,三坊七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居人物對近代中國影響舉足輕重。
正所謂論從史出,持之有故,“一半”的認知源于史實的總結,這是這一符號廣為流傳,成為共享概念的前提與基礎。若上升到哲學層面而言,“一半”屬于認識論,現(xiàn)實符合真實,是其本體的比較客觀的反應?!耙话搿辈⒎堑胤交騻€人偏見,也非是后生文化,更非是海市蜃樓,它有著堅實的事實基礎。
“一半”符號源于真實,那誰對其進行符號化,成為編碼者?查找歷史文獻,有關三坊七巷的名人論說,可謂不少?!叭黄呦铩钡拿Q最早見于清嘉慶、道光年間,進士劉心香將“三坊七巷”入詩:“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買花柔?!钡拦饽觊g的林楓《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記載:“俗有三坊七巷之名。”[4]清末廣州舉人王國瑞客寓福州城,游逛三坊七巷吟唱:“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屠锍殚e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王國瑞把南后街與琉璃廠相媲美,足見其厚重,提高了知名度。民國初年,著名詩人陳衍的名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更使得“三坊七巷”一詞膾炙人口。
那三坊七巷廣為人知后,又怎樣與中國近代史勾連起來?晚清時人有言:“晚清風流數(shù)侯官”[5]或“晚清風流出侯官”[6]。近代梁啟超曾言:“近代風流出侯官?!盵7]侯官乃福州舊稱,侯官的中心地段之一便是三坊七巷。而中國近代史涵蓋晚清史與民國史,三坊七巷也就代表了晚清史,即半部歷史了。那么這“一半”的認知萌芽,是怎樣破土而出的呢?查找相關文獻,有詳細記載的要數(shù)單霽翔先生。2009年6月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qū)”開展評選,三坊七巷以高票入選。在揭牌儀式上,時任國家文物局總局局長單霽翔評價說:“一部三坊七巷史,是半部中國近代史?!盵8]一年之后,第十二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在福州舉行。單氏在《保護文化遺產(chǎn)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報告中說:“像福州的三坊七巷,一座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作為我們國家的一座社區(qū)博物館進行設計和研究?!盵9]單氏對紛繁復雜的坊巷歷史素材總結提煉,結晶出“一半”的符號。就此符號本身而言,運用詩句形式,工整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傳播力高于普通句子。單氏通過口語和文本形式呈現(xiàn)“一半”符號,再加上其權威的地位以及符號自身的表達張力,迅速成為他人引用的經(jīng)典名句。單氏不僅是作為編碼的傳播者,也是一大傳播渠道,其關于“一半”的個人認知,猶如一顆火星,點燃了集體認知的大草原。
如果說單霽翔是中央點火主將的話,那么王崗峰、吳可文等福州本土文化學者是地方點火和添柴的大員了。福建師范大學的王崗峰教授長期致力于三坊七巷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與開掘,不斷提煉和傳播坊巷名人文化。他在多個場合多次引用單氏“一半”名句,闡釋其觀念,理論與實踐上運用、推廣“一半”認知。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的吳可文副教授也長期研究三坊七巷文化,開辦講座,傳播坊巷文化,不斷擴大認知群體。講座主題同為“一片三坊七巷地,半部中國近代史”,每場講座聽眾達百人以上,涉及海內(nèi)外人士。美國傳播學者約翰·彼得斯(J.D.Peters)曾說“親臨現(xiàn)場恐怕是最接近跨越人與人鴻溝的保證”[10],吳氏在三坊七巷實體空間開設講座,面對面交流,傳播效果應是比較可觀的。
根據(jù)美國傳播學家埃弗雷特·羅杰斯(E.M.Rogers)的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諸如單霽翔之輩具有“創(chuàng)新者”角色,見多識廣,創(chuàng)造和敢于采用這一認知。他們把“一半”認知從私人領域引向公共領域,通過傳播讓其他人參與進來。除了他們,還有學術群體如閩都文化研究會(成立于2011年4月),圍繞三坊七巷的主題召開或參加學術會議,發(fā)表文章,時不時論說“一半”。例如,2011年12月召開的“三坊七巷與臺灣”文化研討會,出席開幕式約有200人。[11]與會專家學者一道參觀三坊七巷,主持研討會的福建師范大學國學研究中心主任汪征魯教授說:“……歷史上有句話叫‘晚清風流在侯官’,綜合這次研討會大家的意見,三坊七巷可以配得上這樣一句話——‘侯官風流在三坊七巷’?!盵12]從汪氏之語可見,三坊七巷可以代表晚清史,也就是半部近代史了。2014年12月召開的福建省社科界2014年學術年會“三坊七巷名人與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分論壇,有105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13]這些群體成員屬于學術精英,可謂是“早期采用者”,在傳播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意見領袖的作用。一部三坊七巷史承載了半部中國近代史,已成為學術界廣泛的共識。[14]在傳播無所不至的現(xiàn)代社會,學術界關于“一半”的精英共識轉變成為大眾的集體認知已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如果說名人論說屬于人際傳播的話,那么政府推動便屬于組織傳播了。政府出于城市發(fā)展的需要,精心保護三坊七巷,深入挖掘坊巷文化,從軟硬件兩大方面有力推動了“一半”認知及其集體記憶的建構。組織傳播具有制度性,屬于社會中觀層面的傳播,上承人際傳播,下啟大眾傳播,政府可謂是幕后強大推手。政府是政治權力主體之一,引導、推動集體認知的建構。
涉及三坊七巷管理的政府主要是鼓樓區(qū)政府、福州市政府、福建省省政府和國家文化部,其中起主要推動力的首推福州市政府。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三坊七巷逐漸衰敗,很長一段時期里遭到忽視。改革開放以來,舊城改造,城市發(fā)展,三坊七巷也像許多老街區(qū)一樣,面臨被拆危機。幸運的是,1990年習近平擔任福州市委書記后,這一情況得到改善,三坊七巷得到一定保護和修繕。1997年1月,福建省人大批準《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明文保護“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傳統(tǒng)坊巷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2005年12月,經(jīng)過多年談判,福州市政府與福建閩長置業(yè)有限公司終于終止了“三坊七巷”保護改造項目合同(1993年5月簽訂),收回了土地使用權。2006年至2009年,福州市政府籌措30多億元巨資進行三坊七巷修復保護工程。2008年11月,福州市成立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及其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fā)有限公司,統(tǒng)籌開展三坊七巷保護管理。實體介入,公司運作,標志著三坊七巷的保護與開發(fā)進入專門化、職業(yè)化階段。2010 年上半年開始籌建福州三坊七巷社區(qū)博物館,到了2011年8月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座社區(qū)博物館。2015年7月,福建省政府批準了福州市所報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修編)》。三坊七巷的保護與開發(fā)為認知主體喚起有關歷史記憶、建構集體認知,提供了有形的城市公共空間。
福州市政府實行文物“動態(tài)保護”,以三招發(fā)力。[15]第一招是恢復坊巷格局,重現(xiàn)歷史風貌。所做的努力,保存了三坊七巷的歷史遺跡,為“一半”認知提供了可接觸的物理實體。如果說第一招是屬于毛坯房建設的話,第二招就是室內(nèi)裝修了。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如民俗活動、民間曲藝、民間工藝、風味飲食等,為三坊七巷充實內(nèi)容,為“一半”認知提供了可感受的文化實體。第三招是充分挖掘文化產(chǎn)業(yè)資源,政府把三坊七巷開發(fā)成旅游景點,經(jīng)濟與文化聯(lián)合搭臺唱戲,吸引海量游客。如三坊七巷景區(qū)講解詞中含有“一半”話語,不斷擴大“一半”認知群體。以上福州市政府的“三招”,塑造建筑與人文景觀,為“一半”集體認知的建構提供了互動媒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我國文化旅游業(yè)大力發(fā)展。地方政府為了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大力開發(fā)和保護本地歷史文化資源。作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被當?shù)卣裢饪粗兀暾埜鞣N榮譽稱號。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獲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批準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2012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備名單。2015年,三坊七巷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5A級景區(qū),是福州首個5A級景區(qū),同年榮膺201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獎。大獎之所以獲得在于背后當?shù)卣畧猿植恍傅呐?。這些大獎的連續(xù)獲得,又在逐漸提升三坊七巷的知名度,推動其名人文化的傳播。2012年12月福州市委宣傳部與市郵政局聯(lián)手推出一套“印象三坊七巷”明信片和郵票,該明信片前言中便寫道“是可謂: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傊?,在各項評選、推介等活動,福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在軟件方面宣傳坊巷文化,講述坊巷故事,不斷向大眾塑造“一半”認知,推動集體認知的形成。
一種說法要廣為人知,形成一種集體意識,需要大眾的認可和接受。毫無疑問,比起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大眾傳播的受眾最多,最具規(guī)?;膫鞑バЧ4蟊妭鞑ッ浇閺V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信息除了日常自身經(jīng)驗所得,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形形色色的大眾傳播媒介?!耙话搿奔w認知的建構,大眾傳播可謂是建構主力。大眾傳播從社會角落中收集閑散零碎認知,通過關于歷史解釋的公共與個人討論,完成集體認知的建構。
傳播“一半”的相關話語,涉及的大眾傳播媒介豐富多樣,既有傳統(tǒng)紙媒圖書、報紙、期刊,也有光電傳媒廣播電視,還有網(wǎng)絡以及新媒體“兩微一端”等。新聞媒體級別從中央到地方省市縣不等,跨越海內(nèi)外。這些媒介主要從2009年開始,面向海內(nèi)外尤其是在福州的讀者、觀眾、聽眾或者用戶,把三坊七巷與中國近代史聯(lián)系起來,批量生產(chǎn)與重復傳播“一半”,整合受眾認知,不斷使“一半”成為一種集體共識。
第一,圖書方面,重要的有《三坊七巷志》《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三坊七巷名人與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等以及福建耕讀書院出品的《三坊七巷文化叢書》系列。其中,2009年6月出版的《三坊七巷志》闡述近代人物事跡最為集中。2016年7月出版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封面上赫然印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介紹語。從“近代”到“近現(xiàn)代”,可能是出于歷史斷代分期的不同,也可能是它把坊巷影響看得更重,認為其波及現(xiàn)代。
在所有紙質媒介中,圖書歷史最為悠久,內(nèi)容豐富,保存性強,適合N次傳播。上述圖書首版印數(shù)千級以上,有的甚至多次印刷,對“一半”的傳播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報紙方面,筆者通過登錄國家圖書館網(wǎng)站,檢索清華同方知網(wǎng)、龍源電子期刊、萬方數(shù)據(jù)、方正阿帕比等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從全國性的《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到地方性的報紙《福建日報》等再到行業(yè)性的報紙《科技日報》等,直接相關文章不完全統(tǒng)計有一百多篇(截止時間為2019年3月1日),見表3。所刊文章有新聞、散文、軟文、廣告等,都明文出現(xiàn)了“一半”的描述,只是個別字眼稍有變動,意義皆相通。地方媒體如“?!弊窒祱罂陡=ㄈ請蟆贰陡V萑請蟆贰陡V萃韴蟆泛投际袌罅νΦ胤缴鐣幕l(fā)展,所刊文章最多,建構“一半”認知最為有力。地方報紙著重面向當?shù)刈x者,當?shù)刈x者又有地方自重心理,樂于接受和推廣。外來游客進入福州地域,尤其是三坊七巷,難免受到當?shù)厝怂鶄鞑サ膬r值觀的影響。另外,2016年9月全國百名晚報總編與記者進行了五天四晚的“清新福建”采訪,采訪首站便在三坊七巷。這些全國各地的總編與記者是媒體的把關人,又是意見領袖,影響著“一半”認知的省外傳播。正如成都晚報常務副總編張光焰所說:“三坊七巷很有文化底蘊,游過了這里,就對福州傳統(tǒng)文化有了非常深的認識。果真是一個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盵16]《北京晚報》的官方網(wǎng)站“北晚新視覺”刊載了《國慶出游不糾結福建是個好地方:笨游福建APP幫指明路》一文,其中說“在福州提起三坊七巷……有‘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歷史’的說法”[17],向在京讀者述說了“一半”。
表3 出現(xiàn)“一半”話語的報紙文章
① 此處摘登的是所列報紙中的相關表述,限于篇幅并未按各種報紙一一對應,一種表述只出現(xiàn)一次。下表4同理。
② 本文對《人民日報》所發(fā)文章數(shù)的統(tǒng)計,包括其海外版。
③ 本文對《福州晚報》所發(fā)文章數(shù)的統(tǒng)計,包括其海外版。
報紙時效性快,發(fā)行量大,又適合傳閱,面向讀者甚廣,而且為網(wǎng)絡、手機等新媒體提供了大量的專業(yè)內(nèi)容。表3所列報紙文章,始于2010年,其中2015年出現(xiàn)全國性刊載的小高峰,持續(xù)九年不斷述說“一半”,擴大認知群體,重復歷史勾勒,功不可沒。
第三,期刊方面,以學術期刊為主,亦有時政、大眾、教輔等雜志,如表4(截至2019年3月1日),所發(fā)文章有的是專門針對三坊七巷文化,論述它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關系;有的雖提及三坊七巷,但都自覺不自覺地把“一半”作為標簽性的話語。值得一提的是,閩都文化研究會與研究院主辦的《閩都文化》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2008年,經(jīng)??茄芯咳黄呦锏奈恼?,時不時直接或間接地提及“一半”的故事。作為偏向文學性的刊物,它跟其它非學術期刊,常用“講故事”形式向大眾傳播坊巷文化,傳播力較強,讀者喜聞樂見。
表4 出現(xiàn)“一半”話語的期刊文章
續(xù)表4
另外,也有一定的碩士論文涉及“一半”,例如《三坊七巷中家族聯(lián)姻現(xiàn)象及其影響探究》(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福州三坊七巷旅游節(jié)慶品牌化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三坊七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群體生存環(huán)境研究》(福州大學,2016年)、《基于行為意向的城市公園智慧解說系統(tǒng)使用機制研究》(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8年)等,明文引入“一半”。學術論文作為小眾媒介,雖然面向的是相對同質化的小眾群體,但水平層次較高,屬于意見領袖,很有可能在寫作中轉引。小眾傳播有利于N次傳播“一半”的認知,效果也可觀。
第四, 廣電方面,這是“一半”實現(xiàn)大眾傳播的主力軍,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是骨干。作為光電媒介,廣播電視并不要求聽眾或觀眾的識字率,因此面向受眾更多更廣。
首先,廣播方面從中央到省市,重要的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套節(jié)目“中國之聲”,如2014年10月推出《城市傳奇》講述坊巷故事,談及了“一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華語頻道,如2012年5月推出“孔子學堂·三坊七巷——坊巷的記憶”節(jié)目,述說了“一半”。還有新媒體廣播如“喜馬拉雅FM”,其個人頻道“旅見旅聞”曾在2017年4月推出《一個個“閩都名人”的地盤——三坊七巷》。不管是新舊廣播,節(jié)目成本都較低,傳播范圍廣,具有較強的穿透力。
其次,涉及“一半”報道的電視媒體有中央電視臺、福建廣電系統(tǒng)媒體以及港澳臺的一些媒體等。從2010年以來,三坊七巷常年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歌舞表演、藝術展覽等文化交流活動,引起各級媒體的關注與報道。2013年初央視新聞聯(lián)播春節(jié)兩次聚焦三坊七巷[18],2017年初央視五次聚焦三坊七巷[19],展現(xiàn)福州民俗文化風情。最具傳播影響力的中央電視臺,從綜合頻道到國際、綜藝、新聞、紀錄等頻道,近年制播了不少節(jié)目,一次又一次述說著“一半”的話語。例如,2015年10月4日,CCTV-1《焦點訪談》欄目播出《穿越時空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2017年11月20日,CCTV-1 《我有傳家寶》播出《三坊七巷故園情》;2018年1月4日,CCTV-3《文化十分》欄目播出《新年文化之旅福州:三坊七巷——開風氣之先謀天下永?!?;2019年2月7日,CCTV-4《記住鄉(xiāng)愁》欄目播出了《福州三坊七巷——把天下扛在肩上》,其中說道:“老街也就有了‘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美譽?!痹摴?jié)目編導王曉宇表示之前就聽說過“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20]。在華人圈頗有影響的香港鳳凰衛(wèi)視,其《鳳眼睇中華》欄目在2012年10月17日播出《講述福州三坊七巷的故事》,其中說道:“這些名人的故事,把它串起來就是中國近代的半部史。”電視報道視聽相結合,紀實性、現(xiàn)場感較強,傳播影響面也較大。
第五,網(wǎng)絡方面,這是諸多大眾媒介中信息最為豐富、活躍的一塊。網(wǎng)絡被稱為第四媒體,其內(nèi)容大部分源自傳統(tǒng)媒體,所以網(wǎng)絡上幾乎同步出現(xiàn)了“一半”的話語。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升級換代,用戶生產(chǎn)內(nèi)容(UGC)越來越多,網(wǎng)民也時不時引用或闡釋“一半”認知。諸如門戶網(wǎng)站新浪、網(wǎng)易等,新聞媒體鳳凰網(wǎng)、光明網(wǎng)、新華網(wǎng)等,論壇網(wǎng)站百度貼吧、簡書等,旅游博客網(wǎng)站樂途旅游、馬蜂窩等,文檔型網(wǎng)站360個人圖書館、豆丁網(wǎng)等,都有許多“一半”系列話語。通過百度輸入“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為關鍵詞進行搜索(2019年3月5日),約共有5 530條內(nèi)容。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不斷顯現(xiàn)“一半”話語,沖擊著網(wǎng)民的視覺,擴大和加深網(wǎng)民的認知。
其中兩大典型事例值得一提。其一,福州三坊七巷官網(wǎng)大力推介。該官網(wǎng)由三坊七巷保護開發(fā)有限公司運作,專門展示坊巷文化,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其首頁上方動態(tài)畫面赫然使用“一半”當作介紹語,并且以加粗、大號字體凸顯。其二,娛樂人士的演播展示。福州本土著名音樂人賴董芳2014年創(chuàng)作了福州方言歌曲《三坊七巷競風流》,歌詞中說“一條南后街啊,半部近代史”。這首歌被人廣為傳唱,甚至進入福州KTV曲庫[21],音視頻節(jié)目在網(wǎng)上甚多。2015年10月福州市福州語歌曲協(xié)會主辦的“重陽節(jié)唱‘?!琛惫婊顒?,20多位榕城喜娘喝唱團成員表演了《三坊七巷競風流》。2017年11月,中國首部坊巷文化影音秀《三坊七巷》亮相于安民巷的中瑞劇坊,成為全年駐演文化劇目。歌謠韻律和諧,抒情敘事,意境優(yōu)美,線上線下都便于傳播。
第六, 新媒體方面,主要是“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及客戶端)。2011年4月新浪微博“三坊七巷官博”開通,所發(fā)文章少不了有關“一半”的話語。2017年7月微信公眾號“三坊七巷官微”開通,關注歡迎詞便是“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這里是……”。其它機構如新華社的客戶端等,或者個人的微博或微信公眾號,自己撰寫或轉發(fā)有關“一半”話語的圖文,共同推動新媒體方面的“一半”認知。
2017年5月,一位名叫林慶輝的業(yè)余詩詞愛好者,發(fā)表了《三坊七巷賦》,在福州人的微信朋友圈熱轉[22],由此引發(fā)了一股“三坊七巷賦”熱。一個月之后,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章漢的《三坊七巷賦》出爐,其中明文說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焉?!痹撡x歷經(jīng)三年醞釀,發(fā)表之后又推動了當?shù)匚幕绲臒嶙h。在此之前已有數(shù)篇同名賦發(fā)表,爭相歌詠三坊七巷[23],其中浙江樂清中學高級教師李新華在2013年1月所發(fā)的文章中也提到“一片三坊七巷地,半部中國近代史”了。2017年6-7月,由東南網(wǎng)、“新福建”客戶端、海峽網(wǎng)聯(lián)合主辦《三坊七巷賦》文化大賽,主要面向福州市中學生,征集了300多篇有效作品。各種版本的《三坊七巷賦》掀起了一股認知坊巷文化的潮流,或多或少又推進了“一半”集體認知的建構。
不難發(fā)現(xiàn),大眾傳播媒介所發(fā)內(nèi)容,大多出自福州本地人士或受其影響。當?shù)厝酥酝ㄟ^各種途徑去建構這“一半”的集體認知,不乏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即尊重、認可這一事實,甚至以此為豪,熱愛推廣這一認知。當?shù)厝思仁莻鞑フ?,也是受傳者。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雷蒙德·鮑爾(R.A. Bauer)所說:“在可以獲得的大量(傳播)內(nèi)容中,受傳者的每個成員特別注意選擇那些與己興趣相關,與己立場一致、與己信仰相吻合且支持其價值觀的信息;他對這些信息的反應會受到其心理構成的制約。”[24]共同的集體認知框架,使得受傳雙方選擇性接觸、選擇性認知和選擇性理解“一半”。大眾傳播不斷重復提及“一半”,長達十年之久,不斷擴大認知群體,加深其在大眾頭腦中的印象,滿足了集體認知的擴大性和延續(xù)性。大眾傳播強大的媒介傳播功能把個人認知擴大為群體認知,從精英層面走向大眾層面,日漸家喻戶曉,海內(nèi)外皆知。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這一符號源自福州三坊七巷的深厚歷史文化,具有堅實的客觀史實為前提和基礎。正所謂“文化即傳播”,文化賦予了這一符號讓人認同、共享的意義,使得個人認知成為集體認知成為可能。“一半”編碼來自社會名人,名人論說猶如星星之火,點燃了集體認知的大草原。作為背后強大推手的當?shù)卣?,開發(fā)實體和虛擬的公共空間,軟硬件并舉,使得“一半”的傳播如獲東風,集體認知的大草原火勢更加旺盛。作為建構主力的大眾傳播,采用豐富多樣媒介,通過新聞報道、廣告、評論、散文、歌賦等形式,整合推廣處于社會各個角落的閑散“一半”認知,產(chǎn)生和建構人們社會生活的意義,誠如“傳播即文化”,使得“一半”的集體認知最終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