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冊淵
中國快遞業(yè)務規(guī)模已連續(xù)數(shù)年位居世界第一。事實上,“快遞”在中國出現(xiàn)的時間相當早。古代中國的國家郵政系統(tǒng)叫作“驛傳”或者“郵驛”,是古代政府為了傳遞文書、接待使客、轉運物資而設立的通信和交通組織。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政府的文書傳遞和官員往來,也承擔一些物資的運輸工作。
既然是傳遞文書,對時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了。那么,這套系統(tǒng)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據《夢溪筆談》記載,“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而“金字牌急腳遞”能“日行五百余里”。到了清代,由于軍機處的設立,文書傳遞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晝夜六百里甚至更快。
這些“快遞”業(yè)務雖高效,但普通百姓想要享受非常困難——國家郵政系統(tǒng)不接受民間“訂單”,所以民間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帶。樂府詩中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里面有幾句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睂懙木褪峭锌腿松訋诺氖虑?。
不過這種做法有一定的風險,《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殷羨要到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任太守,臨行前有人托他帶了一百多封信,他到了石頭城,把它們全部扔到了水里,說:“沉下去的自己會沉下去,浮起來的自己會浮起來,但是我殷羨不能做這種給人送信的事情。”若想避免遇到這樣不靠譜的“快遞小哥”,古時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常選擇派專人送信,做生意的就自己負責運輸貨物。
保密是古代“快遞業(yè)”非常重視的問題。為了防止信件內容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偽造,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的保密手段。以秦代為例,當時有嚴格的交接和登記制度。同時,秦代對“投遞員”的素質也提出了硬性要求,一般來說,犯罪的人、不誠信的人等品質不好的人及老年人、弱小的人等體質不好的人不能擔任“投遞員”。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書寫在竹簡上,傳遞前人們都會將郵件捆扎妥當,在結繩處使用封泥,并蓋上相關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素上的則要裝入書袋中。到了漢代,封裝工具和手段更加豐富,外封套有函、篋、囊等,根據物件的形狀、大小,分別裝入不同的包裝用品中。在唐代,公文郵件的封裝通常要用囊封。清代郵件的封發(fā)、保密和防損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人遞”等多種裝封手段。清代在快速傳遞奏折一類重要郵件時,還有專用的封裝程序,使用“報匣”“夾板”等封套,外人絕對看不到郵件里面的內容。
由于古代“快遞”多為政令、軍務一類,如果“快遞”變成“慢遞”,或將郵件遞錯、丟失等,將會受到嚴懲。《唐律疏議》載:“諸文書應遣驛而不遣驛,及不應遣驛而遣驛者,杖一百。”打板子是較輕的處分,若“快遞”送晚了或是不走驛道傳遞,要根據耽誤時間的長短、公文的性質、引起的后果做出相應處罰,最嚴厲的就是處死。
古代的物流雖遠不如今天這樣便捷,但也有了蔬果生鮮的“快遞服務”,甚至還出現(xiàn)了最早的‘‘海外購”。
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記載:“平原郡貢糖蟹,采于河間界,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氈密束于驛馬,馳至于京?!边@是從山東進貢的螃蟹,為了保證新鮮,取到以后就直接用氈子密封,然后用驛馬快速送到長安。
然而,這種蔬果生鮮的“快遞”業(yè)務僅僅是為了滿足王公貴族們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長期以來都是言官和文人們勸諫、諷刺的對象,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中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日行數(shù)百里加急的快馬是傳送文書的,卻被用來給楊貴妃運送新鮮水果,怎么能夠不令人痛心疾首?
和現(xiàn)在一樣,古代的物流也會輸送很多來自國外的商品。西漢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隋唐時期,除了陸路,還可以走海路,東到日本,西到波斯灣。到了宋代,海運和海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還設置了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事務。彼時海外的商品有幾百種之多,有香料、珠寶、皮貨、食品等。
看完這些,我們似乎可以在腦中勾勒出這樣一幅古代物流業(yè)的圖景:遍布全國的郵政網絡主要為傳遞公文、接待使客及運輸物資服務,有時候驛路上也會奔馳著裝有荔枝或海鮮的駿馬,揚起一路煙塵。那時,普通百姓收到一封信就能樂上半天,想運輸貴重物品只能拜托鏢局,而“神秘的遠方”時常會運來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裝點著人們的生活……
(選自《視野》2019年第6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