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芳
【摘 要】 目的:探析對小兒腦癱患兒在康復護理過程中施以引導式教育模式干預的效果。方法:抽取在本院就診的50例小兒腦癱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兩組,分別為對照組、研究組,各25例,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為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結合引導式教育模式為研究組,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后,兩組患兒應物、應人能力評分升高,研究組最為顯著且康復總有效率較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小兒腦癱患兒在康復護理干預中利用引導式教育模式,可有效地改善患兒功能障礙,促使其及早康復。
【關鍵詞】 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引導式教育模式
小兒腦癱是指患兒自受孕至嬰兒階段腦部發(fā)育異常,可分為發(fā)育缺陷或是非進行性腦損傷,進而影響整個大腦發(fā)育[1]。該類患兒臨床癥狀常表現(xiàn)為肢體功能、語言功能及神經(jīng)功能發(fā)生障礙,不僅對患兒生長發(fā)育帶來極大影響,還加重患兒家庭負擔[2]。隨著醫(yī)學護理發(fā)展,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不斷優(yōu)化,其引導式教育模式漸為成熟。為此,本研究分析在該類患兒康復護理中應用引導式教育模式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抽取對象為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兒腦癱患兒5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研究組(引導式教育)25例、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護理)25例,患兒均符合小兒腦癱的臨床診斷,但無意識障礙,其患兒監(jiān)護人均知曉本研究的知情權及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年齡大于7歲的患兒;2)合并重要器官疾病患兒;3)有遺傳性精神類疾病史患兒;4)臨床資料不全患兒。此外,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研究組患兒男女比率為12∶13,年齡為2~7歲,平均(3.12±1.05)歲,其腦癱類型:有16例為痙攣型,5例為手足徐動型,4例為共濟失調型。對照組患兒男女比率為11∶14,年齡為2~6歲,平均(3.21±1.13)歲,其腦癱類型:有15例為痙攣型,5例為手足徐動型,5例為共濟失調型。比較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均予患兒常規(guī)治療、康復護理,如作業(yè)療法、運動療法、語言療法及運動療法等,而研究組在此基礎上使用引導式教育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引導式教育模式康復護理,在護理開展前護理人員先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對其講解引導式教育模式的主要原則、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并爭取患兒家屬支持,以避免過度保護、干涉患兒的訓練護理。同時,還教導患兒家屬簡單的引導式教育家庭護理技巧,如洗漱、睡姿、上廁所、進食及坐姿等。
2)運動功能護理:在患兒進行運動障礙護理時,主要利用日課形式進行引導式教育模式,在日課訓練期間,護理人員需引導、協(xié)助患兒完成。例如在坐轉站訓練中,護理人員可通過口令式引導患兒站起“1、2、3我可以慢慢站起來”,還利用慢動作示范等引導患兒。另外,還可借助患兒感興趣的玩具以引導患兒完成訓練,如在患兒下蹲、躺臥翻身訓練時,分別將患兒感興趣的玩具放在地上或背向患兒一側,并在旁利用聲音、語言以引導患兒完成各項運動訓練。
3)語言功能護理:首先護理人員引導患兒放松,并將頭部保持在正中位置,以利于患兒傾聽;在交流時應與患兒保持眼神接觸,且注意言語的輕重緩急,以訓練患兒的注意力。同時,在訓練某些動詞、名詞時,可適當輔以物品、肢體動作等,以利于患兒分辨理解。還可采用圖片、涂抹等形式以引導患兒自我表達,且每隔1~2個月總結、制定新的活動方案,逐漸增加患兒的語言功能訓練難度、技巧。
4)日常生活能力護理:根據(jù)患兒病情程度,重點引導患兒“自我護理”。根據(jù)患兒腦癱類型不同引導其不同的洗漱、飲水、坐姿、睡姿方法,在飲水訓練時可選擇合適的雙柄奶瓶,訓練其養(yǎng)成獨立飲水習慣。在患兒睡眠上,可適當調整其枕墊高度、大小及柔軟度或播放音樂等,以引導患兒養(yǎng)成正確睡姿。
1.3 觀察指標
在干預前后,由專業(yè)的兒科康復評估人員利用Gesell發(fā)育評定表以評估患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情況,以分析患兒的應物、應人能力情況,該量表主要觀察內(nèi)容為精細動作、大動作、個人社交、語言及適應性等;該測量需在患兒心理狀態(tài)、睡眠狀態(tài)良好的情況下進行,其評分在85分以上為正常,低于85分表示精神發(fā)育異常[3]。另外,還比較兩組康復效果,分別收集統(tǒng)計兩組初診、隨訪后的運動功能、生活活動障礙積分情況,以計算其康復有效率=(最后隨訪積分-初診積分)/初診積分×100%,其數(shù)值小于30%則為無效,在30%~50%為有效,大于50%以上則為顯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總有效率情況
表1,經(jīng)干預后研究組康復總有效率較高,與對照組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干預前后應物、應人能力評分情況
表2,經(jīng)干預后兩組患兒的應物、應人能力評分均有提高,而研究組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腦癱屬于兒科常見的運動殘疾類型,在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肢體功能障礙,若不及早進行治療干預,將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為此,臨床尤其注重對該類患兒進行康復護理,以改善該類患兒的功能狀態(tài),提高其應物、應人能力,可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亦利于患兒心智成長。傳統(tǒng)臨床雖予該類患兒整體上康復護理,如語言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干預,但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本文研究在該類患兒康復護理中應用引導式教育模式。
引導式教育模式與常規(guī)護理的理念不同,可有效地調動患兒自主能動性,利于康復訓練順利開展,從而增強患兒應物、應人能力[5]。同時,在康復護理過程中使用引導式教育,還可提高患兒依從性、配合度,增強患兒參與訓練意識,引導患兒自我完成諸多運動訓練,均可提高康復護理干預的效率、質量。本文研究顯示,研究組患兒經(jīng)引導式教育康復護理干預后,其應物能力及應人能力明顯提高,與干預前、同期治療的對照組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兩組患兒康復效果,研究組總有效率較高,與對照組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利用引導式教育模式可提高該類患兒康復護理效果,以保障患兒成長發(fā)育。
綜上所述,在小兒腦癱患兒康復護理中采用引導式教育模式,可有效地改善患兒應物、應人能力。
參考文獻
[1] 郭鑫,張英英,單海軍.中醫(yī)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肝腎不足型小兒腦癱的療效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8,45(08):1737-1739.
[2]婁元俊,何琦,單海軍,等.健腦益智散結合針灸對小兒腦癱患兒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34(03):248-252.
[3] 聶玉琴,許菊芳,木塔力甫·努熱合買提,等.小兒腦性癱瘓相關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7,57(47):47-49.
[4] 李岑,黃棟,葉莉,等.康復訓練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小兒腦癱運動功能障礙的效果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08):1994-1996.
[5] 徐楊.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8):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