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靜欣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0
目前,大學生的課程評價普遍由兩項以上的指標共同構成,各指標分別占據一定的比重。除了必備的期末考試這一項之外,以下幾項指標也較為常見,如:期中考試、小組合作任務、課程論文等。其中,小組合作任務這一形式與其他幾項略為不同,它是唯一一項需要多人努力以共同完成的任務。事實上,如果實施到位,小組合作任務是一項很好的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式,它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協商能力、合作互助能力與責任擔當能力。然而,在具體實踐中小組合作任務卻往往較難實現其預期效果,反而出現“人多力量小”的奇怪現象,這是因為在小組合作中容易出現“渾水摸魚”的同學。因此,本文將從社會惰化的角度對小組合作任務中“人多力量小”的行為進行分析。
20世紀30年代, 心理學家達謝爾通過實驗設計, 測量拔河比賽中每個人的用力水平, 結果發(fā)現, 如果是一個人單獨參加拔河比賽, 那么平均拉力可以達到63公斤, 但如果是群體一起參加拔河比賽, 則參加的人越多, 每個人所貢獻的平均拉力也就越少。此后也有別的心理學家更精確地重復了達謝爾的實驗,最終杰克森和威廉姆斯等對49個社會惰化的研究做了統計摘要圖,發(fā)現個體所付出的努力百分比隨群體規(guī)模的增大而降低。根據實驗證明與理論的提出,學術界把這一現象稱為“社會惰化”。它是指“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 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
社會惰化的消極影響無疑是明顯的。首先,社會惰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低工作效率。小組合作任務與課程評價相掛鉤,需要小組成員群策群力,合作互助以獲得好的結果。如果小組成員在合作任務中都有所保留,那么最終會導致整體工作效率的降低。其次,社會惰化會導致不公平的分工。如果一個小組里每個同學都不在乎小組任務,社會惰化對分工的影響并不大,因為無論如何分工,組內成員都不會去做。但是只要在這個小組里存在哪怕一個在乎小組任務(或者說在乎自己這一模塊分數)的同學,那么為了獲得讓自己滿意的成績,這位同學就會“自愿”承擔起整個小組的任務,而其他同學則自動少做或不做。這種不合理的合作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搭便車”行為,最終還會影響同學間的良好關系與后續(xù)合作。最后,社會惰化是對資源的浪費。每個人在團隊中都有自己的價值,不合理的分工會導致部分成員的價值未得到合理運用,最終導致資源的浪費。
社會惰化的產生因素可以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部分來分析。其中,內部因素即是心理層面的因素。
責任過于分散,重視程度降低。拉塔奈認為出現社會惰化的原因之一是社會作用力的作用。小組合作任務大多由三人以上合作完成,部分老師甚至以七人以上為小組。在任務難度一定的情況下,任務人數越多則會導致每個人分到的任務量越少,那么小組成員更傾向于認為他們的不盡力完成任務對任務的總體效果影響更小,因此他們所感受到的來自小組任務的壓力更小,最終導致他們對該任務的重視程度降低。這也就是說:源自該任務的壓力對小組每個個體的影響程度隨著個體數量的增加而減少,這有點類似于物理里的壓力與壓強的關系。
貢獻難以衡量,個體動力不足??埖热颂岢龅募w努力模型中認為,個體努力條件的三個條件之一就是“個體相信努力工作會被認可”。然而,小組合作任務的成果最終往往會以小組的名義進行評價,屬于整體評價,個人的努力在其中較難進行準確的量化評價。在這種個人貢獻難以衡量的情況下,個體明白自己的努力并不會被特別關注,這就會導致兩種情況。不夠努力的成員知道自己可以吃團隊的“紅利”,也知道自己的不努力會被掩蓋在小組成果之下,因此他們更傾向于“搭便車”的行為。而努力的成員則因為自己的付出被平均化了而感到不公,他們認為自己努力過后的評價與不努力的成員的評價一樣,因此他們的不公平感會被放大,積極性隨之下降。這兩種情況都會使小組中的個體動力不足。
群體認同較低,協作意愿不強。派克威斯齊研究發(fā)現,當工作人員的群體感很少時,社會惰化最有可能發(fā)生。巴納德也指出組織中普遍存在著協作意愿不足的問題 。當小組規(guī)模適宜時,小組成員集中在幾個熟人之間,他們對彼此更為熟悉,對彼此和整體小組的認同度更高,因此其小組榮譽感更強,更愿意協作配合以完成任務。但是,當小組規(guī)模過大時,很有可能出現與自己并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認識的成員合作,這時彼此對對方的工作習慣與工作思路并不熟悉,更加容易出現誤解與分歧,整個小組的群體認同感較低,最終可能降低小組成員的努力程度與合作意愿,影響小組合作成果。
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只要有合作這種形式存在,社會惰化現象就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因此,作為組織者,我們只能盡力去緩解這種現象以減輕它對小組合作的影響,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不論是責任過分散,還是貢獻難衡量,又或者是群體認同低,都是由于小組規(guī)模未控制好而導致的。弗梅蒂談到:“小組人數超過4個將會帶來許多的困難。比如,大組就會給一些試圖搭便車的學生提供庇護場所和可乘之機?!币虼?,要緩解社會惰化現象,最首要的措施是控制小組的規(guī)模。當然,控制規(guī)模只是第一步,在控制好規(guī)模的基礎上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從社會作用力的角度來看,要明確個體責任。上文我們提到,一旦小組規(guī)模過大,人數過多,可能會導致責任過于分散,個人受到來自任務的壓力減少,最終導致對任務的重視程度下降。因此,在控制好團隊規(guī)模這一個大前提下,還要明確個體責任,將責任細化到個人,使個人感受到自己在團隊中所負責的部分是完整的、不可替代的、至關重要的。這會使他體會到小組合作工作中的意義,體驗到對工作成果的責任。
從社會評價的角度來看,要公示個體貢獻。小組團隊之所以會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個體的貢獻難以衡量。面對這種情況,在明確個體責任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將個體的貢獻加以公示,這時小組中的個體會顧忌來自社會外界的評價,從而主動或者被動地增加自己完成任務的動力。同時,由于每個個體的貢獻程度不同,因此,組織者對小組成果的評價并不能夠直接作為對組內所有個體的評價,而應該增加組內互評,從而增加公正性,既能夠鼓舞足夠努力的同學,也能夠使小組中不夠努力的個體不敢輕易推卸組內責任。
從群體認同的角度看,要增強情感聯系。認同感與歸屬感的缺乏易導致組內分歧的出現和凝聚力的降低,社會惰化就不可避免。根據賴思的研究,當群體規(guī)模能夠控制在2-6人時,小組內能夠有足夠的面對面交流,組內每個成員都能夠有充分的發(fā)言機會,這樣既有利于順暢溝通與化解矛盾,也能夠增強組內的情感聯系,營造一個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民主組內氛圍,增強群體認同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特別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施需要做到以下三點:(1)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2)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3)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以上三個措施歸根結底是要從學生的主體性與知識的生成性出發(fā),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因此,合作學習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地位會逐漸提高,小組合作任務在政治課堂的應用也會日益普遍。相較于大學生,中學生的心理具有以下特點:思維的不成熟、處理問題較為偏激與情緒化、爭強好勝等等 ,那么大學生在小組合作任務中的社會惰化現象有更高的概率在中學生小組合作任務時出現,需要得到中學教師的注意。
中學教師作為小組合作任務的組織者,要注意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對小組合作任務的影響。外部因素指的是小組之外的因素,如任務難度、任務獎勵等。工作項目本身具有挑戰(zhàn)性、號召性,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工作動機,使得群體成員有著更高的自我卷入水平,因此,教師在布置小組任務時要注意控制人物難度。注重群體效益,以群體整體成功為目標的獎勵引導。有吸引力的任務獎勵有利于增強群體凝聚力,促進合作進行。內部因素指的是小組內部的因素,如個體重視程度、個體動力情況與個體協作意愿。因此,教師在分組合作時要控制小組規(guī)模,允許自由組隊,在合作過程中要加以引導,以減少社會惰化現象出現的幾率,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對學生自覺生成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