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德 葉廣仔
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知識點多、協(xié)議理解難等特點,結合新時代環(huán)境下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技術手段,研究混合式環(huán)境下的教學改革,并探索了混合式環(huán)境下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實踐。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信息化;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ore knowledge points and th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agreement of many medium and small-sized network form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multaneously combining the learning feature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environment, the paper makes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studies teaching reforms in a mixed environment, and explores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eaching process for medium and small-sieed network formation courses in a hybrid environment.
【Key words】 ?hybri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um and small-sieed network formation course
0 引 言
隨著計算網(wǎng)絡的發(fā)展和普及,在人類的生活和工作中,從網(wǎng)絡購物到工業(yè)4.0,從共享單車到自動駕駛等都依賴于計算機網(wǎng)絡。因此,計算機網(wǎng)絡的一些諸如組網(wǎng)類的基本技能已然成為高職計算機、通信類專業(yè)學生的必備職業(yè)素養(yǎng)。很多高職計算機相關專業(yè)都把《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定位為專業(yè)基礎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能夠掌握計算機網(wǎng)絡的日常維護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研究可知,《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最重要的是網(wǎng)絡協(xié)議的學習和網(wǎng)絡設備的配置,這方面的學習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
新時代背景下,作為高職教育受眾的大學生群體也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00后的學生逐漸替換了90后學生,成為學習主力軍。這部分學生從小接觸計算機等電子產(chǎn)品,普遍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生源數(shù)量的減少和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大部分高職院校的生源普遍欠缺自我學習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缺少自覺主動的思考,不能很好地將原理和命令對應結合起來,導致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效果欠佳。
針對《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應結合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特點,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改善教學效果。
1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基于構建主義、發(fā)現(xiàn)學習和深度學習等理論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指在適當?shù)臅r間,通過應用適當?shù)拿襟w技術,提供與適當?shù)膶W習環(huán)境相契合的資源的活動[1-2]。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教師的角色由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橐龑W生獨立建構意義的角色;將學生的角色由知識的灌輸對象以及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R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以及信息加工的主體,完全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3-4]。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混合式教學有著許多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混合式教學涵蓋了多種教學模式,使得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結構化學習和非結構化學習、網(wǎng)絡學習和傳統(tǒng)學習、定制內(nèi)容和非定制內(nèi)容學習能夠做到有效結合;能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科學技術手段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利用智能手機的普及性,在手機端定制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能針對專業(yè)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樣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學生進行線上交流并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可以對線下教學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實現(xiàn)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教學;能將教師從大量重復性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得教師起到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的引導作用,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又能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5]。
混合式教學的諸多優(yōu)點,使得混合式教學在其概念被提出之日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教育學家的關注和眾多教育工作者的支持。
2 《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混合式教學過程設計
混合式的教學過程一般都分為3個環(huán)節(jié),即:課前預習階段、課中探究階段及課后提升階段,形成一個具有正反饋功能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對此可做研究論述如下。
2.1 課前預習階段設計
課前預習階段由“教師準備”和“學生自主學習”共同完成:教師發(fā)布任務和資源,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教師發(fā)布的任務。利用學生喜好使用手機的特點,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使用手機進入到班級課程展開自主學習。因為學習個體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可能遇到不同的難點問題,學生可以在線私下向老師給予信息反饋。另外也可以小組協(xié)作或通過班級微信群跟同學、老師發(fā)起交流討論,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習個體的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的潛在效能。為了更精準地檢驗學生預習的成效,以便課堂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給學生推送課前習題測驗,教師進而可以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討論的情況總結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
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課前預習,混合式環(huán)境下的課前預習有著傳統(tǒng)教學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據(jù)此可得分析闡述如下。
(1)全方位、無死角地掌握每個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在后臺可以實時查看、監(jiān)測學生預習情況,對于預習進度以及是否完成了預習,一目了然。
(2)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做到在線反饋交流。學生可以在信息化教學終端軟件中隨時反饋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教師和其它同學能及時地答疑解惑,保持學生的學生興趣。
(3)教師能高效準確地通過圖表方式掌握學生預習的效果。信息化教學工具能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等將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給教師、這就使得教師能清晰明確地了解到學生的預習效果,從而快速高效、精準地總結出重點、難點供課中講授、探討。
總而言之,在課前預習階段中,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監(jiān)督下隨時隨地完成課前預習,學習變得更加靈活,更有目的性。
2.2 課中互動階段設計
課中互動階段主要是對學生預習階段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并對某些基本概念知識加以延伸拓展,使得學生熟悉并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基本實踐技能,為下一階段的實施操作奠定基礎。
《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其教學目標旨在重點打造學生網(wǎng)絡規(guī)劃設計的能力和網(wǎng)絡設備的配置能力,為日后從事相關行業(yè)打下良好基礎,因此要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會使人覺得枯燥乏味,從而很容易因為某些知識未能理解到位而導致失去學習興趣;同時,高職學生中有一部分還會對老師布置的實踐任務常常感覺到無從下手,對如何運用所學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缺乏思路,理論與實踐不能做到完美結合。因此在《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教學中需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诮嬛髁x學習理論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能解決當前的問題。涉及到教師授課時,就可以將基于“任務驅動”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靈活地應用于《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的日常教學中,通過提出一些實際網(wǎng)絡工程的任務,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利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 《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理論和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學生的信心和學習積極性也能得以提升,從而能達到具有正反饋特性的良好教學效果。
在學生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后,教師布置項目任務,并引導學生對任務進行需求分析、總體設計,再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去完成各自指派的任務。為了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可以綜合使用電腦上的教學軟件和手機端的“學習通”等軟件開展學生搶答、討論等教學活動。學生有沒聽懂的地方,可以在電腦上點擊“舉手”、也可以利用手機端軟件提問,教師收到后可解答疑惑,保證學生完全掌握課堂傳授內(nèi)容。在此,研究給出了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詳見如下。
(1)難點攻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運用講授法對課前預習階段獲得難點進行有針對性講解,幫助學生攻克難關,并運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法啟發(f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內(nèi)化和延伸,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多種教學活動進行強化?!吨行⌒途W(wǎng)絡組建》課程的某些知識點存在概念多、難以理解和記憶的情況。其實,網(wǎng)絡的很多知識都源自于生活,因此,教師應該多用生活中學生相對熟悉的例子來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解釋。比如,在介紹標準ACL配置相關理論知識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配置步驟,將如圖1所示的生活中的交通限行的例子用來加以對比,從而使得學生能更容易地理解標準ACL入站出站流程,能更簡單地記住配置步驟。
綜上過程結束后,還要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教師可以在“學習通”等教學平臺發(fā)布相關的測試題目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在大部分學生都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實踐能力后,進入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
(2)創(chuàng)設情境。為了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建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學習情境完成任務,使學習過程更加直觀、形象化。此時指定的任務相比課前預習提供給學生的練習題目更復雜。
比如在學習標準ACL的課程中,將如圖2所示某公司的網(wǎng)絡管理的實際問題來作為任務的背景:針對儲存在數(shù)據(jù)服務器的數(shù)據(jù)泄密問題和財務部門員工經(jīng)常上班時間觀看網(wǎng)絡直播的問題應如何來解決,等使得學生意識到即將學習的知識是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關注力。
(3)確定任務。在成功地創(chuàng)設了任務情境后,教師應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需求分析,并設計出頂層的架構和宏觀的思路,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學生面對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會更加積極主動,利用已經(jīng)預習過的知識,以及原有的經(jīng)驗去分析、解決當前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建構新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4)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將學生分組,4~5 人一組,保證每一組都有成績好的和成績較差的,使得各個小組實力相當。每組由一個學習基礎好、溝通能力強的學生擔任隊長。教師將要完成的任務和提供給學生的參考資料通過教學軟件發(fā)送到每臺學生機上,學生們則根據(jù)教師提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連同提供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并通過組內(nèi)、組間的交流討論,使每個小組都能對當前問題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而老師根據(jù)每組的實際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提示,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針對比較普遍性的問題,可以面對全班同學做一下簡短的講解。而在學生達成任務目標后,教師需指導學生完成自評、組內(nèi)互評、組間互評,實施多維度的評價。
(5)成果展示、效果評價。各小組派代表進行方案展示。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使用教學軟件中的“學生演示”功能,教師可以在教師機上清晰看到學生展示的解決方案。成果展示過后,針對每組出現(xiàn)的問題與不足給出啟發(fā)性建議、并引導學生分析找到改進的解決方案,從而形成最終實驗報告進行提交。這一環(huán)節(jié)能有助于學生獲得成就感、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zhì)能力,同時還可使老師能夠更為詳盡地了解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
學生展示后,接下來教師將進行課堂總結及評價。主要從2個方面對學習效果做出評價。一方面是專業(yè)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評價依據(jù)是知識點的記憶情況、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能力的評價,評價依據(jù)是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范及團隊協(xié)作等綜合能力。綜上論述可知,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學生已由被動的接收知識轉變?yōu)橹鲃訉W習,也能將教師從重復性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有益于教師在后續(xù)的教學改革中取得更多的創(chuàng)新嘗試成果。
2.3 課后提升階段設計
這一階段分為教師的反思和學生的反思。其中,教師通過對教學反思,對教學任務的設計、選定學習資料的適用性、教學互動的實施細節(jié)的反思,有助于對課內(nèi)教學加以逐步改進、直至完善。學生通過課后思考題,進一步從更深層次去探索知識的內(nèi)涵。針對課堂中學有余力的同學,教師還可在信息化教學平臺發(fā)送進階練習,供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針對學生課后的鞏固復習、自我反思與評價、進階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在教學平臺與同學、老師共同交流、進而尋獲解決辦法。這一階段的實施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能使得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3 結束語
通過分析新形勢下高職院?!吨行⌒途W(wǎng)絡組建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了混合式教學相關理論,并探索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改善《中小型網(wǎng)絡組建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佐.高職大學英語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11):76-80,86.
[2]周亮,邱苗.運動人體科學實驗課群混合式課程模式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3):181-183,198.
[3]袁士洋.混合式學習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10):141-142.
[4]譚偉,顧小清.面向開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指標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2):126-130.
[5]田真平,張小萍. 基于SPOC的中職混合式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設計與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9(5):88-92.
[6]YANG Ruixin,XIONG Rui,HE Hongwen,et al. A fractional-order model-based battery external short circuit fault diagnosis approach for all-climate electric vehicles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7:950-959.
[7]GAO Wenkai,ZHENG Yuejiu,OUYANG Minggao,et al. Micro-short circuit diagnosis for series-connected lithium-ion battery packs using mean-difference mod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9,66(3):2132-2142.
[8]劉文杰,齊國光. 基于模糊理論的電池故障診斷專家系統(tǒng)[J]. 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23(6):670-674.
[9]HONG Jichao,WANG Zhenpo,LIU Peng. Big-data-based thermal runaway prognosis of battery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J]. Energies,2017,10(7):919.
[10]王一卉. 純電動汽車鋰電池故障診斷系統(tǒng)的研究[D]. 長春:長春工業(yè)大學,2015.
[11]應澤霖.鋰電池組充放電管理系統(tǒng)[D]. 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