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新
武漢光谷實驗中學校長,湖北省校長協(xié)會常務理事,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研究生兼職導師,國內“幫教育”的倡導者,提出“互助德育”“幫學課堂”和“自救教師”等理念,出版《為何而教》等專著。
當在教育、基礎教育和學校前面加一個“新”字的時候,便有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和李希貴校長的“新學?!?。事實上,我們還有“新課堂”“新教師”等概念,這一切都是因為新思維,為了創(chuàng)新和改變。
“新”表示一種有異于舊質的狀態(tài)和性質,是剛出現(xiàn)的或性質改變得更好的。所以,無論是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還是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和李希貴校長的“新學校”,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在踐行學校提出的“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的辦學思想的時候,還找到了一個“幫”字,認為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是一種“幫教育”。
“幫教育”是說:“教育是一種幫助”,這種“幫”,因愛而生,為成長而來。
因為“我來幫助你”一句話也可表述為“我來幫你”,所以,“幫助”二字可以壓縮成一個“幫”字,這也正是我將“教育是一種幫助”簡稱為“幫教育”的原因。
因為沒有能力我們就無法幫助他人,所以,在“幫教育”中,“幫”首先是一種能力,此時“幫”會是一個名詞,并與教育的本質相關聯(lián)。因為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幫的能力,擁有幫的精神,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
除了代表能力,我們還可以將“幫”視作一種生命的能量,更可以強調“幫”是一種責任、智慧和精神,于是,我們會得到“生命本幫”和“幫能再生”這樣的哲學命題,從而認為人的一生是在圍繞一個“幫”字在展開。
對于教育者來說,“幫教育”至少會讓我們明白,校園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幫助關系,并且一個“幫”字,明確地確立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事實上,學生在校園中的主體地位是由生命成長的本質決定的。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這一幫助者至少需要扮演三種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能力的培養(yǎng)者、人生的引路人。
一個教師要想扮好自己的角色,就應當明白:對學生的引導和幫助是路徑,尊重和鼓勵是方法,教師成長是關鍵,師愛是前提。
在“幫教育”的框架中,我們除了首先提出了“自救教師”的概念外,另外兩個核心概念是“互助德育”和“幫學課堂”。
當一個學生走向社會,一要品德,二要有知識。在校園,品德通過德育,知識源于課堂,而這兩者都需要教師。至少是德育、課堂和教師三者支撐了學校的教育,為此,當我們提出“幫教育”的時候,我們還有了“自救教師”“互助德育”和“幫學課堂”三個概念與行動,而且,“弘幫課程”也正在構建和形成之中。
課堂中,教師的任務只能是幫助,這種幫助包含鼓勵和引導,新課程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應在其中。同學們之間也存在一種幫助,這是新課程中倡導的合作學習。在“幫學”的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因為“真正的學習是自主學習”,所以,幫學課堂=自主+幫學。這樣一來,我們的“幫學課堂”涵蓋了新課程中所倡導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新的學習方式。
無論是“幫教育”,還是“自救教師”“互助德育”和“幫學課堂”,都是我們在“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辦學思想引領下找到的一種理念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