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解讀作為語文教育的基礎,初中語文課本中涵蓋的文章主要是散文、詩歌與小說等文學類文本。本文通過分析初中語文教材中文學類文本解讀面臨的困境,探索初中語文教材中優(yōu)化文學類文本解讀的對策,以期為初中語文文學類文本解讀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文學類;文本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師解讀初中教材中涵蓋的文學類文本方式,對教育質量具有直接影響。新課標對語文文學類文本均提出相應要求,語文教師雖充分認知文學類文本解讀的意義及價值,但在實際解讀中依然存在部分問題,致使一系列解讀誤區(qū)產生。因此,在具體語文教學中,主動、自覺探究課本中文學類文本解讀,有助于教師群體在具體教育活動中科學開展文學類文本解讀,全方位提升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
一、初中語文教材中文學類文本解讀面臨的困境
(一)解讀角度單一化
一方面,主體視角單一化,學生意識欠缺。新課標中強調,教育活動中,應將學生視作主體,教師視作教學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中學語文教學應在教師與學生平等的背景下展開,重視多元化文本解讀。而教師和學生作為語文課本中文本解讀的主體,教學中,應有效解讀文學類文本,并形成互動交流。但實際教學中,因受陳舊教學手段束縛,多數教師依然延續(xù)灌輸式教學,解讀文學類文本均由語文教師自己完成,致使解讀角度出現(xiàn)單一化情況。在課堂活動中,語文教師掌管課堂進程,學生被動聆聽與記憶教師所講知識。而形成此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源自教師未能及時變更教學觀念,學生解讀意識欠缺。另一方面,理解角度相對單一化,欠缺比較意識。新課標明確,教學應采用合作探索形式實施,促使語文課堂具備靈活性。學生與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視角應多元化、多樣化,但實際課堂活動中,教師精力與視角僅局限在教材,缺少縱向深化以及橫向比較。針對教材中文本解讀,應擁有“比較意識”,將相似或者相關的內容進行比較具有必要性。教師在講授戲劇及小說時,往往是節(jié)選內容。例如,在講授郭沫若《屈原》時,教育過程中需要學生與教師一同解讀,才能進一步達成最佳教育成果。作為教材節(jié)選內容,需要學生對文章具有整體的認知,在課余時間掌握有關屈原的歷史知識。教師應在掌握文章內容及寫作背景基礎上,將《屈原》與部分有關課文實施比較教育。但實際教學中,因教師單一化理解文學類文本,意識比較欠缺,促使文學類文本教育效率偏低。
(二)解讀思維程式化
多元化解讀思路提出后,大多學者對于解讀文本提出相應觀點。中學語文老師解析文本觀念持續(xù)增強,且部分語文教師被多元化理念影響深遠,自覺進行個性化文學類文本解讀,創(chuàng)新以往文學類文本教育形式。但是,多數語文教師針對文學類文本解讀依然存在思維固化,難以擺脫解讀文學類文本的固有程序。因此,在初中語文教育中,解讀文學類文本逐漸形成固有模式:闡述課題來源,介紹文章作者及其作品,敘述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講析文章重點詞匯,掌握文章整體,研讀文章重點語句,探析文章寫作特點,歸納文章主旨。這一文本解讀模式雖在一定程度上可牢固學生基礎,但這一手段,不區(qū)別文本特色、不區(qū)分學生實際,欠缺針對性。另外,讀者意識缺少的文本解讀,促使教師在解讀文本中呈現(xiàn)出無效性、學生思維固化等弊端,對學生創(chuàng)新才能的培育產生不利影響。
(三)解讀意識趨同化
現(xiàn)階段,多數教師在課前準備中,解讀文本一直被文本及教材文章本身理念限制,多認為語文教育中教育方案與教學內容設計最為重要,對文本解讀重視度不足。同時,語文教師對教材內蘊含的文學類文本實施解析時,首先翻閱教學參考,對教學參考過于依賴,將教學參考中教學重難點作為目標直接講析,促使教師解讀文學類文本時過于相似,致使趨同化現(xiàn)象嚴重,缺失對文章的個性化解析。在教育中,教師也參照以往教學形式展開教育,面對與以往教學相似的問題時,借鑒原有模式實施分析,導致中學語文教學活動同質化。語文教師解讀文學類文章意識存在趨同化現(xiàn)象,主要呈現(xiàn)在教師從文本語言自身感悟文本內容注意較少,而是沿用前人或大眾化理念解讀文章。文學類文章寫作背景固然重要,但是作者在個人思想和感情的表達上主要利用文字敘述體現(xiàn),讀者往往經過閱讀文字感知作者寫作意圖。多數教師在文學類文本解讀中,多從寫作背景層面出發(fā),過度夸張地分析作者寫作時的社會大背景,將文本內容機械化地融入社會背景當中,教師個體欠缺從文學類文本語言角度出發(fā)的解析思維。比如,《孔乙己》文章教學時,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直接結合作品創(chuàng)作社會背景,歸納文章主題。對文章中外貌描寫、語言以及環(huán)境則簡要解讀,致使語文課堂中政治傾向較為嚴重,缺失語文學科的特色。
二、初中語文教材中優(yōu)化文學類文本解讀的對策
(一)呈現(xiàn)中學文學類文本解讀的多元化需要
文學類文本的多元化解讀,應首先實現(xiàn)多元化解讀主體。多數人將文本解讀定位為教師工作,學生只需聽講即可。但實際上,學生與教師均應作為解讀教材文學類文本的主體。在文章解讀中,教師、學生以及文章均是互動的,學生與教師均應擁有解讀文學類文本的成果,呈現(xiàn)初中文學類文本解讀多元化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呼吁學生自主思考。例如,鑒賞和解析老舍先生撰寫的《濟南的冬天》文章蘊藏的寫景語句時,語文教師應首要開展示范賞析,并指引學生擇選自認為優(yōu)美的詞匯、語句和段落來賞析,促使學生真正了解文章并走進文章,貫徹中學語文解析文學類文本中解讀主體層次的多元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文本解讀中實現(xiàn)解讀視角多元化。解讀文學類文本是建立在初中生能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對于文學類文本文體的差異,解讀中心也應不同。在實際文本解讀中,可從語序、語言及標點符號等多視角出發(fā),避免程式化文本解析。比如,魯迅先生撰寫的《孔乙己》文章,孔乙己作為作品中的核心角色,閱讀小說的關鍵即解析文章角色形象。然而,分析角色形象方式具有多樣化特征,但最為常見的即分析角色動作描寫,以此彰顯角色形象。最后經過文章背景介紹歸納文章主旨。在實際解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孔乙己與其同階層的民眾比較,縱向深化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世態(tài)炎涼及人心淡薄,從而深化學生對孔乙己的了解。
(二)創(chuàng)新初中文學類文本解讀理念
教師在自身學識基礎上應創(chuàng)新初中解讀文學類文本理念。新課改的實施,促使中年部分教師在面臨教育經驗與課改觀念矛盾時,教師被迫摒棄原有教育方式。然而,青年教師對新課改觀念較為推崇,全面接受并利用到實際教育活動中,并持續(xù)進行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個性語文教學風格。初中語文教育中,教師應對多元理論及經驗進行提取,應用其精髓部分,摒棄存在弊端的理論與教育方式。依據以往教育經驗表明,教師文學類文本解讀中心應在于陶冶初中生情操。在掌握語文教育重心時,適當對解讀文學類文本實施創(chuàng)新。部分教師在文本解讀中,較易忽略學生主體性,學生因此不愿主動發(fā)揚自身主體地位。這時,教師應引發(fā)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想促使學生走進文章,對文章解讀形成興趣,并融進自身主體意識,需要吸引學生群體注意力。譬如,在講解《秋天的懷念》時,語文教師指引或呼吁學生從“我”的角度進行提問,也可從母親角度展開提問,細致的探究母親對“我”的關懷與關愛。在創(chuàng)新文本解讀中,教師應將尊重原文以及深度閱讀前提下提出,從而實現(xiàn)解讀文學類文本效果的最優(yōu)化。故事因存在情節(jié)發(fā)展,通??捎行龑W生對其進行解讀。
(三)適當發(fā)掘文學類文本解讀深度
文本細讀作為文本深度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與掌握文本細節(jié),才能對文本進行深度發(fā)掘。文本細讀區(qū)別于肢解文本,也不是將考點作為解讀目標,而是在理解文章的精華,并進行深度探討,其最終還需將深讀細節(jié)與文章整體充分聯(lián)系。文本深讀,首先應研究文本。開放性作為文本的重要特征,其持續(xù)被歷史授予新的定義,而教師與學生應探尋超越文字表面的定義。字面意思十分容易理解,不需要進行深度解讀,但文字背后蘊含的意義,因閱歷經驗以及理解能力等限制不易被發(fā)覺。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中,學生閱讀后十分容易理解文章主題,即父子間的愛。但實際上文章并非僅表達這一單一主題。在父親送別朱自清的過程中,朱自清對父親存在不同的看法。首先,他認為父親與腳夫爭議價格是“說話不太漂亮”以及“過于聰明”的行為。隨后,朱自清對父親依托查房照料自己的行為感到陳腐。最后,在看到父親步伐不穩(wěn)的為其買橘子,眼淚不自覺的下流。從朱自清對父親這些反應中,可看出父子間的愛。同時,文章還講述兒子對于父親的行為從不理解直至理解的過程。當然,對文章的深度解讀應基于初中生理解能力,若超過學生理解能力,會導致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迷惑。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引學生在深層次解讀文學類文章時,應重視自身情感及體驗,切實走進作品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讀者和作者的單獨交流是文本解讀的實際,并通過文本解讀完成讀者對文本的二次創(chuàng)造。解讀文學類文本是提升教育成效的基礎。中學教育當中,語文教師分析教材包括的文學類文本,可培育學生文章解讀、閱讀和審美才能。因此,教師應體現(xiàn)初中文學類文本解讀多元化需求,創(chuàng)新初中文學類文本解讀理念,適當發(fā)掘文學類文本解讀深度,從而高效優(yōu)化文學類文本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博,許采娟,欒力娜,等.初中語文經典文本多元解讀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1).
[2]徐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1).
[3]傅昌華.《課文可以這樣讀》文本解讀研討會在上海建平實驗中學舉行[J].語文學習,2017(11).
作者簡介:徐容芳,女,1978年生,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