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平
如何寫出具體細致、引人入勝的寫事記敘文呢?下面,筆者以《平等是幸福的》作文為例,談談寫事記敘文的模型建構(gòu)。
筆者命制了一個半命題作文《___________是幸福的》,讓學生把題目補充完整,學生補充的部分大致分成四種類型:一是動詞式,如勞動、節(jié)約、尊重、努力、奉獻、感恩等;二是形容詞式,如純潔、美好、富有、平等、自由等;三是短語式,如“和父母一起”“完善自己”“珍惜一切”“熱愛家庭”“理解父母”等;四是句子式,如“與同學友好相處”“和書本做朋友”等。
鑒于此,筆者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模型建構(gòu)。
一、建立“幸福”與事件的關聯(lián)模型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把補充的內(nèi)容與“幸?!边B接起來。體會到幸福,是因為之前不幸福;不幸福就是令人不快的感覺與體驗。而感覺與體驗來源于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而生發(fā)的外顯式的行動或行為。這樣就形成了:
筆者選取了《平等是幸福的》,讓學生思考怎樣的一件事才具備這個功能。按照表格的表達往上推,讓人產(chǎn)生不完整、不美好、不輕松、不愉悅的感覺或體驗的事以及讓人產(chǎn)生完整、美好、輕松、愉悅的事。兩件事必須一脈相承。前一部分事件是生發(fā);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事件的合理延續(xù)和發(fā)展。兩部分不能斷裂,必須是一體的。于是,范例確定下來:
主角? 程志豪
人物典型化
他個子最高,近一米七,體重近一百六十斤,具有絕對的體力上的優(yōu)勢和威權。他卻不信奉這個優(yōu)勢和威權,他待人平和友善,從不以高大欺負弱小。
事件典型化
虛構(gòu)他的認知發(fā)生轉(zhuǎn)變的一件事:由欺負弱小,被同學們孤立和遠離,他感覺很孤獨,認識到這樣做很痛苦,平等友善待人,自己成為同學中的一分子,他自己才感覺是平等和幸福的。
所選的這件典型事件,要與所想表達的主題主旨一致?!捌降取卑l(fā)生在人與人之間,那么,事件必須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二、建立事件階段模型
完成了關聯(lián)模型,運用什么敘述形式才能把事件講清楚呢?筆者把事件分成這樣幾個部分。
1.目標和動機
目標是人物要達成的目的,動機是達成這個目的的原因。筆者讓學生為程志豪這個人物設置目標和動機。比如,他想擁有很多朋友,自己不孤獨。動機是他體型太大,在同齡人中非常突出,他渴望融入同齡人人群中,以獲得安全感。
2.第一次障礙與行動
接下來要做的事是要設置一個有具體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參與的事件。事件的核心是由欺負弱小到平等友善待人的轉(zhuǎn)變。
第一次障礙與行為,對應欺負弱小。主要人物是這次事件中被他欺負的弱小對象,次要人物是讓他產(chǎn)生心理震動的人,促使他在認知上轉(zhuǎn)變的人。比如:障礙是弱小對象在教室門口掃地,妨礙了他進教室。他只會用威權來強取通過。而弱小對象不服氣,他便用體力來強行,導致一系列的糾纏與打斗。次要人物便主動躲著他,不和他玩。他被孤立、被冷落。這樣,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主人公程志豪身上的作用力度與力的方向參差不同,便于人物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活動與行動。
3.第二次障礙與行動
第二次障礙是第一次行動的直接結(jié)果。他遇到的第二次障礙要比第一次更大更難。他第二次的行動是在感受到痛苦,是他認識到錯誤后對第一次行動的糾正。如果第一次是原始本我的,第二次則是后天自我的、社會化的。
4.結(jié)局
結(jié)局是他第二次行動的結(jié)果,即完成了一次認知上的成長,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為范式,即事件最后要寫的內(nèi)容:主角行動的反應。
三、建立篇章模型
作文題目中有“平等”和“幸?!?,筆者便引導學生理解:“平等”是物質(zhì)層面的客觀存在,“幸?!笔侨说闹饔^感受。如何把“平等”這個客觀物質(zhì)形態(tài)與“幸?!边@個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關聯(lián),或者說,讓物質(zhì)形態(tài)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從而讓事件有其自身的意義,讓人物在這個有意義的事件中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呢?
1.“幸?!钡谋磉_層次
事件敘述,重在“平等”,要表達程志豪與其他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相處或交友關系的曲折過程,也就是說,要寫他在尋找和奔向“幸?!边@件事。“幸?!辈滑F(xiàn)身,只需要隱含在人物的所見、所感、所為中,循序漸進地把人物引向真正幸福的境地。而“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考慮到寫作者和讀者都是小學生,所以,主觀感受要明確,才能反映出這個事件引起程志豪認知變化的真正價值。他由舊的認知上升到新的認知,也就是分別把程志豪過去和現(xiàn)在對“幸?!比碌睦斫夥謨蓚€不同層次直接表達出來。
2.“幸?!钡谋磉_內(nèi)容
人物經(jīng)過上述事件后,由事件浸染到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改變了人物的行為范式后,他對“幸?!毙枰匦露x了。比如,《平等是幸福的》一文以程志豪的口吻可以這樣寫:
我個子高大,身材粗壯。我在同學們面前,就感覺自己是個威嚴的大家長。我天生有壓倒他們的氣勢。我平時故意欺負他們,嚇唬他們。他們看到我像老鼠看到貓,會主動迎合我,生怕惹我不高興。我心里美滋滋的。我是誰也不敢惹的“老大”,這種感覺很好,我覺得很幸福。
……
這時我才知道,我平等地對待他們,尊重、愛護他們,同學們會真心實意地把我當朋友,這種感覺真好,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3.“幸福”的結(jié)構(gòu)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筆者認為,最合理、最容易的結(jié)構(gòu)是把過去的認知放在事件發(fā)生前,也就是第一個自然段;把經(jīng)歷事件后全新的認知放置在最后一個自然段。中間是整個事件生動曲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讓人物奔向“幸?!?。
4.推而廣之
《平等是幸福的》只是一個典型模型,如何將這種模型拓展開來,筆者出示了以下作文題目:A.快樂的暑假;B.一件難忘的事;C.童年趣事;D.那一刻,真令人感動;E.我做了一件傻事。A、B、C、D題目中既有具體實在的詞,也有抽象的詞,分別是“快樂”“難忘”“趣”“感動”;而E題只有具體實在的詞,抽象詞——“后悔”隱含在里面,需要寫作者體會。具體實在的詞需要用具體的有起伏的事件來表達,抽象詞的表達則要借人物的認知提升表達出來,以此體現(xiàn)事件的意義。認知的變化和提升的過程要在事件的敘述過程中,從人物的所見、所感、所為中循序漸進地具象化展現(xiàn)出來。
教師要引導從物質(zhì)形態(tài)的典型事件中抽離出涵蓋人生觀、世界觀或價值觀層面的意識形態(tài),人物認知獲得提升,人物才能成長進步,整篇文章才完整,而不是純粹以事說事。
寫事記敘文有多種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和表達方式,筆者所提供的模型建構(gòu)只是一種借鑒。文無定法,在教學實際中,語文教師只要不斷探索,不斷總結(jié),一定會尋找出更為合理的模型建構(gòu)。
(作者單位:應城市蒲陽小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