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霞,馬 丁
(1.保定學院 商貿(mào)物流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廣播電視大學 教務處,河北 保定 071000)
清末民初,中國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體系在儒家道德教育傳統(tǒng)、西方近代價值觀教育理念與內(nèi)容及近代中國思想家的德育思想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在傳承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的同時發(fā)生了深刻變革。
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內(nèi)容體系的形成始于周代,內(nèi)容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仁學”,墨家的“兼愛”,道家的“無為”都充實進了教育內(nèi)容之中。如朱熹所言:“古者初年入小學,只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孝弟忠信之事?!盵1]113其后經(jīng)由漢唐到宋代最終構建完成了以儒家道德為核心的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體系,形成了“仁”“三綱五?!币约啊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內(nèi)容。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主要通過課程實施。一是開設儒家價值觀教育課程。漢朝及之后各時期的官學、私學開設《四書》《五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課程講授儒家道德價值觀。二是通過各種教育形式和內(nèi)容對兒童進行價值觀熏陶。傳統(tǒng)兒童教育中的識字、歷史、地理等教育內(nèi)容中也多與知事明理、道德訓練和性情陶冶融為一體,《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幼學故事瓊林》《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太公家教》《蒙求》等蒙童教科書,既教授兒童識字、詩詞、文學、自然、社會、歷史、地理等知識,也傳授為人、處世、言行、治學之道,清代就有“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樣的俗語,可見《增廣賢文》《幼學故事瓊林》這樣的教科書對兒童價值觀影響之大。
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nèi)容的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兒童教育的主導內(nèi)容,甚至1901年清末新政改革,尚規(guī)定“不準闌入周秦諸子謬論,釋老二氏妄辯,異域方言,報館瑣語,一切離經(jīng)叛道之言,悉當嚴加屏黜”[2]33。可見儒家價值觀教育在兒童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1.積極因素。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主要是修身教育,以私德教育為主,重在培養(yǎng)兒童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無論是教育原則、內(nèi)容還是方法都有其優(yōu)秀教育傳統(tǒng)。
首先,遵循德育至上原則?!稘h書·食貨志》中就指出:“八歲入小學,學五甲六方,書記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jié)。”朱熹強調(diào)要教授兒童射御書數(shù)的知識技能,也要讓兒童懂得“長幼之節(jié)”“君臣之禮”“孝弟忠信之事”。《三字經(jīng)》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表述更為生動。可見,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包涵諸多優(yōu)秀內(nèi)容。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中諸如孝、慈、悌、敬、直、惠、勇、剛等內(nèi)容所宣揚的晚輩孝敬長輩、學生尊敬師長、朋友相互信任、上下級和睦等內(nèi)容至今仍有重要價值,應為當今中小學德育所傳承。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也注重兒童日常生活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蒙養(yǎng)禮·展書》中就教育兒童敬重學習,遵守讀書禮儀:展書無濕指,無撮甲,書常遠身六七寸,無卷邊,無折角,無污痕,無亂批點。讀過之書,如新可賣,亦可以觀為學者之所養(yǎng)?!队讓W·敬書》也教育學生日常生活中要講究衛(wèi)生:諸生出大小恭,及晨起未櫛沐者,先合盥手就座,平日毋以手近書,夏日尤宜痛戒。這些都是兒童生活中必須踐行的道德規(guī)范,德育生活化可以說是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的一大特色。此外,德智兼顧也是傳統(tǒng)兒童德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度纸?jīng)》遵循“首孝悌,次見聞”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教育兒童懂得“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另一方面又教兒童“知某數(shù),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等識字、作文、歷史、常識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再次,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多采用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利用典故、詩詞、韻語等生動、活潑的內(nèi)容形式向學童傳授道德知識。《三字經(jīng)》就是借“黃香溫席”和“孔融讓梨”的故事,對學童進行孝悌教育。知行合一也是傳統(tǒng)德育優(yōu)良教育方法。朱熹遵循“古人小學教之以事,便自養(yǎng)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漸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1]114。王陽明更是強調(diào):“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10“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4]322,提出兒童德育的宗旨就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踐行道德規(guī)范。
2.消極因素。傳統(tǒng)兒童價值觀教育蘊涵了許多優(yōu)秀教育因素,但在歷史變遷中也積淀下許多陳腐、沒落的內(nèi)容,對學童的價值觀培養(yǎng)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其一,封建綱常禮教的內(nèi)容充斥于兒童價值觀教育。如南宋理學家程若庸編寫的兒童啟蒙讀物《性理字訓》就宣揚“元亨利貞,自然之理,是曰天道;人倫日用,當然之則,是曰人道。天理流行,賦予萬物,是之謂命;人所稟受,賢愚厚薄,是之謂分”。這些內(nèi)容文字簡短、形式對偶、韻語整齊,非常適合兒童誦讀,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封建綱常禮教不知不覺滲透進學童們的骨子里,壓抑了學童的人性、天性,也影響和束縛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再如東漢班昭編寫的教科書《女誡》與《內(nèi)訓》《女論語》《女范捷錄》,直到民國初年都是女童倫理道德啟蒙教育的首選讀物。這些教科書主要以“三從四德”的理學道德教義為核心內(nèi)容,在長期的教育中逐漸成為束縛和扼殺女童天性的枷鎖。
其二,中庸消極的處世之道泯滅了兒童勇敢抗爭的天性?!对鰪V賢文》向兒童宣揚諸如“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與人講話,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須強說”等消極中庸的處事教義,這些消極內(nèi)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童,使他們逐漸形成了樂天知命、安貧守道、處世中庸的價值觀。這種道德理念最終泯滅了兒童勇敢抗爭的天性。
自清末中小學堂設立修身科,價值觀教育就成為了獨立課程。1904年張之洞與張百熙、榮慶在《重定學堂章程折》中說明了立學宗旨,尤其強調(diào):“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jīng)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2]2891906年3月25日,清廷正式頒布教育宗旨,公布了修身教育的五端標準,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強調(diào)“忠君”“尊孔”是“中國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發(fā)明以距異說者”[2]535。之后,一系列中小學德育教科書,如《蒙學修身教科書》《蒙學讀本》《小學修身教科書》《中學修身教科書》《最新修身教科書》《中等教育倫理學》《倫理教科書》等紛紛編纂出版。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小學修身教育轉變?yōu)楣竦赖陆逃?《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中華中學修身教科書》《新編中華修身教科書》《新制中華修身教科書》等一批中小學價值觀教育教科書均以養(yǎng)成兒童完全人格為宗旨,從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和國家道德五個側面圍繞公民道德教育編排教育內(nèi)容,中小學價值觀教育課程內(nèi)容更加完善。
近代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無論是修身教育還是公民道德教育都在不同程度的傳承傳統(tǒng),特別是在儒家價值觀教育優(yōu)秀內(nèi)容的基礎上尋求變革。
190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修身教科書》第一冊的第4課至第11課主要向學生傳授傳統(tǒng)儒家的孝悌觀念和孝文化的內(nèi)容。第六冊的第1課通過孔子和子思的對話向學生解讀儒家的孝文化。第七冊的第1課向學生講述了先儒黃潤玉兒時孝敬家長,人人稱頌,長大后刻苦學習,尊長愛師,終成一代儒師的故事。其它如第三冊、第四冊、第五冊和第八冊也同樣編排了與孝文化相關的內(nèi)容。通過這些言簡意賅、圖文并茂的課文,學生們逐漸地學習、領會、認知了儒家的孝文化。
1907—190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蔡元培主編的《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孝行為本”的家族倫理教育也是重要內(nèi)容。書中有專設章節(jié)向學生傳授家庭“以孝為先”的理念:“凡家族所由成立者,有三倫焉,一曰親子;二曰夫婦;三曰兄弟姊妹。三者各有其本務,請循序而言之。”該書內(nèi)容強調(diào):“事父母之道,一言以蔽之,則曰孝。親之愛子,雖禽獸猶或能之,而子之孝親,則獨見之于人類。故孝者,即人之所以為人者也。蓋歷久而后能長成者,惟人為最?!盵5]44
民初的中小學價值觀教育,摒棄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的封建腐朽內(nèi)容,也傳承了傳統(tǒng)德育中諸如孝悌、親愛、恭敬等涵養(yǎng)兒童“以孝為先”的價值觀的課目。如《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教科書中的課文《愛親》:“父往他鄉(xiāng),女隨母,送于門外。請父早歸?!盵6]66《事親》:“黃香九歲,事父至孝。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盵6]67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小學生傳授了子女尊敬父母的孝行意識,教育兒童從小孝敬父母。
“忠恕之道”是傳統(tǒng)價值觀中強調(diào)自我完善和對他人一以貫之之道,是盡己、推己之道。“忠”即忠于內(nèi)心,誠于內(nèi)心。“恕”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內(nèi)涵是指人應該平等看待自己與他人,憫人之過,扶正救失,導人向善,具有大度和“推己及人”的美德,善于寬容別人的過錯,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末民初比較重視中小學的“忠恕之道”教育,修身和公民德育教科書中有諸多篇目論及“忠”“恕”的內(nèi)容。
如《最新修身教科書》第十冊《忠實》:梁冀既害李固,又下郡收其三子。固女文姬,乃屬其幼弟燮于父之門生王成曰:君執(zhí)義先公,有古人之節(jié)。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滅,其在君矣。成乃將燮乘江東下,入徐州界內(nèi)。令燮變姓名為酒家仆,而成賣卜于市,各為異人,陰相往來,燮從受學。及冀誅,朝廷求固后嗣,乃偕還鄉(xiāng)里[7]9。第六冊《忠義》:張千載字毅夫,宋丞相文天祥之友也。丞相貴顯時,屢以官辟之,不就。及丞相為元所執(zhí),過吉州城下,毅夫來見,曰:今日丞相赴北,某當偕行,既至燕,丞相囚于小樓,毅夫即僦居于樓旁,日以美饌供之,凡三載,如一日[8]8。第七冊《信義》:朱暉在太學,同縣張堪見之,接以友道,乃把暉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暉以堪先達,舉手未敢對,自后不復相見。堪卒,暉聞其妻子貧困,乃自往候視,厚賑贍之。暉少子頡怪而問曰:“大人不與堪為友,平生未曾相聞,兒竊怪之。”暉曰:“堪嘗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盵9]12類似的課文多借助淺顯易懂的歷史故事向學生傳授人要忠于、誠于自己的內(nèi)心,做人做事應做到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完成自己的職責的價值理念。
而《最新修身教科書》第八冊《寬容》一文向學生講授了寬容之道:成大事之人,必有大度量。有大度量之人,必能寬容眾人,而人咸樂為之用。人以橫逆來,我以含忍容之,人或有無心之過失,我即恕氣無心而容之[10]17。第七冊《行恕》一文則對學生進行“推己及人”的價值觀教育:蘇軾自儋北歸,居陽羨。士人邵民瞻為軾買一宅,直五百緡。軾傾囊僅能償之,將入居,夜行,聞老嫗哭聲,與邵推扉而入,問何為哀傷至是。嫗曰:吾有一居,相傳百年,吾子不肖,舉以售人。吾今日遷徙,百年舊居,一旦訣別,此所以泣也。問其故居所在,則軾所得者也。因再三撫慰曰:嫗不必深悲,當以是居還嫗,即命取屋券,對嫗焚之,呼其子,命翼日迎母還舊居,不索其直[9]11。
這些課文都向學生講述了傳統(tǒng)忠恕之道,錢穆先生稱其為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學修身教科書》第一冊的《修己總論》闡述了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夫道德之方面,雖各各不同,而行之則在己?!瓚研靶恼?無以行正義;貪私利者,無以圖公益。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自侮而能敬于人者。故道德之教,雖統(tǒng)各方面以為言,而其本則在乎修己?!盵5]5所以,“凡德道以修己為本”。清末民初對兒童的價值觀教育繼承了儒家傳統(tǒng),中小學修身教科書編排了諸如自立、自強、勤勉、節(jié)儉、勇敢、友愛、恭敬、禮貌、整潔等個人良好品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
清末,1903年文明書局出版的《蒙學初級修身教科書》就編排了諸篇如“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牧童曰:智不如人,即為人役。豈徒牛然,人亦如此”的課文,通過言簡意賅、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教育兒童從小要發(fā)奮圖強,培養(yǎng)自立、自強的品格。
《中學修身教科書》也詳細歸納了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諸方面內(nèi)容:其一,修身先強體?!胺驳碌酪孕藜簽楸?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一切道德,殆皆非羸弱之人所能實行者。茍欲實踐道德,宣力國家,以盡人生之天職,其必自體育始矣”[5]6。其二,涵養(yǎng)良好習慣?!敖映捎阡噶?習慣成于細故。……養(yǎng)成習慣,則其影響至大,其于善否之間,烏可以不慎乎?第使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養(yǎng)成其去彼就此之習慣,則將不待勉強,而自進于道德”[5]11。因此,學生應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其三,勤勉。“勤勉者,良習慣之一也。凡人所勉之事,不能一致,要在各因其地位境遇,而盡力于其職分,是亦為涵養(yǎng)德性者所不可缺也”[5]13。人只有勤勉努力,才能具備德行與才能。其四,節(jié)儉。“家人皆節(jié)儉,則一家齊;國人皆節(jié)儉,則一國安。蓋人人以節(jié)儉之故,而貲產(chǎn)豐裕,則各安其堵,敬其業(yè),愛國之念,油然而生”[5]17。強調(diào),人都有崇尚名譽、追求財產(chǎn)、向往快樂等的欲望,否則人生就失去了意義,但人的欲望應該是有節(jié)制的,過度的縱容欲望對人是有害的。其五,勇敢?!坝赂艺?所以使人耐艱難者也。人生學業(yè),無一可以輕易得之者。當艱難之境而不屈不沮,必達而后已,則勇敢之效也”[5]21。強調(diào)勇敢不在體力,而在于善于以果斷、獨立、義勇等品質(zhì)應對逆境。勇敢是應該具備的重要品德,勇敢能促使人戰(zhàn)勝艱難,人只有在艱難困境中不屈不撓,才能取得人生學業(yè)的成功。
《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也編排了多篇貼近兒童生活、易于兒童履行的個人品德修養(yǎng)教育的內(nèi)容。諸如課文《守信》:“李生有地圖,張生借閱之。約日矅送還。及期,張生如約送還李生。”[11]92教育兒童懂得遵時守信?!队赂摇?“宋愨年十四。有盜至,愨挺身拒之。盜十余人,不得入室?!盵11]82教育兒童涵養(yǎng)臨危不懼、勇敢堅強的品格?!队褠邸?“徐湛之出行,與弟同車。車輪忽折。路人來救,湛之令先抱弟去,然后自下?!盵11]90培養(yǎng)兒童自小養(yǎng)成友愛的品質(zhì)。《敬長》:“某富翁與客坐談。一人舊衣敝屣,如屠沽者,自外至。翁急起立,延之上座,退而拱立。其人命坐,翁乃坐??蛦栁淘?‘彼何人耶?’翁曰:‘某族叔父也’”[11]116。《禮讓》:“孔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獨擇小者。父問故,融曰:‘兒年幼,當取小者’?!盵11]91《整潔》:“屠羲時曰:‘凡盥面,必以巾遮護衣領,卷束兩袖,勿令沾濕。櫛發(fā)必使光整,勿令散亂’?!盵11]85這些課文旨在教育兒童涵養(yǎng)恭敬、禮貌、整潔等品行。
社會變革必然引發(fā)價值觀教育的變革,隨著清末民初社會變革的加劇,中小學價值觀教育也呈現(xiàn)了不同的內(nèi)容與特征。
清末民初中小學價值觀教育在傳承傳統(tǒng)德育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也摒棄了傳統(tǒng)德育中的很多腐朽內(nèi)容。以蔡元培的《中學修身教科書》為例,教科書在講子女對父母的孝德時也明確強調(diào)反對愚孝,“孝者百行之本。孝道不盡,則其余殆不足觀。蓋人道莫大于孝,亦莫先于孝。以之事長則順,以之交友則信。茍于凡事皆推孝親之心以行之,則道德即由是而完”[5]44。但在講孝德的同時也必須摒棄傳統(tǒng)“三綱”中的“父為子綱”的腐朽內(nèi)容,提出“人子順親之道如此,然亦有不可不變通者。今使親有亂命,則人子不惟不當妄從,且當圖所以諫阻之,知其不可為,以父母之命而勉從之者,非特自罹于罪,且因而陷親于不義,不孝之大者也。若乃父母不幸而有失德之舉,不密圖補救,而輒暴露之,則亦非人子之道”[5]46,明確反映了蔡元培反對子女對父母的愚孝、盲從。此外,教科書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同時,也摒棄了傳統(tǒng)德育中的忠君思想與道德規(guī)范,強調(diào)愛國不等于“愛君”的理念,認為:“國為一家之大者,國人猶家人也。于多數(shù)國人之中而有代表主權之元首,猶于若干家人之中而有代表其主權之家主也。家主有統(tǒng)治之權,以保護家人權利,而使之各盡其本務。國家亦然,元首率百官以統(tǒng)治人民,亦所以保護國民之權利,而使各盡其本務,以報效于國家也。使一家之人,不奉其家主之命,而棄其本務,則一家離散,而家族均被其禍。一國之民,各顧其私,而不知奉公,則一國擾亂,而人民亦不能安其堵焉?!眹也皇且弧熬敝畤枪珯嗟膰?“國家既有保護人之義務,則必有可以行其義務之權利;而人民既有享受國家保護之權利,則其對于國家,必有當盡之義務”[5]93。這些內(nèi)容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小學價值觀教育對傳統(tǒng)“愚忠”教育的否定。
清末民初中小學價值觀教育不僅揚棄傳統(tǒng)德育文化的腐朽之處,而且積極吸收西方德育文化的先進元素。清末文明書局出版的《小學修身唱歌教科書》諸多課目宣揚近代西方的博愛、愛國、公德、公義、守法、勵志等道德規(guī)范。如《勵志》一課歌詞:“人民國家命脈連,休戚應相念。改良社會從實際,人格須完全。競爭場上著先鞭,吾曹幼稚年。強弱淘汰雖曰天演,人盡人事神無權。”文明書局出版的《中等修身教科書》的許多課文也多編排了西方倫理教育素材,而蔡元培編寫的《中學修身教科書》在吸收西方德育文化元素方面最具代表性。
1.在個人修養(yǎng)教育中,在傳統(tǒng)私德教育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公義、公德的德育理念,倡導人應懂得作為國民的職責,履行作為國民的基本義務,恪盡職守?!拔釃ト?以孝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國民之公義,無不由是而推演之者,故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由是而行之于社會,則宜盡力于職分之所在,而于他人之生命若財產(chǎn)若名譽,皆護惜之,不可有所侵毀。行有余力,則又當博愛及眾,而勉進公益,由是而行之于國家,則于法律之所定,命令之所布,皆當恪守而勿違。而有事之時,又當致身于國,公而忘私,以盡國民之義務,是皆道德之教所范圍,為吾人所不可不勉者也”[5]4。
2.在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中,倡導夫婦根據(jù)性別的差異,各盡本務,權利平等?!胺驗橐患抑?而妻其輔佐也,主輔相得,而家政始理。為夫者,必勤業(yè)于外,以贍其家族;為妻者,務整理內(nèi)事,以輔其夫之所不及,是各因其性質(zhì)之所近而分任之者。男女平權之理,即在其中”[5]55-56。
3.在社會道德教育中,倡導國民涵養(yǎng)公義、公德,遵守國家法律?!叭酥谏鐣?其本務雖不一而足,而約之以二綱,曰公義;曰公德”[5]66“凡人既為社會之一員,而持社會之道德,則又為國家之一民,而當守國家之法律。蓋道德者,本以補法律之力之所不及;而法律者,亦以輔道德之功之所未至,二者相須為用”[5]66。這些教育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西方德育思想的影響。
4.在國家道德教育中,強調(diào)國家有保護國民的義務,也享有履行其義務的權利。同樣,國民享有接受國家保護的權利,也就應履行對國家應盡的義務。這些思想顯然吸收了近代西方政治和法治思想的內(nèi)容。
儒家道德與教育傳統(tǒng)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時至近代,當新的價值觀教育思想與實踐產(chǎn)生時,傳統(tǒng)儒家道德與教育傳統(tǒng)依然根深蒂固。以清末中小學堂德育為例,1904年1月公開頒行的“癸卯學制”就貫徹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德育以正統(tǒng)儒家的倫理思想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在這一德育思想指導下,這一時期中小學堂設置了修身課程,中小學堂章程則規(guī)定修身課程仍以傳統(tǒng)儒家道德為主要內(nèi)容,初等小學堂修身“尤須趁幼年時教以平情公道,不可但存私吝,以求合于愛眾親仁、恕以及物之旨”[12]414。高等小學堂“修身之道備在《四書》”[12]429。至于中學堂的修身課程,更是規(guī)定:“摘講陳宏謀《五種遺規(guī)》:一、《養(yǎng)正遺規(guī)》,二、《訓俗遺規(guī)》,三、《教女遺規(guī)》,四、《從政遺規(guī)》,五、《在官法戒錄》(以教為吏胥者)。”[12]502就中小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而言,更是體現(xiàn)了傳承儒家德育傳統(tǒng)的宗旨,中小學堂的中國文學科“不得廢棄中國文辭,以便讀古來經(jīng)籍。中國各體文辭,各有所用。古文所以闡理紀事,述德達情,最為可貴。駢文則遇國家典禮制誥,需用之處甚多,亦不可廢。古今體詩辭賦,所以涵養(yǎng)性情,發(fā)抒懷抱。中國樂學久微,借此亦可稍存古人樂教遺意。中國各種文體,歷代相承,實為五大洲文化之精華。且必能為中國各體文辭,然后能通解經(jīng)史古書,傳述圣賢精理”[2]493。初級小學堂的歷史科“略舉古來圣主賢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國文化所由來及本朝列圣德政,以養(yǎng)國民忠愛之本源。尤當先講鄉(xiāng)土歷史,采本境內(nèi)鄉(xiāng)賢名宦流寓諸名人之事跡,令人敬仰嘆慕,增長志氣者為之解說,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12]416。顯然,這一時期的中小學價值觀教育沒有逾越傳統(tǒng)儒家的德育思想與實踐的場域。
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引起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異動,而文化異動與價值觀變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的變革,中小學修身科教學內(nèi)容的逐漸變化以及公民科的最終確立可見一斑。
中小學修身科的教學內(nèi)容相對于傳統(tǒng)兒童德育而言已然發(fā)生了變化。雖然1904年頒布的中小學堂《奏定學堂章程》依然要求修身科摘講《小學》《人譜》《四書》《五種遺規(guī)》等儒家德育經(jīng)典的要義或內(nèi)容,但體現(xiàn)西方近代德育理念與實踐影響的公義、公德、博愛等內(nèi)容也開始出現(xiàn)在了修身科的教學內(nèi)容之中。而至民初,西方德育思想影響更加深入,中小學的修身科體現(xiàn)近代價值觀教育和新時代氣息的內(nèi)容更具體、進步了。1912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教則及課程表》規(guī)定:“修身要旨在涵養(yǎng)兒童之德性,導以實踐。初等小學校,宜就孝悌、親愛、信實、義勇、恭敬、勤儉、清潔諸德,擇其切近易行者授之;漸及于對社會對國家之責任,以激發(fā)進取之志氣,養(yǎng)成愛群愛國之精神。高等小學校宜就前項擴充之。對于女生尤須注意于貞淑之德,并使知自立之道。教授修身,宜以嘉言懿行及諺辭等指導兒童,使知戒勉,兼演習禮儀;又宜授以民國法制大意,俾具有國家觀念?!盵12]451中學的修身科則“在養(yǎng)成道德上之思想情操,并勉以躬行實踐,完具國民之品格。修身宜授以道德要領,漸及對國家社會家族之責務,兼授倫理學大要,尤宜注意本國道德之特色”[12]521。在這一教育宗旨指導下,民初的中小學修身科雖然傳承了“孝悌”“恭敬”“勤儉”“貞淑”等傳統(tǒng)德育內(nèi)容,但以“自立”“法制”“國家”“國民”等為主題的新德育彰顯了時代文化和價值觀異動對德育的深入滲透和影響。
1923年,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頒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規(guī)定:初等小學將公民、歷史、地理、衛(wèi)生四科合并為社會科,高級小學及初中設公民科,高中開設人生哲學和社會問題課程。這標志著以“社會”“公民”“人生哲學”為核心的近代德育取代了傳統(tǒng)修身教育。清末民初的中小學價值觀教育伴隨著文化和價值異動經(jīng)歷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傳統(tǒng)德育漸行漸遠,近代意義的價值觀教育日漸興起。
中國歷史進入近代,隨著西學廣泛進入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為主宰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受到了西方近代倫理的挑戰(zhàn)。近代先進思想家、教育家開始反思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和文化理念,并審視西方道德與文化,繼而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進行了剖析。
龔自珍率先對傳統(tǒng)道德進行了修正。他將個性自由作為價值觀變革的首要原則,認為:“天地……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比耸鞘澜绲木喸煺?因而尊重人、尊重人的個性自由是價值觀合理性的根本標準。而譚嗣同更是矛頭直指傳統(tǒng)“三綱”的道德原則,疾呼沖破君主、倫常的網(wǎng)羅,實現(xiàn)人的“平等”“自由”和“自主”。梁啟超則在其《新民說·論自由》一文中深入闡述了他的自由觀:“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弊杂杉础笆谷俗灾浔拘?而不受鉗制于他人”。人要具備獨立、自由的人格,“必自除心中之奴隸始”。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文化界的仁人志士更是高喊個性解放、思想啟蒙。陳獨秀在《新青年》創(chuàng)刊號上提出:“人內(nèi)圖個性之發(fā)展,外圖貢獻于其群”“現(xiàn)代倫理學上之個人人格獨立,與經(jīng)濟學上之個人財產(chǎn)獨立,互相證明”。李大釗強調(diào)“自由的事,主之自我”。胡適則要求“重新估計一切價值”,即對傳統(tǒng)價值觀進行獨立思考和重新評判。魯迅則更是思想激進、立場鮮明,認為,為了改變或重塑中國人的價值觀,就需要剛健不撓、力抗流俗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對此,瞿秋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這種發(fā)展個性、思想自由、打破傳統(tǒng)的呼聲,客觀上在當時還有相當?shù)母锩饬x?!盵13]100-101
清末民初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的傳承與變革在一定程度上與教育家思想觀念的變化也密切相關。就教科書的內(nèi)容而言,教科書編纂者是秉持進步理念、認同公民道德教育,還是遵循傳統(tǒng)德育觀念、堅守修身私德教育,主導思想觀念的不同直接影響教科書中的價值觀教育內(nèi)容的設置,進而對中小學價值觀教育產(chǎn)生重要影響。民初中小學德育教科書的編纂者在編寫教科書的過程中,無論是立意還是題材的選擇都反映了編纂者弘揚民主共和價值觀的教育理念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其一,編纂立意著眼于民主共和價值觀教育。以民初的《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教科書為例,該書編輯大意直接表達了編纂者的編寫初衷:“以養(yǎng)成共和國民之道德為目的,注重獨立自尊愛國樂群諸義?!緯娌芍型夤适?以養(yǎng)成兒童之歷史觀念及世界觀念?!盵11]1供初等小學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第八冊有十八個課目:孝道、兄弟、慈幼、尚義、寬厚、公益、守法律、服兵役、納稅、教育、選舉、尊重名譽、博愛、對外人、愛國、平等、自由、好國民。從這一冊的具體課目中不難看出,雖然這套教科書仍然傳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德育內(nèi)容,但共和國民道德素養(yǎng)教育諸如熱愛公益、遵紀守法、積極納稅、服兵役、自由、平等、博愛、愛國及人道精神等內(nèi)容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顯且占了絕大多數(shù)的篇幅。
其二,題材選擇注重中西價值觀教育融通。清末修身教科書多以中國歷史故事為素材,傳統(tǒng)德育的特征非常突出,而民初中小學修身教科書的課目內(nèi)容外國故事或題材明顯增加。如1906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高鳳謙、蔡元培、張元濟編纂的《最新修身教科書》第七冊第6課《堅忍》以中國歷史上儒者郝經(jīng)忍窮苦學的故事為題材,教育學生涵養(yǎng)堅忍、刻苦、努力奮進的思想品質(zhì)。而1912年的《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初等小學第七冊第7課同樣是以《堅忍》為題,但題材卻選擇了西方的歷史故事:“哥倫布率眾,渡大西洋,覓新地。航海數(shù)十日,不見陸地。同行者爭欲返棹。獨哥倫布堅持西方有陸之說,百端譬慰。然舟益西去,希望愈窮。會有蘆根、果實,從海面飄來,眾咸知去陸不遠。于是人人歡躍,奮力鼓棹。未幾,遂尋獲美洲,哥倫布名聞于世?!盵11]153
綜上,清末民初中小學價值觀教育一方面?zhèn)鞒辛酥袊鴤鹘y(tǒng)價值觀教育的合理和積極內(nèi)容,如孝悌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入了一定的新文化元素,諸如自由、平等、博愛、公義、公理、公德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家德育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清末民初文化和價值觀的異動,并通過德育教育者思想觀念和教育行為反映到了中小學價值觀教育,使清末民初的中小學價值觀教育在傳承傳統(tǒng)德育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也積極的變革,彰顯了近代西方價值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