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捷 高獻明 吳才賢 張岱虎 葉 玲▲
葉玲主任系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福建省名中醫(yī)、福建鄧氏痔科流派第五代主要傳承人,從事肛腸病臨床診療工作30 余年,在運用中醫(yī)藥治療常見、疑難肛腸病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尤其對脫肛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和鮮明的治療特色,現(xiàn)將其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以饗同道。
中醫(yī)的“脫肛病”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提出的完全性直腸脫垂和不完全性直腸脫垂[1]。“脫肛”之病名首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而關(guān)于脫肛病的病因,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以“虛”為主,如《景岳全書》云“大腸與肺為表里,肺熱則大腸燥結(jié),肺虛則大腸滑脫,此其要也。故有因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腎氣本虛,關(guān)門不固而脫者……”,又如《諸病源候論》言“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于寒,痢而用氣躽,其氣下沖,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據(jù)此,臨床常以補中益氣湯作為主方進行治療[2-5]。
葉玲主任堅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jié)合的辨證方法,臨證發(fā)現(xiàn)脫肛病患者局部常具有濕熱之象,表現(xiàn)為脫出黏膜顏色紅,伴或不伴出血、血栓形成,或肛門鏡下見直腸黏膜充血明顯,堆積呈套疊狀。因此,葉玲主任認為現(xiàn)代人脫肛病尤其是直腸黏膜內(nèi)脫垂患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其中,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則以濕熱為主,誠如《外科樞要·論脫肛》所謂之“脫肛屬大腸氣血虛而兼濕熱”。究其原因,首先,福建地處我國東南部,靠山面海,暖熱濕潤,其人易感濕、熱之邪而受??;其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jié)構(gòu)的改變,人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為“濕熱之體”提供了條件與背景,使其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6]。濕邪雖屬陰,然其性趨下,易傷陰位,又其性重濁,傷人后病勢纏綿,或郁久而發(fā)熱,故濕熱常為閩人的病因之一。因此葉玲主任認為脫肛病的治療應(yīng)注重清熱除濕、補氣升提。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云:“邪熱在內(nèi),能損中氣,邪熱散即能補中益氣?!币虼耍~玲主任認為脫肛病的治療應(yīng)當(dāng)尤其重視清熱除濕法的運用,如此則可寓補益升提于清降之中[7]。臨床常以加味乙字湯、自擬苦參清熱洗劑、紫及清解灌腸液三首方為代表。
乙字湯是日本原南陽氏治療痔病的良效方,由大黃1g、柴胡5g、升麻1.5g、甘草2g、黃芩3g、當(dāng)歸6g 組成,具有清熱燥濕、潤腸通便的功效。加味乙字湯以乙字湯為基本方,通過辨證論治,與經(jīng)方、時方合用,精確施藥:濕熱下注(熱重于濕)者,因黃芩歸肺、脾、大腸、小腸、膽經(jīng),擅于清熱與燥濕,故加大其用量;濕熱下注(濕重于熱)者,加入薏苡仁、白扁豆、佩蘭、藿香,名之為化濕乙字湯,其中藿香、佩蘭配伍出自《時病論》,藿香化濕而不燥熱、佩蘭化濕且能和中;濕熱合腸燥津虧者,與增液湯合用,名之為增液乙字湯;濕熱合氣滯者,與小承氣湯合用,再加入大腹皮、木香、砂仁,名之為理氣乙字湯,其中木香與砂仁是一藥對,木香善于通三焦之氣,砂仁可化濕行氣,二藥合用化濕理氣力勝,而大腹皮于《本草匯言》言其為“寬中利氣之捷藥也”。
苦參清熱洗劑由《瘍科心得集》中的苦參湯化裁而得,全方由苦參、黃柏、五味子、蒼耳子、野菊花組成,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方中苦參與黃柏、野菊花之苦能燥濕、寒能清熱;蒼耳子可消腫開痹、泄風(fēng)祛濕;五味子因其味酸可收斂固澀。使用時可靈活化裁:熱邪偏盛者,加蛇床子、石菖蒲等增強全方清熱之功;濕邪偏盛者,加地膚子、白鮮皮等祛濕之品。
紫及清解灌腸液系葉玲主任在“五味消毒飲”的基礎(chǔ)上加減化裁而得,并結(jié)合肛腸科疾病病位在下的特點,將給藥方法改口服為灌腸,以直達病位。全方由紫草、白及、蒲公英、敗醬草、紫花地丁組成,主要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結(jié)直腸炎、脫肛病、肛腸病術(shù)后出血及疼痛等。方中紫草清熱除濕;白及生肌斂瘡;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祛濕。全方共奏清熱除濕之功。
在補氣升提時,葉玲主任臨床施方時常以黃芪、黨參、柴胡、升麻共予之。黃芪皮黃肉白,色黃入脾,色白入肺,能補中氣亦能升陽氣,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被列為“上品”,可用于治療中氣不足、中氣下陷諸癥;黨參入脾、肺經(jīng),能補脾養(yǎng)肺而補中益氣,《本草正義》云黨參“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是稟坤土中正之氣,柔順之德,而無偏害者”。黃芪偏于陽而實表,黨參偏于陰而補中,兩藥配伍,一陽一陰,一表一里,補中益氣之力更甚。柴胡入心包絡(luò)、肝、膽、三焦經(jīng),味薄氣升,能引少陽清氣上升;升麻入肺、脾、胃、大腸經(jīng),體輕升散,可引陽明清氣上升?!端庤b》曰“升麻能令清氣從右而上達,柴胡能令清氣從左而上達”,二藥合用,一左一右,升提之力倍增。因此葉玲主任常于乙字湯中加入這四味藥名“補氣乙字湯”,于苦參清熱洗劑中加入這四味藥名“苦參固脫洗劑”,于紫及清解灌腸液中加入這四味藥名“補氣紫及灌腸液”,用于治療脫肛病邪盛正虛者良效頗多。
張某某,女,78 歲,因“排便不盡感2 年余”于2016 年2 月8 日初診?;颊咴V排便不盡感伴肛門墜脹感,欲便不能,便時努掙,便出不爽,日臨廁五六次,每次排便時間10~20min,大便黏滯腥臭,便池不易沖凈,伴口膩納呆,舌質(zhì)淡紅,苔黃膩,脈弦滑。專科檢查:肛緣外觀平整;指診直腸下端黏膜松弛堆積有繞指感。肛門鏡下見齒線上方黏膜下移堆積折疊于直腸末端,黏膜充血較明顯。盆底表面肌電評估提示盆底肌肉收縮能力較弱,最大收縮力14.24μV,平均波幅5.97μV,變異系數(shù)0.29。中醫(yī)診斷:脫肛,證屬濕熱下注。治以清熱除濕,升陽舉陷,予化濕乙字湯加減(藥用:柴胡6g,黃芩9g,升麻9g,當(dāng)歸6g,甘草3g,大黃1g,藿香9g,佩蘭9g,炒白扁豆6g,28 劑,水煎,日1 劑,分早晚飯后溫服),并配合紫及清解灌腸液治療(藥用:紫草30g,白及30g,敗醬草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28劑,日1劑,水煎成200mL 藥液,每晚睡前保留灌腸)。
2016 年3 月7 日二診:癥狀改善明顯,日排便2~3 次,故效不更方,繼予前方治療30天。
2016 年4 月6 日三診: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感消失,大便質(zhì)軟成形,日排便1~2 次,每次排便時間約5min。??茩z查:指診無黏膜堆積繞指感。肛門鏡檢查:原折疊堆積的直腸黏膜消失,黏膜顏色正常。繼予前方治療28 天以鞏固療效。
2016 年5 月4 日四診:全身舒暢,無肛門墜脹等不適,大便質(zhì)軟成形,日排便1 次,每次排便時間約5min。予盆底表面肌電評估對比,盆底肌肉收縮能力較前明顯增強,最大收縮力25.33μV,平均波幅15.72μV,變異系數(shù)0.29。
按本案患者辨病為“脫肛病”,因其大便黏滯腥臭、口膩、納呆,結(jié)合舌脈,考慮為濕熱下注(濕重于熱),故治以清熱除濕法,寓升陽舉陷于清解之中,予化濕乙字湯口服。局部專科檢查示黏膜脫垂、充血明顯,一派濕、熱表現(xiàn),故予紫及清解灌腸液治療,體現(xiàn)了葉玲主任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jié)合的治療思路及理念,精準醫(yī)療,方可解除患者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