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晨,陳 佩
(漢陽大學 藝術體育學院,韓國 京畿道 15588)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久坐不動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tài)。研究表明,不良生活習慣、運動量不足等已成為我國青少年肥胖發(fā)生率持續(xù)上升的重要因素[1]。特別是在諸如網絡游戲、室內教學、智能手機等靜態(tài)生活方式的影響下,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和動機日益減弱,身體活動不斷減少,造成肥胖檢出率、近視發(fā)生率等逐年上升,其中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已上升到世界第一[2]。青少年的健康水平關乎國家的未來,改善我國青少年體力水平,不僅需要立足于本國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也要多借鑒、吸取國外的優(yōu)秀經驗。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中日兩國21世紀以來發(fā)布的青少年體力促進政策,旨在吸取日本成功經驗,為促進我國相關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對近2萬名7至18歲中日兩國青少年進行身體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身高、體重和BMI)大部分年齡段顯著高于日本;但體能指標的比較中,日本兒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方面均顯著高于中國?!盵3]日本對體質的關注和研究起步較早,是目前青少年體質調研資料最全的國家,現保存著自1898年至今所有的青少年體質發(fā)展資料。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為快速改善青少年體力狀況做了許多努力和嘗試,如“營養(yǎng)午餐”“營養(yǎng)攝食”“快樂體育”“生涯體育”“學?!彝ァ鐣甭摵系戎黝}政策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日本青少年生活方式夜間化、電子化傾向明顯,青少年體力開始呈現持續(xù)下滑態(tài)勢[4]。20世紀末,由青少年體力下滑引發(fā)的肥胖、運動能力不足、體格發(fā)育不良等健康問題受到日本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5]。于是,日本21世紀以來發(f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來促進青少年體力。
2000年,文部科學省發(fā)布了《體育振興基本計劃(2000—2010年)》,明確指出“要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教育,提高學生對運動的喜愛程度,促進運動能力和體力提升。”在體育教學中,明確將“提高學生運動能力,扭轉學生體力下滑趨勢”規(guī)定為工作重心。2002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審議批準了“關于提高青少年體力綜合措施”,要求文部科學省在全國范圍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和促進青少年體力。為此,文部科學省于2004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實施“青少年體力提高實踐事業(yè)”[6]。為改善青少年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強健青少年體格,降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比例,2005年日本國會出臺了《食育基本法》,將食育作為一項國民運動在全國普及,規(guī)定日本國民從幼兒園到中學階段都要接受食育,包括病弱體質改善、營養(yǎng)平衡飲食、肥胖和生活習慣疾病預防、提高學業(yè)和體力等。2006年文部科學省對發(fā)布的《體育振興基本計劃(2000—2010年)》一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將“提高青少年體力”作為日本體育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豐富學校體育活動、完善青少年兒童的運動場所、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開展體育俱樂部活動等具體措施[7]。
針對青少年電子消費時間逐漸延長、自然體驗活動逐漸減少,自殺、暴力傾向等問題少年比例逐漸增加等負面現象,2008年文部科學省出臺了《青少年體驗活動綜合計劃》,目的是使中小學生通過增加山岳、森林、河川、農場等自然體驗,培養(yǎng)青少年認識自然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間接促進青少年健康。為了保障該計劃的順利實施,日本政府投入了總額3.71億日元的資金,地方政府根據實際需求再撥付相應的資金[8]。2010年文部科學省出臺了《體育立國戰(zhàn)略》,提出“以體力水平恢復到1985年的水準為目標;大力援助增強青少年體力的項目;派遣社會體育指導者,充實學校體育俱樂部活動;充實初高中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盵9]2011年日本內閣頒布《體育基本法》代替了執(zhí)行了50年的《體育振興法》,《體育基本法》規(guī)定“學校、體育團體、家庭和社區(qū)必須相互協作推進體育尤其是青少年兒童體育的發(fā)展”[10],意味著推動青少年兒童體育發(fā)展成為學校、體育團體、家庭及社區(qū)的共同義務。2012年文部科學省頒布《體育基本計劃(2012—2022年)》,提出了未來10年日本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和要解決的問題,并設置了具體發(fā)展目標和執(zhí)行細則,將“充實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機會,維持青少年體力上升態(tài)勢”視為當時日本體育工作的首要任務[11]。2013年文部科學省頒布了《21世紀國民體育振興方案》,提出要更加關注青少年的運動需求,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競賽交流和體力監(jiān)測等,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青少年體育的氛圍[12]。2014年文部科學省頒布新版的《學習指導要領》,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必修項目及相應課時進行詳細規(guī)定,其中小學生每學年體育課必須達到90課時,每周平均保證3課時;中學階段每學年體育課至少為105課時,體育理論課各學年必須安排3課時以上,武道和舞蹈設為初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必修科目。從中學開始學生可根據興趣自由選擇想要學習的項目[13]。2017年文部科學省出臺了《體育基本計劃(2017—2022年)》,要求體育少年團各俱樂部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所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加入體育俱樂部、體育少年團和學校運動部。
改革開放后,增強學生體力逐漸成為我國各學校體育教學的核心,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和青少年身體素質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2001年,國務院正式發(fā)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國各級學校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體育課課時,確保青少年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培養(yǎng)青少年努力拼搏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制定并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14]。2002年教育部發(fā)布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及實施辦法。該標準的頒布使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實現按年齡段精確劃分,評價更具體和標準化。2004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保證中小學體育課課時的通知》,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課時要達到該階段總課時總數的10%—11%。其中,小學一二年級每周安排體育課4課時,三到九年級每周安排體育課3課時[15]。2005年,衛(wèi)生部起草并發(fā)布了《全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guī)劃綱要(2005—2010年)》,要求全國各級學校必須開設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自身健康,了解傳染疾病及慢性疾病,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16]。為了扭轉青少年體力下滑的趨勢,教育部等三部門于2006年發(fā)布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讓青少年掌握至少兩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體質健康水平切實得到提高[17]。2007年,以北京奧運會為契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從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確保每天鍛煉1小時、積極舉辦學生運動會、科學用眼、確保睡眠充足和營養(yǎng)攝取、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和體育科學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具體措施[18]。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了《青少年體育“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青少年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任務和政策保障,指出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是扭轉青少年體力下降趨勢,保證青少年體育資金投入,縮小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城鄉(xiāng)差距[19]。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使學生體質測試標準流程更系統化和科學化。2016 年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了《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guī)劃》,確立了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普遍提高、參加體育活動意識普遍增強的發(fā)展目標[20]。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fā)《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提出要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組織建設、統籌和完善體育活動場地設施、推進青少年體育指導人員隊伍建設、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研究與普及等[21]。
中日青少年體育均以學校體育為中心,以家庭和社會為輔,形成了三環(huán)相扣、緊密合作的青少年健康促進模式。日本方面,近年來,為改變本國青少年體力下滑趨勢,日本加強了學校、家庭與社會間的合作。在2011年頒布的《體育基本法》就明確規(guī)定:“學校、體育團體、家庭及社區(qū)必須相互協作推進體育尤其是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22]此外,2012年頒布的《體育基本計劃(2012—2022 年)》也將“促進家庭對青少年體力重要性的理解”和“地方政府要加強學校與社會體育團體之間的合作”規(guī)定為增強青少年兒童體質的主要措施。中國方面,2006年發(fā)布的《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中提到“吸引家庭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007年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全面完善學校、社區(qū)、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2016年的《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guī)劃》也提出“建立和完善學校、社區(qū)、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和聯動機制”“構建學校、家庭、社區(qū)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活動網絡”“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青少年體育推進機制”等。2018年的《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將“家庭、學校、社區(qū)的聯動效應持續(xù)增強”定為發(fā)展目標,提出“大力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配合”“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青少年體育文化活動,培養(yǎng)家庭體育文化、營造體育鍛煉氛圍”“探索建立公共體育場館、社會組織、高等院校、體育俱樂部等承接開展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機制”。隨著對青少年體育認識的深入,愈發(fā)注重家庭、社會力量的合作參與。
為掌握本國青少年體力現狀,中日兩國均組織開展了嚴格的體力評價。日本方面,自1964年以來開始實施“體力、運動能力調查”,到目前為止,形成了“體力、運動能力、身體發(fā)育”的綜合評估制度,每年實施一次,兒童青少年評價分為6—11歲和12—19歲年齡組,全國統一印發(fā)測試指南和標準,統一測試器材,測試結束后及時發(fā)布體力評價結果。評價結果數據詳細,覆蓋青少年健康監(jiān)測的各個方面,包括年齡段平均值、百分位數、近年來變化率等,且公布到專門的青少年體力促進網站。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變化,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不斷演變和發(fā)展。2002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實施統一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后2007年、2014年分別進行修訂。教育部下發(fā)統一的測試指南和評價標準,監(jiān)測點對各單位的實施進行督察,測試結束后,由專門負責人上報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管理系統,相關數據定期向社會公開。
在管理青少年健康過程中,日本“運動、營養(yǎng)、休息”三環(huán)節(jié)同步進行,強調營養(yǎng)均衡。在日本政府的倡導下,發(fā)起了全國性的“飲食運動”,從“營養(yǎng)豐富”到“營養(yǎng)平衡”再到“飲食教育”,要求不斷提高。上世紀50年代,日本國會通過了《學校給食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全國各級學校統一配餐的經費支援和實施標準。隨后,文部科學省聯合農林省頒布《學校給食用牛奶的供給對策綱要》,增加青少年牛奶的補助力度,并提出“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進入21世紀,日本還將國民飲食法制化,2005年頒布了《食育基本法》,規(guī)定日本學生從幼兒園到中學階段都要接受食育教育,保障學生飲食安全和營養(yǎng)均衡。我國飲食健康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為薄弱,雖然2015年通過了《食品安全法》,但飲食教育開展不足。
日本青少年體育教育更注重對青少年快樂運動、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更強調促進青少年心理發(fā)育和增強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日本青少年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長、方式多。2017年日本笹川體育財團(SSF)對4—21歲的青少年進行體育生活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學生群體中,每周參加5次以上、每次持續(xù)120分鐘的中等強度參與者占90%,而高校生群體中,這一比例為89.1%。在周末活動時間上,中學生中持續(xù)活動3—4小時者占60.2%,高校生中為58.3%。在課外體育參與內容方面,4—11歲年齡段中,有捉迷藏、游泳、騎自行車、排球等項目。12—21歲年齡段中,有籃球、跑步、足球、羽毛球、肌肉鍛煉等項目[23]。此外,日本政府每年拿出財政資金補貼校外體育場館,免費向青少年開放。為了激勵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還有可行的獎勵計劃。例如青少年每鍛煉1小時可以獲得1張卡片,累積6張卡片可以換一個變形金剛,累積10張卡片可以換一個恐龍模型等,調動了青少年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家長會支持子女在周末或節(jié)假日積極參與體育俱樂部組織的戶外體驗活動,增加山岳、森林、河川等自然體驗。但在我國社會,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是主導方向,人身安全是前提條件,學生運動的時間、空間和內容被大量壓縮和限制,甚至部分學校違反國家規(guī)定,直接將體育課時間替換為文化課,大大減少了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機會。
進一步提高對青少年體育的重視程度,以促進青少年身體素質為根本,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主導、監(jiān)督和協調作用,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力度,支持青少年體力促進相關研究,最大限度滿足我國青少年的體育鍛煉需求,轉變學校、家庭體育教育理念,激發(fā)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內在驅動力與積極性,使青少年健康鍛煉、快樂成長。
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xù)出臺多項涉及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法規(guī),但是部分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操作困難、措施不到位、監(jiān)管不力等問題[24],因而影響了政策法規(guī)的執(zhí)行效果,青少年體質下滑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決。下一步,應切實提高政策法規(guī)的激勵和約束效力,明確獎懲問責制度,保證政策實施主體的執(zhí)行力,發(fā)揮政策法規(guī)的效力。
雖然我國已經意識到多元參與的重要性,但是在青少年體力促進實踐中,依然過多地依靠學校力量。應注重構建四方聯動、共同參與的實踐操作體系,調動家庭、社會、政府參與青少年體力促進的積極性。首先,政府要切實發(fā)揮引導和服務職能,通過政策制定、資金投入、協調各方力量等,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其次,學校要繼續(xù)發(fā)揮主陣地作用,開足開好體育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身體活動機會。再次,家庭方面要配合學校,對青少年飲食、營養(yǎng)和運動提出嚴格要求,促其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別要轉變觀念,認識到適量體育運動對學習活動的促進作用,使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并重共進。最后,鼓勵社會力量與學校加強合作,如利用俱樂部、企業(yè)管理組織優(yōu)勢,利用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資源優(yōu)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和社會體驗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
飲食教育就是要青少年學習科學的食物營養(yǎng)知識、健康的飲食行為,幫助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應在中小學逐步推廣開設飲食教育課程,鼓勵開展飲食健康研究,編寫統一的飲食教育教材,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及食品安全教育活動等。科學飲食教育還要延伸至家庭,使家長能夠掌握科學飲食知識,與學校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青少年科學健康飲食。
青少年體育的社會支持包括硬件(體育場地設施)、軟件(健身指導)兩個方面。目前,我國體育場地設施主要集中在學校,占全國體育場館資源總量的65%以上,但有66.7%的體育場館并未得到充分利用[25]。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面向青少年開放有其便利條件,但是出于管理、安全等問題的考慮,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普遍不足,與日本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高開放率相比有明顯差距。教育、體育等有關部門要結合我國實際,制定低免開放辦法,合理設置開放時間,為青少年提供更加豐富的體育健身資源。為保證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的科學有效,須加大力度培養(yǎng)具有體育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擴大青少年體育志愿者隊伍,為青少年科學鍛煉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