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婷
(安徽農業(yè)大學 園藝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1]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2]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點、新規(guī)律、新意義。
根據(jù)最新的調查統(tǒng)計,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7.7小時,我國網民中10—39歲群體占70.8%,以青少年和青年為主,多為學生,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中社交基礎應用,即時通信用戶達到了7.56億,多以QQ和微信為代表迎合年輕用戶需求。[3]可見,QQ和微信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主要交流工具,而網絡平臺“群”正悄然流行,成為他們交流、交友、學習和組織活動的主要場所。這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
QQ群、微信群(本文“群社交”指微信群和QQ群)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多人交流服務,為擁有共性的小群體建立共同即時通信平臺。群建立以后,可以邀請有共同需求、共同愛好的即時通信平臺用戶到群里交流思想、談論共同話題甚至銷售相關產品等,長期穩(wěn)定地為人與人的交際往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意識服務?!叭荷缃弧本哂泻唵巍⒖旖?、方便的特點。群內成員可借助語音、文字、視頻、表情包等多種方式相互交流。調查發(fā)現(xiàn),青年大學生是目前使用微信群、QQ群進行社交活動最龐大的群體,可以說高校學生全面進入“群社交”時代。
高?!叭荷缃弧敝饕詫W生和教師為主體,學生或者教師主動將有共性的一定數(shù)量的師生聚集在群內(該群多為QQ群和微信群)實現(xiàn)相互交流與相互溝通,完成社交行為。學院群、學校群、學生組織群、老鄉(xiāng)群、學生干部群等各種QQ和微信群成為學生交流交友、學習和組織活動的虛擬場所。這些群對豐富學校文化、拓寬學生第二課堂、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高?!叭荷缃弧被顒泳哂幸韵绿卣鳎?/p>
1.2.1 真實而虛擬的人際關系
馬克·格拉諾維特曾指出,每個人與頻繁接觸的親近的人,會形成穩(wěn)定的、一定范圍內的社會關系,稱為強關系網絡。同時也存在著弱關系網絡,接觸不是特別頻繁,互相不是特別了解,但是范圍廣泛。[5]大學生“群社交”中交往對象一大部分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同學、老師、好友,這屬于“強關系”網絡;同時另一部分來自“強關系”網絡之外的陌生人,在這種虛擬的網絡中,群成員更愿意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
1.2.2 動靜結合的社交方式
“群社交”是一個多狀態(tài)信息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信息展示與交流的方式有兩種:靜態(tài)展示——個人信息的靜態(tài)主動披露,群內成員可通過彼此的個人信息資料卡,獲取個人基本信息;動態(tài)交流——群內借助文字、語音、表情包、視頻等動態(tài)方法實時交流。大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并接受新鮮事物,一般使用的表情包、網絡熱詞、視頻都是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變化的,群內的社交方式具有極強的鮮活性。
1.2.3 自覺而有效的自我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后三個由低到高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6]在高校“群社交”中,大學生心理需求一般是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還有一小部分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大學生會自覺主動地滿足自身需求,而群內的多方式地相互交流,真實和虛擬相互重合的人際關系網絡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滿足他們的自我需求,甚至可以彌補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
1.2.4 謹慎而積極的人際認知
人際認知是指個體在交往中,觀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與外顯行為,形成印象,并推測、判斷其心理狀態(tài)、人格特征、行為動機與意向的過程。[7]在高?!叭荷缃弧敝?,大學生會呈現(xiàn)出積極的自我認知,在群內交流中,主動對自己作出評價,有時是樂觀向上的,有時是自輕自卑的。例如:學生A:“你們復習得怎么樣了,我復習得不好,肯定要掛科?!睂W生B:“我覺得應該沒那么難,通過還是可以的?!蓖瑫r群內也存在對他人謹慎認知,交往時不會即刻對交往對象進行認知,有時會抱著試探的心理進行交往,有時會出現(xiàn)交往誤區(qū),在虛擬的平臺上,彼此會留有空間。
根據(jù)調查,大部分大學生手機里都同時擁有多個微信群和QQ群,使用時間每天均超過2個小時,經常是在晨起和晚上休息時,甚至是在上課時。大部分同學的進群方式為被邀請、主動掃描二維碼,一小部分為群主或者管理員。同時大部分同學加入的群聊一半以上群內成員為陌生人,另外則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班級群、學習小組討論群、班團群、學生會群等熟人群體。
調查發(fā)現(xiàn),“專業(yè)學習”“兼職”“社團選擇”“物品售出與購買”“學術交流”“考研交流”等成為討論熱點。交流信息、信息收集和分享是大學生在“群社交”中最經常使用的功能,而“情感需求”則為次要。群的類別多為班級類、工作類、愛好類、地域類等;還存在一些為迎合青年學生的好奇心、打發(fā)學生時間而建的群,如吃喝玩樂類群、情感交往類群、游戲組隊類群等,甚至還有不法分子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特意建立的不健康群。
通過對個別群主、管理員及成員進行訪談后,我們發(fā)現(xiàn)群主、管理員不一定是群內意見領袖,群成員整體能力、熱情、態(tài)度參差不齊,群內不喜歡老師或其他監(jiān)管部門的干預;被訪人員表示使用“群社交”的原因第一是為了迎合周圍環(huán)境,第二是可以與好友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加強友誼;部分大學生表示長期的“群社交”讓他們在現(xiàn)實交往中經常出現(xiàn)語言表達失靈現(xiàn)象。
“群社交”已經成為大學生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根據(jù)高?!叭荷缃弧钡奶攸c和大學生使用“群社交”的現(xiàn)狀,我們不難看出“群社交”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兼職工作等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2.1 正面影響
高校各種“群社交”可以滿足學生不同層面的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增強集體的歸屬感。同時群內的信息交流與分享充分激發(fā)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
“群社交”中“強弱關系”的交織拓寬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平臺,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排解心中的障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鞍嗉壢骸薄鞍嚅L團支書群”“專業(yè)群”“學習群”以及某項“工作群”等常見官方群成為師生共同交流的重要平臺,該類群充滿活力,相對持久穩(wěn)定,群內成員真實有效,是大學生獲得官方消息最真實有效的途徑,對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促進學生成長,培養(yǎng)學生骨干起到關鍵性作用。
2.2.2 負面影響
高校群社交的網絡輿情具有基本無管制性的特點,同時大學生個人價值觀還在形成中,是非辨析能力不夠,易形成不正確的觀點。一旦有一個人的觀點被認可,就會產生集體效應,假如主導的觀點不對,就會引起大學生群體中的“輿論危機”,“群”很容易成為個人情緒的宣泄口。
大學生在“群社交”形成的人際交往是虛擬與現(xiàn)實相交替,容易形成假象,表面上拓展了人際關系,實際上忽視了身邊的朋友,如果處理不好“人機”關系,會逐漸導致心理封閉,最終成為現(xiàn)實人際交往的障礙。群的類別層出不窮,也良莠不齊。高?!叭荷缃弧敝锌赡軙嬖诓环ǚ肿訚撊耄哉T騙為目的建立一些不健康的群,大學生受到其他同學、“老鄉(xiāng)”的影響很容易入群,長此以往受到不良信息的迫害,會阻礙大學生健康成長。
建立校、院、班聯(lián)動機制,出臺相關管理規(guī)定,嚴格監(jiān)控過濾群內IP地址,嚴把建群和進群的入口關,實行群主管理責任制。學院、班級分別指派網絡管理信息員,定期上報班群內動態(tài),及時把握每一位同學的思想動態(tài)。做好“群社交”日常規(guī)范工作,才能實現(xiàn)有效管理。
思政工作者在群內的日常思政工作是引導學生就近期相關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就形勢與政策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難點開展專題教育,在群內上傳相關文件、圖片、視頻,引導學生形成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在群內及時發(fā)布學校、學院最新動態(tài),如活動、評獎評優(yōu)、講座和招聘等相關信息,利用學生需求吸引關注,增強群活躍度,為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基礎。
利用群內交流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要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根據(jù)學生工作和各類學生特點,以官方名義建立各類大型而又關鍵的群,讓輔導員及任課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群社交”。例如:“學生黨員”“團學工作”“寢室文化”“就業(yè)指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大類群,學生與老師同時為社交者,在群內互動交流、答疑解惑,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開展正確的“群社交”活動。
思想政治工作者如輔導員、思想政治課教師等要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專業(yè)能力,主動介入大學生的群內社交,利用“群社交”的活動特征,在群內定期開設專題教育、專題講座,定期發(fā)布學生關注的話題,采取積極正面引導。
大學生管理模式中,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由于互聯(lián)網是無邊無盡的空間,因此,更需要引導并構建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模式。
實行群內負責人周報公示制,讓群內成員知曉群的發(fā)展和建設情況、了解群內其他成員進群動機和日常表現(xiàn),使該群在健康的軌道上發(fā)展。其次,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二級傳播論”中的“輿論領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認為“輿論領袖”與官方領導人物完全不一樣,具有更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力。“輿論領袖”可以理解為通常與其他成員具有同等地位和社會角色,同時具有某些被群體認同的能力和專長,其他成員自愿相信或者跟從“輿論領袖”的建議和解釋從而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8]在大學生“群社交”中,可以培養(yǎng)一批“輿論領袖”,可由學生骨干、學生黨員、優(yōu)秀校友及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的普通學生擔任,他們本身具有明顯優(yōu)勢而同時身份又為學生。日常管理中可對這些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這批“輿論領袖”在日常的發(fā)言中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準確把握主流思想,傳播正能量。[9]
激勵機制是管理者為達到一定的預期目標,依據(jù)相關制度規(guī)定、價值取向等,激發(fā)管理員工的內在動力和潛能,以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10]情感激勵是激勵的一種類型,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溝通,批評幫助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給學生真正施以“愛”的情感教育。而在“群社交”視域下建立情感激勵體系,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關鍵性的促進作用。[11]
在構建情感激勵體系中首先要結合大學生心理特點,滿足學生社交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創(chuàng)建學生需要的、喜歡的群,才能滿足其一定的心理需求,完成有效的社交活動,從而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在有效的社交活動中。其次,情感激勵體系的關鍵在于思政工作者要和群內的學生有情感的交流和共鳴。“群社交”中,各個群成員之間有一種似近實遠、似遠實近的社會關系,思政工作者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交流關系,淡化身份,交往形式隨意,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群內互動、群外的談心。最后,高校“群社交”中具有真實而虛擬的人際關系,有強關系網絡也有通過群內互動轉化為群內好友,利用“群”的平臺,充分使用群體激勵功能,讓“群”內集體的力量教育和鼓勵、同時監(jiān)督激勵目標成員,讓群體激勵功能發(fā)揮最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2]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本文通過關注大學生網絡社交習慣,將高校的思政工作與“群社交”相結合,創(chuàng)新思政工作方式,有利于增強思政工作的實踐性和親和力。高校思政工作要充分利用好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積極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整合工作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