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浩,趙丹,李亞如,廖慧明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正畸科,河南 鄭州 450052;2.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口腔科,河南 開封 475001)
埋伏牙即牙埋伏于骨內(nèi)不能萌出到正常位置[1]。埋伏牙發(fā)病率為1%~2%,除第三磨牙以外,上頜埋伏尖牙發(fā)病率最高[2]?,F(xiàn)國內(nèi)外關于上頜埋伏尖牙的研究集中在診斷與定位、影響牽引成功的因素、流行病學分析、牽引裝置的使用等方面[3-4]。牽引上頜埋伏尖牙與上頜竇生長發(fā)育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表明,不同類型錯牙合畸形患者上頜竇體積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lberti[5]研究發(fā)現(xiàn)上頜竇體積較小者較體積正常者更易形成Ⅲ類骨面型。因此,本研究選擇青少年骨性Ⅲ類伴單側上頜尖牙埋伏患者,比較雙側上頜竇在助萌埋伏尖牙前后的形態(tài)改變,探討牽引上頜埋伏尖牙與上頜竇生長發(fā)育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埋伏尖牙的治療方案和時機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選取20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診于河南省口腔醫(y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正畸科的患者,男女各10例,年齡10~12歲,平均(11.0±0.8)歲。納入標準:年齡<13歲;上頜單側尖牙埋伏阻生;上頜骨發(fā)育不足(SNA≤78.8);骨性Ⅲ類患者。本研究經(jīng)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矯治前后拍攝CBCT(采用美國KaVo 3D exam CT機,掃描時間26.9 s,掃描層厚0.2 mm),將拍攝的CBCT數(shù)據(jù)以DICOM格式保存,并下載導入InVivo Dental三維測量軟件。制取超硬石膏工作模型用于制作個性化牽引助萌裝置,口內(nèi)試戴并調(diào)磨合適后,轉至口腔頜面外科行閉合式翻瓣牽引術,暴露埋伏尖牙牙冠,粘正畸附件,縫合創(chuàng)面,粘個性化牽引助萌裝置。術后2周加力,埋伏尖牙暴露于口腔中后,再次行CBCT檢查。
1.3 測量方法使用InVivo Dental分別測量埋伏牙側與正常側上頜竇在牽引助萌前后的前后徑(在水平位前后徑最大的平面進行測量,測量線平行于縱軸參考線,選擇最長的直徑,起于上頜竇前壁,止于上頜竇后壁)、左右徑(在水平位左右最大的平面進行測量,測量線平行于橫軸參考線,選擇最寬的直徑,起于上頜竇內(nèi)側壁,止于上頜竇外側壁)、上下徑(在冠狀位上下徑最大的平面進行測量,測量線平行于縱軸參考線,選擇最長的直徑,起于上頜竇頂壁,止于上頜竇底壁)及容積。所有測量值均由同一研究者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牽引助萌前正常側以N0表示,埋伏牙側為A0;牽引助萌后正常側為N1,埋伏牙側為A1。
2.1 術后臨床檢查歷經(jīng)6~12個月,平均(7.45±1.50)個月的牽引助萌治療后,20例單側上頜埋伏尖牙均順利牽引暴露于口內(nèi),牽引萌出的尖牙牙髓活力正常、牙周附著情況良好,無明顯松動。CBCT示:牙根無明顯吸收。
2.2 雙側術前對比N0與A0側上頜竇前后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0側上頜竇左右徑、上下徑及容積均小于N0側,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N0與A0各測量值比較
注:N0指牽引前正常側測量值,A0指牽引前埋伏牙側測量值。
2.3 正常側治療前后對比術后正常側上頜竇前后徑、左右徑、上下徑、容積均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N0與N1各測量值比較
注:N0指牽引前正常側測量值,N1指牽引后正常側測量值,△N=N1-N0。
2.4 埋伏牙側治療前后對比術后埋伏牙側上頜竇前后徑、左右徑、上下徑、容積均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A0與A1各測量值比較
注:A0指牽引前埋伏牙側測量值,A1指牽引后埋伏牙側測量值,△A=A1-A0。
2.5 雙側治療前后變化量對比上頜埋伏尖牙牽引治療前后,埋伏牙側上頜竇上下徑及容積增加量均大于健側,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上頜竇兩側前后徑及左右徑增加量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N與△A各測量值比較
注:△N=牽引后正常側測量值-牽引前正常側測量值,△A=牽引后埋伏牙側測量值-牽引前埋伏牙側測量值。
上頜竇是一對位于上頜復合體雙側充滿空氣的空腔。在牙列正常萌出時,上頜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頜竇最近[6],上頜尖牙與上頜竇底壁相接觸的情況較少[7],但上頜尖牙埋伏阻生時,尖牙與上頜竇的關系更加密切[8]。
Shahbazian等[9]通過CT掃描101個正常人的上頜竇,結果表明正常人雙側竇腔形態(tài)及大小基本對稱。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上頜埋伏尖牙牽引治療前,埋伏牙側上頜竇左右徑、上下徑及容積均小于正常側,說明上頜埋伏尖牙一定程度上影響上頜竇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對比上頜埋伏尖牙牽引助萌前后,發(fā)現(xiàn)正常側上頜竇前后徑、左右徑、上下徑及容積均增加。本研究對象年齡為10~12歲,正常側上頜竇的生長變化,提示在此年齡段上頜竇仍有一定的生長潛力。胡志等[10]研究表明上頜竇容積在13~17歲時,仍有快速增長的趨勢,這種趨勢持續(xù)到18歲左右。
牽引治療上頜埋伏尖牙后埋伏牙側上頜竇前后徑、左右徑、上下徑及容積均增加,牽引前后埋伏尖牙側上頜竇上下徑、容積變化量均大于正常側,證明去除上頜竇自身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后,牽引埋伏尖牙可使上頜竇竇腔進一步生長擴張。這一現(xiàn)象的生理性原因可能是上頜竇下壁為上頜骨的牙槽突,埋伏阻生的上頜尖牙牙根使上頜竇下壁氣化受阻,而當其被牽引助萌成功后,由于阻礙消失,上頜竇下壁繼續(xù)氣化,使得上頜竇上下徑變大。Sharan等[11]通過對152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當臨近上頜竇底壁的牙齒被拔除后,上頜竇竇腔表現(xiàn)出更加明顯的擴張。Lana等[12]的研究同樣證明了拔除與上頜竇底臨近的后牙牙根后,上頜竇會進一步氣腔化。
兩側上頜竇前后徑、左右徑雖均有所增加,但兩側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上頜竇前后徑和左右徑的生長發(fā)育不受上頜埋伏阻生尖牙影響,另一方面可能是12歲后,上頜竇前后徑及左右徑的生長潛能較上下徑小。Bhushan等[13]研究表明上頜竇左右徑及前后徑的增長只持續(xù)到12歲左右,而上下徑從出生到18歲均有穩(wěn)定的增長量。
綜上所述,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上頜尖牙埋伏阻生時,特別是對于青春迸發(fā)前期或青春迸發(fā)期的Ⅲ類骨面型患者,應早期確定上頜埋伏尖牙的位置,根據(jù)患者年齡、埋伏牙牙根發(fā)育情況等選擇定期觀察、拔除或牽引助萌等治療方案,使上頜骨和上頜竇的生長發(fā)育盡可能不受埋伏尖牙的影響,避免因上頜尖牙長期埋伏阻生影響面中部的發(fā)育及側貌的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