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德性和幸福的伴隨物:論亞里士多德的快樂觀

2020-03-03 00:00李明晨
理論界 2020年4期
關鍵詞:本性亞里士多德德性

李明晨

一直以來,趨樂避苦被認為是人的本性。一般而言,沒人喜歡遭受痛苦。相反,幾乎每個人都想獲得快樂,即使能夠忍受痛苦,也是苦中求樂,以當前的痛苦贏得長久的快樂,或以肉體的痛苦換得靈魂的快樂。西方哲學家們在快樂的屬性上存有爭議,形成了快樂主義,反快樂主義和非快樂主義等觀點??鞓分髁x主張快樂就是善,是最高的至善?!?〕反快樂主義認為快樂絕不是善。非快樂主義則認為有些快樂是善,但大多數是惡,即使一切快樂都是善,但快樂也不可能成為最高的善。既然快樂是人至少絕大多數人所喜歡的,那么哲學家們自然會追問,快樂到底是什么,怎樣獲得快樂呢?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倫理學著作中試圖解決這兩個問題。

一、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

亞里士多德關于快樂的倫理思想主要見于《尼各馬科倫理學》第七卷第11-第14章和第十卷第1-5章,《大倫理學》第二卷第7章。有研究者認為還包括《修辭學》第1卷第11章。其實,這一章主要探討的是屬于感受的快感和愉快。亞里士多德主張快樂屬于品質。所以說,《修辭學》第1卷第11章可以作為其快樂倫理思想研究的參考。

亞里士多德的快樂觀是在證成快樂是什么的過程中獲得的。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十卷第2章中,亞里士多德引述了快樂主義和反快樂主義的觀點?!坝榷嗫怂魉拐J為快樂是善?!薄?〕他設置了一個前提,“在一切事物中,凡是被選擇的東西就是可貴的,被選擇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最可貴的”。〔3〕事實是快樂是一切有理性和無理性生物所追求的,既然快樂為一切生物之所趨,那么它對一切當然是最高的善。從對立面來講,快樂與痛苦相對,痛苦是一切生物所避免的,那么它的反面,快樂就是一切生物所選擇的。另一個前提是,“凡是不以他物為目的,不以他物為原因而選擇的東西才是可貴的”。快樂就是如此,“當一個人快樂時,沒有人問他快樂的目的,因為快樂自身就是被選擇的目的。而且當快樂一旦被添加到其他的善的時候如正義的行為和完美的自制,就能使這些善變得更有被選擇的價值,就能使善本身得以增長”。〔4〕亞里士多德認為,尤多克索斯關于快樂是善的論證只是指出“善是各種快樂之一”。他指出,柏拉圖運用相同的論證卻證明快樂不是善,“只有添加了實踐智慧,快樂的生活才更有價值,但是如果添加了實踐智慧后的快樂是更好的,那么快樂就不可能是最高的善。因為最高的善因自身而完滿”?!?〕他并不是否認快樂是善,而是否定尤多克索斯的論證方法。相對而言,善的復合或善與其他混合都比單一的善更為人所選擇,因為“善是不需補充就更為人所選擇”。〔6〕痛苦與快樂相對,即便痛苦是惡的,也推導不出快樂是善的,因為惡的對立面不僅僅是善,也就是說這個論據不充分。關于尤多克索斯的第二個前提,亞里士多德沒有明確的論證。民國時期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研究學者嚴群先生指出,“亞氏之言,蓋謂快樂誠善,然人生得快樂矣,猶未可以引以為足也,必加之以德,然后快樂之升壓,乃益臻于善……既非至善,則非最高目的,而終不免為其他之工具”?!?〕嚴先生綜合亞里士多德關于快樂的思想而得出的這一論斷說明,由“凡是不以他物為目的,不以他物為原因而選擇的東西才是可貴的”推出快樂是善也不可信。

對于反快樂主義“快樂絕不是善”和非快樂主義“大多數快樂是惡,快樂不可能成為最高善”的觀點,亞里士多德也作了詳實的否定性論證。反快樂主義主張善是完美的前提,運動和生成的是不完美的,快樂是運動和生成的,所以快樂絕不是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不是運動。他指出,一切運動所固有的特性是相對于他物而言的快和慢,而快樂完全沒有這種特性。一切運動都在時間之中,只有目的達到才算完成,運動的各個部分在屬性上與整體不同,運動在所有時間里都似乎是不完滿的。快樂是一個整體,它不在時間里運動,在任何時間都似乎是完滿的。由此,快樂不是運動。

反快樂主義堅持快樂絕對不是善是因為“一切快樂都生成為感性自然,而生成與其目的在種上不同”。〔8〕亞里士多德從三個方面論證了快樂不是生成的??鞓贰熬褪乾F(xiàn)實活動,就是目的,快樂導向的是自然和本性自身的完美”?!?〕據此,快樂不是感性的生成。如果說快樂是偶性的生成,偶然事物不能生之于另一偶然事物。如果快樂是必然性的生成,快樂只能從它毀滅后所歸復的痛苦中生成,事實上并非所有的快樂都是如此。因此,無論是出自偶然性還是必然性,快樂都不是生成的。為了說明快樂不是生成的,亞里士多德引入靈魂運動。快樂生成觀出于快樂是不足的補充和過度的剔除,不足與過度都會引起痛苦。根據這個快樂生成的前提,可以推導出快樂生于痛苦的結論,事實上,很多快樂并沒有先在的痛苦。亞里士多德指出,事實上,我們是靠靈魂的某個部分而感到快樂,它的運動與活動就是快樂。人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把快樂歸結為由不足的充實和過度的剔除而感性生成。這也同樣適用于推翻“快樂是感覺恢復到本性狀態(tài)”〔10〕的觀點,恢復本性就是對本性不足的充實。事實上,令人感到快樂的靈魂的某一部分即使沒有不足也運動和活動。也就是說,沒有不足,人們也可以感到快樂。從快樂是活動和目的,生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人們依靠靈魂某一部分感到快樂三個方面,亞里士多德論證了快樂不是生成的,得出“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的結論,這也是亞里士多德的快樂觀。

亞里士多德論證快樂不是運動,任何快樂不是生成的,就推翻了反快樂主義者“快樂是運動和生成的,所以快樂絕不是善”的觀點,也論證了自己的快樂就是善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設置了善被表述在所有范疇中,基于善的活動都伴隨著某種快樂這一邏輯前提,這樣,快樂也在一切范疇之中。既然善與快樂都在一切范疇之中,所以所有快樂都是善。也就是說,快樂不僅是善,而且一切快樂都是善的。這樣,說不是所有的快樂都是善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亞里士多德從個別與整體的關系上論證了“有些快樂是惡”的觀點也站不住腳。不能因為某些自然物是惡的,就斷定自然是惡的,同樣不能因為某些快樂是惡的而斷定快樂是惡的。其實一切快樂都是善的,因為快樂在種上就是善的。從“快樂是各自從反乎本性向其本性的回復,所以惡本性回復是惡,善本性回復是善”,〔11〕既然快樂是善的,所以快樂本性是善的,也就是說快樂在種上是善的。另外,他從一切東西的本性是追求善這一前提出發(fā),因為快樂是一切東西所追求的,所以快樂在種上是善的。對于因為快樂是善行為的障礙,所以快樂不是善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論證了快樂不僅不是善行為的障礙,而且刺激善行為。相反,痛苦才是善行為的障礙,因為如果一個人行善而感到痛苦他就不會持續(xù)行善,行善不是出于本性?;诘滦缘氖虑橐膊淮嬖谔幱跓o痛苦或快樂的中間狀態(tài),德性處于快樂和痛苦的情感中,善的德性伴隨的不是痛苦,而是快樂。即使表面上或肉體上是痛苦的,那么他的本性和靈魂上是快樂的,所以善的德性伴隨的是快樂。因此,快樂是刺激善的行為,導向的是自然和本性自身的完美。

亞里士多德在論證快樂主義快樂觀論證方法的不足和反快樂主義快樂觀站不住腳的過程中,也論證了自己的“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快樂觀和快樂的性質——善。至于快樂是否是至善,亞里士多德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論證。在《大倫理學》第七章中,亞里士多德就本性回復的快樂指出,相對于來源于不足的補充的肉體快樂,處于本性圓滿狀態(tài)的快樂諸如源于視覺、聽覺和思想的快樂是最好的。這是說快樂有好與最好的區(qū)別,雖然快樂是善,也不能據此推導出快樂有善和最善的區(qū)分,因為快樂就是善,無論好的快樂還是最好的快樂,其本性都是善。他區(qū)分了快樂與幸福,快樂是善的,但不是人生最后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至善的,因為“幸福因其自身而完滿”。盡管如此,他認為快樂雖然不是最高的善,不是人生最后的目的,但是快樂是使實踐活動變得完滿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因為作為至善的幸福就包括快樂,幸福是最美的、最智慧的、最快樂的。〔12〕

在亞里士多德之后,關于快樂是什么的爭議并沒有因他的全面論證而停止,一直到今天,哲學家們關于快樂的觀點仍存在分歧。這一方面是因為既存在生理的快樂,也存在心理的快樂,既有人追求肉體的快樂,也有人追求靈魂的快樂,還有人二者都要追求。盡管亞里士多德在反駁反快樂主義觀點的過程中全面和詳實地論證了快樂是什么,但在今天看來,他的論證也存在著某些不足。

他一方面否認尤多克索斯由“被選擇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最可貴”的前提和快樂是一切有理性和無理性生物所追求的事實,得出快樂對一切當然是最高的善的論證方法。他指出有理性和無理性生物追求的不一定是善,被最多選擇的也不一定是最可貴的。另一方面,他在論證快樂在種上是善的時候卻運用了這一論證邏輯方法,因為快樂是一切東西所追求的,所以快樂在種上是善的。只不過,他設置了一個邏輯前提,“一切東西的本性是追求善”,這與尤多克索斯設置的邏輯前提,“在一切事物中,凡是被選擇的東西就是可貴的”有些類似。一切事物所選擇的也屬于一切東西所追求的,沒有追求就不會去選擇。與尤多克索斯不同的是,亞里士多德指出善是一切東西的本性所追求的,選擇有可能不是出于本性的追求。不過,正如尤多克索斯沒有證實“被選擇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最可貴”,他也沒有證實“一切東西的本性是追求善”。二人都是在自我設置一個自我認可的前提的條件下,對各自觀點進行論證。

亞里士多德在駁論反快樂主義者由快樂是運動和生成的而認為快樂不是在善的過程中,論證了快樂不是運動,指出快樂似乎在任何時間都是完滿的。在論證快樂不是生成的過程中指出“靈魂某一部分的運動和活動就是快樂”,既然快樂不是運動,又說快樂是靈魂某一部分的運動,在邏輯上似乎矛盾,除非靈魂的運動不屬于他所論述的運動范疇,他也沒有界定二者的區(qū)別。從心理學上講,快樂是一個過程,哪怕是短暫的快樂,并非在任何時間都是完滿的。此外,亞里士多德一方面論證所有快樂,任何快樂都是善的,因為快樂在種上是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不能由某些快樂是惡的,而斷言快樂是惡的。所以亞里士多德在快樂觀的論證中存在著邏輯不嚴密甚或先后矛盾等不足,也就是說他的快樂觀只能代表他個人的倫理思想,并沒有真正解決快樂是什么這一倫理學問題。

二、快樂是德性的伴隨物

亞里士多德的快樂倫理思想不僅包括他的快樂觀,也包括他對快樂的審視和反思。他在駁論快樂主義快樂觀論證方法和反快樂主義快樂觀的過程中得出自己的快樂觀,“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快樂觀是已然的、靜態(tài)的。但是他沒有就此停步,而是沿著自己的快樂觀,繼續(xù)探討快樂問題,對快樂進行審視。

他由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出發(fā),得出快樂與人的感覺能力和被感覺對象之間的關系。“一切感覺的現(xiàn)實活動都指向一個被感覺的東西。只要出現(xiàn)能感覺的東西和被感覺的東西,能感覺的東西指向被感覺的東西,二者處于動作者和動作承受著的關系中,快樂就出現(xiàn)了?!薄?3〕處于最佳狀況的感覺是完滿的,指向最美好的被感覺的東西,這個時候現(xiàn)實活動最完美,這時就出現(xiàn)了最快樂,正如他所說“最完善的快樂就是當最好的感覺能力指向最好的對象時的快樂”?!?4〕最快樂的出現(xiàn)伴隨的是現(xiàn)實活動最完美。這樣,快樂伴隨著現(xiàn)實活動,并導向現(xiàn)實活動的完美。他的最快樂的論斷也表明雖然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但并不產生于現(xiàn)實活動之中。從快樂的出現(xiàn)可以看出它是能感覺的現(xiàn)實活動指向被感覺的對象時產生的,是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鞓凡恢皇乾F(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而且導向現(xiàn)實活動的完美。亞里士多德認為,現(xiàn)實活動中的雙方只要滿足一方是被思想或被感覺的東西,另一方具有判別力和判斷力,活動中就有快樂伴隨。這就道出快樂這種伴隨物的性質,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人為的,而是天生的。

亞里士多德指出,“快樂是通過使生活變得完美而使人們去追求它”。〔15〕快樂是生活這種現(xiàn)實活動的天生伴隨物,導向生活的完美。人們追求快樂的正當理由是快樂把生活變得完美。人所追求的幸福就是好生活,完美的生活當然是好生活??鞓肥股钭兂珊蒙睿蔀楹蒙畹闹鷮?,也成為人幸福的助導因素。這樣就確立了快樂與人的目的的關系,快樂是人的目的實現(xiàn)的助導因素,所以人們有正當的理由去追求快樂。快樂只是好生活和幸福的助導因素,不能把快樂等同于好生活和幸福。這就間接地否認了幸福就是快樂、人的目的就是快樂等觀點。好生活和幸福是善的,人們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快樂導向最高的善,當然它也是善。因為快樂本身不是好生活、幸福,也不是人的追求的最終目的,所以快樂不是最高的善。

快樂是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現(xiàn)實活動在屬上有區(qū)別,快樂在屬上也不盡相同。不同屬上的現(xiàn)實活動由屬上不同的快樂導向完美??鞓窂娀顒樱尙F(xiàn)實活動朝向自己的完美,這些因快樂而使活動強化的因素是活動自身所固有的自然品質,所以說“快樂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自然品質的屬不同,快樂也隨之在屬上不同。這就存在著本己快樂和異己快樂之分。一個現(xiàn)實活動的伴生物對于這個現(xiàn)實活動來說是本己的快樂,對于另一現(xiàn)實活動來說則是異己的快樂。由于屬上的差異,異己的快樂可能會妨礙現(xiàn)實活動實現(xiàn)自己的完美,甚至成為本己的痛苦。痛苦妨礙活動甚或消滅活動,不僅本己的痛苦妨礙自己的活動甚或消滅活動,當異己的快樂成為本己的痛苦時也會妨礙或消滅活動。亞里士多德通過本己的快樂和異己的快樂的區(qū)分,回應了反快樂主義因快樂妨礙活動而認為快樂非善或惡的觀點,只有異己的快樂才會妨礙活動,也強調了快樂是“自然品質現(xiàn)實活動”的快樂觀。

承認快樂在屬上有區(qū)別是因為快樂的屬性與其所伴隨的現(xiàn)實活動相關。現(xiàn)實活動存在著高尚與卑鄙之分,快樂也就應該有高尚與卑鄙之分。異己快樂可能會妨礙本己的活動實現(xiàn)完美,不過異己的快樂也是快樂。這是否就意味著自己就承認快樂有高尚和卑鄙之分,快樂會妨礙現(xiàn)實活動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亞里士多德從快樂是善的角度審視快樂,以善和德性為尺度,這就把快樂的屬性分為了人的快樂和非人的快樂。只有具有理性的人的現(xiàn)實活動才用善和德性來衡量。德性和善的現(xiàn)實活動是善的,伴隨德性和善的現(xiàn)實活動,并將這種現(xiàn)實活動導向完美的快樂當然也是善的??鞓放c現(xiàn)實活動天生伴隨,只相對于本己而言,異己的快樂對于本己而言不是快樂。所以亞里士多德所討論的快樂主要是指人的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所以快樂是善的,只是就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本己而言的,對于非德性活動的伴隨物,即便是快樂,也是異己的快樂。亞里士多德認為,“說快樂是感性的生成是不對的。最好把‘感性’說成‘無阻礙’”?!?6〕也就是說,快樂是“無阻礙”的。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無論是整體還是其中之一,只要是無阻礙的,就是快樂。人們的現(xiàn)實活動的完美就是人的目的的實現(xiàn),人的目的是善的,否則人就不可想象了。非善的現(xiàn)實活動對于善的現(xiàn)實活動是阻礙,快樂是無阻礙的,所以非善的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不是快樂。就此而言,屬善的快樂不是一般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而是善或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

三、快樂必然是德性和幸福的伴隨物

亞里士多德將德性分為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兩個類型。理智德性與教育培養(yǎng)相關,倫理德性與風俗習慣相關。理智德性大多是通過教化而生成,是培養(yǎng)起來的,倫理德性是來自風俗習慣的沿襲?!皼]有一種倫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17〕快樂也不是生成的。據此可知,快樂是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天生伴隨物中的德性主要指的是倫理德性。

那么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德性又是什么呢?理解這個問題,有助于理解為什么快樂伴隨對于德性現(xiàn)實活動來說是天生的。亞里士多德提出德性是靈魂的德性,“我們所說的德性并不是肉體的德性,而是靈魂的德性”?!?8〕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靈魂中有三個生成:感受、潛能和品質。德性是態(tài)度,是某種選擇。感受不涉及態(tài)度,潛能無法選擇,因此,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潛能,而只能是品質。德性是具有選擇能力的品質,選擇是理性的行為,所以德性是具有理性選擇能力的品質。德性雖然不是感受和行為,倫理德性與感受和行為存在著關于關系。選擇是要感受和行為符合應該,符合應該的時間、境況、目的和方式,也就是合乎中間性。靈魂中存在著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會使感受和行為過度或不及,這就需要理性進行規(guī)定和制約。非理性部分服從理性的制約和規(guī)定,就能進行理性選擇,使得感受和行為符合中間性,倫理德性就是中間性。倫理德性是來自風俗習慣的沿襲,是一種習性。之所以說倫理德性不是生成的,是因為沒有改變習性的自然存在,德性既不是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本性而生成,是一種出于理性的選擇。德性通過習慣而完滿,因此,德性具有完滿或完美的傾向性。德性的完滿或完美就是中道,因為“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9〕

德性是靈魂的德性,快樂是靈魂的快樂,二者都處于靈魂之中。德性是一種選擇,這種選擇是伴隨著快樂的。因為德性的選擇是善,所以快樂也是善的。德性具有完滿或完美的傾向性,傾向作為“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的中道??鞓穼蜃匀缓屯昝溃鞓肥巧频?,快樂導向的也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的中道。所以快樂的導向與德性的傾向是一致的。由此而言,屬善的快樂不是一般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而是善或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一切快樂都是符合德性的。

同樣,因為快樂的伴隨,一切德性的選擇和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也是快樂的。具有德性的人做善事這一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伴隨著快樂,快樂刺激著德性的人做更善的事情,導向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完美。亞里士多德認為,有德性的人做更善的事情的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每種實現(xiàn)活動都有完善著它的特殊快樂。每種動物都有其特殊的快樂,不過在人類中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快樂。完善著好人的實現(xiàn)活動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0〕如果具有德性的人做善事這一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伴隨著不是快樂,而是痛苦,說明是這種活動有反于他的本性或意愿,他或者不是德性的人,或者在這一過程中不具有德性,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便是沒有痛苦,如果沒有快樂,這種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也是不存在的??鞓肥亲匀黄焚|的現(xiàn)實活動,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就包括這種自然品質,否則也就無德性而言。亞里士多德指出,“快樂是靈魂的快樂……只有那些對愛美好事物的人來說的快樂,才是在本性上快樂。這就是永遠合乎德性的行為”?!?1〕亞里士多德并不否認肉體上或物質上的快樂,也肯定了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必要性,但他更強調靈魂上快樂的高尚性,認為靈魂上的快樂超越了肉體或物質上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盡管有德性的人的德性現(xiàn)實活動獲得不了物質上或肉體上的快樂,但是他獲得的是更為高尚的靈魂的快樂。內心的快樂是強大的,足以驅逐肉體的痛苦。所以他仍然是快樂的,因為快樂是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天生伴隨物。

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是具有德性的人的現(xiàn)實活動,至少是人具有德性的時候所做的現(xiàn)實活動??鞓肥堑滦袁F(xiàn)實活動的伴生物,所以具有德性的人和人具有德性時才有快樂。德性不僅與快樂相關,還與幸福有著內在的關系。亞里士多德定義式地說明了幸福,“幸福乃是在完滿生活中德性的實現(xiàn)”。幸福是人的目的之一,同快樂類似,具有德性的人或善良的人才配有享受幸福,否則幸福就不會成為人所追求的目的。幸福是在完滿生活中實現(xiàn)的,導向生活現(xiàn)實活動完滿的是快樂。人們追求快樂的正當理由是,快樂讓人的生活這一現(xiàn)實活動變得完美,成為好生活。好生活是人人所追求的,所以快樂也是人人所追求的。所有幸福都是在快樂中實現(xiàn)的,雖然幸福就是快樂是不完善的幸福觀,但也表明了快樂與幸福的這種關系。幸福是完滿生活中德性的實現(xiàn),快樂是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天生伴隨物,所以幸福必然伴隨著快樂。幸福的淚水不是痛苦產生的,而是快樂或者是強活動的快樂產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幸福就是快樂所導向的生活中的德性的實現(xiàn),快樂是幸福的天生伴隨物,也必然是德性和幸福的天生伴隨物。

四、結語

亞里士多德在現(xiàn)實活動中審視和反思快樂,在分析現(xiàn)實活動與快樂產生的論述中自然得出快樂是現(xiàn)實活動伴隨物的觀點??鞓肥且环N伴隨物,是未然的、動態(tài)的。所以盡管亞里士多德的快樂觀是已然的、靜態(tài)的,不過,他的對快樂的審視是未然的、動態(tài)的。這不是偶然的,快樂觀中的現(xiàn)實活動就蘊含著動態(tài)的快樂審視??鞓肥亲匀黄焚|的現(xiàn)實活動,這個活動不是靜止的,而是在快樂導向完美中伴隨著現(xiàn)實活動趨向完美,完美是無止境的。這樣,快樂活動就變成動態(tài)的、未然的。

但作為一種觀點的快樂觀是靜態(tài)的,就是自然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只有把快樂同現(xiàn)實活動聯(lián)系起來一起審視時,它才是動態(tài)的、未然的。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快樂產生的過程中闡明了快樂與現(xiàn)實活動的關系,二者不可分離,快樂是現(xiàn)實活動的伴隨物,而且是天生的伴隨物。進而亞里士多德從快樂的無阻礙和導向現(xiàn)實活動完美等特性出發(fā),論述了快樂所伴隨的現(xiàn)實活動是德性的活動。據此,可以說快樂是德性現(xiàn)實活動的天生伴隨物。根據他對幸福的定義性說明“幸福乃是完滿生活中德性的實現(xiàn)”,可以看出快樂與幸福的關系,幸福是快樂的生活,快樂是幸福的天生伴隨物。審視和反思快樂的動態(tài)是指德性現(xiàn)實活動趨向完美或人們追求幸福的動態(tài),未然是指現(xiàn)實活動的完美和幸福是無止境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亞里士多德對快樂的審察是動態(tài)的、無止境的。這就引發(fā)了后世沿著他的快樂觀和對快樂的審視繼續(xù)對快樂進行沉思。

猜你喜歡
本性亞里士多德德性
蘇格拉底論德性的雙重本性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保持本性方能異彩紛呈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論現(xiàn)象學時空的實踐本性
本性最美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傳統(tǒng)德性論的困境及其出路
布拖县| 滦平县| 蓝山县| 甘孜县| 阳江市| 鲜城| 东安县| 娱乐| 武义县| 阿合奇县| 湘潭县| 南木林县| 开原市| 来安县| 抚州市| 罗田县| 潮州市| 济源市| 高要市| 南漳县| 万安县| 盐山县| 阿拉尔市| 合阳县| 潢川县| 社会| 鹤山市| 苍南县| 新疆| 山东| 四子王旗| 亚东县| 集贤县| 宝兴县| 嫩江县| 呈贡县| 浦东新区| 湛江市| 德阳市| 化州市|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