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心
摘要:《春曉》是中國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一首唐詩。此詩語言精煉自然,音韻和諧婉轉(zhuǎn),讀來意味無窮。中外許多著名詩人,學者和翻譯家都曾將其譯成英文和其它文字。而英漢兩種語言在結(jié)構(gòu)和文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對于同一個詞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同一內(nèi)容的不同版本,表現(xiàn)出了文學翻譯上的不可譯現(xiàn)象。根據(jù)《春曉》的譯本進行分析不可譯性在文學翻譯中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不可譯性在文學翻譯上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春曉》;不可譯性;文學翻譯
引言
國外對于中國古詩翻譯的側(cè)重點不同,個別詞語的不可譯性,古詩的譯文自然就不同,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自然也就不同。在翻譯理論領(lǐng)域,關(guān)于詩歌翻譯,直譯或自由翻譯、異化或歸化、詩歌的可譯性、詩歌翻譯的標準和詩歌翻譯的方法等,存在許多爭議。漢語和英語在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的差異,如何將中英詩歌互譯一直是中外翻譯工作者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春曉》的不同英文譯文對比來分析文學翻譯中的不可譯現(xiàn)象。
1.選題的背景:
同一內(nèi)容會出現(xiàn)不同版本,究其原因在于文學翻譯中的不可譯現(xiàn)象,尤其是在古詩方面,更是會有很多的這種不可譯現(xiàn)象。中國文人對于古詩的理解在于情感方面,講究意境。外國人在文學翻譯方面翻譯的往往過于直白,從而會出現(xiàn)同一首詩有不同翻譯的現(xiàn)象。在古詩方面,文學翻譯并非是簡單的英譯漢,而是要根據(jù)原詩以及原作者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及情感為基礎來進行文學翻譯。中國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瑰寶。中國古詩詞用字凝練,字字傳情,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時又有其獨特的意象、音韻和形式。唐代是我國古詩詞發(fā)展的全盛時期,這期間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孟浩然的《春曉》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首先闡述了什么叫不可譯性,根據(jù)《春曉》的譯本進行分析不可譯性在文學翻譯中出現(xiàn)的原因。
2.“不可譯”的定義
可譯性問題是翻譯理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思維方式、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同的語言是不可能表達出完全相同的意思的。在英漢互譯中,有時無法將原語或源語(source language) 翻譯成譯入語或目的語 (target language) ,或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程度上意義的損失,即“不可譯”。(王瑛.論英漢互譯中絕對的可譯性與相對的不可譯性.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8)
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一書中,卡特福德指出了翻譯中存在不可譯性,并且不可譯性包括語言的不可譯性和文化的不可譯性?!罢Z言不可譯性通常出現(xiàn)在源語與文本的功能相關(guān)而目的語沒有對應形式的情況下。例如,在源語含有雙關(guān)含義情況下。歧義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兩個或多個源語語法或詞匯的共有的表現(xiàn)形式,二是源語的多義性,卻沒有相應的目的語對應?!?(卡特福德,1965,25,26)
3.《春曉》的原文及譯文對比來分析不可譯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3.1《春曉》原文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3.2《春曉》譯文舉例
《春曉》的英譯本多達四十余個,本文選取許淵沖、翁顯良和Witter Bynner三位譯者的英譯本,分析并對比各譯本傳達和再現(xiàn)原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效果。
譯文一: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 a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許淵沖譯)
譯文二: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This morn as I 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 (翁顯良譯)
譯文三: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Witter Bynner譯)
3.3《春曉》的譯文對比分析不可譯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詩歌語言來自日常語言,遵循著日常語言的規(guī)范,但詩歌語言又有別于日常語言,常常偏離、突破日常語言規(guī)范,形成獨特的“詩家語”?!霸娂艺Z”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意象和情感。
3.3.1意象的表達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源于意象,但不是意象的簡單概括。諸多意象融合在一起才有了意境。實際上,詩歌中的意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詩人常常通過具體的意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含而不露,富有哲理。
“意象”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是作為兩個單獨的概念,即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古時候“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思緒,“象”是外在的具體物象,“意”來源于內(nèi)心,并且借助“象”來表現(xiàn),“象”則是“意”的寄托物。在詩歌中,意象并非指每一個具體事物給讀者留下的印象,而是指由各種具體意象組合而成的意境。意象是詩人表達的中心,不同的意象寄托著不同的思想情感。詩中出現(xiàn)了春曉、鳥啼、風雨聲、花落等意象符號,意境悠遠,引人遐想。
許淵沖提出譯詩要做到“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理論,認為如果喪失了格律詩的音美和形美,中國古詩的味道也就喪失了大半。從這首詩歌看,他的譯詩非常簡練,保存了原詩的形式美和音韻美,讀來婉轉(zhuǎn)上口,意味悠長。但在意象的翻譯上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性。
翁顯良始終強調(diào)“文學翻譯要求意象與原作相符”,譯詩要重神輕形。他把唐詩翻譯為不押韻、不分行的散文體,不拘泥于詞句的對應,不顧及句的長短和次序,認為這樣可以使外國讀者盡得詩之全貌。連用兩個“crying”,讓原詩中的鳥啼變成了聒噪,并且他將“夜來風雨聲”譯成了“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在原文中并沒有風雨的哀怨。有過度翻譯的現(xiàn)象。
《春曉》前兩句寫香甜的春眠和悅耳的春聲,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后兩句寫春夜的驟雨和吹落的春花,表達了詩人對春光的珍惜。原詩第一句中,詩人用了“曉”字,《辭?!分小皶浴钡亩x為“天亮”,那“春曉”則表示春天天亮之時。許淵沖和翁顯良將“曉”譯為“morning”,誤解了詩人想要表達的時間信息。
原詩的末句,詩人表達了惜春之情和對落花的憐愛之情。對于原詩中的“落”,許淵沖將其譯為“fallen”,并在句末用了“!”來加強語氣,可見譯者想要表達出詩人對滿地落花的憐愛;翁顯良則一連用了“fallen”、“poor”和“dear”三個形容詞,這樣一來很好的表達了詩人對落花的憐愛之情。
3.3.2情感的表達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山時所作,詩人在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的一瞬間展開聯(lián)想,描繪大雨過后春天早晨的景象,用寥寥數(shù)筆,就把那不經(jīng)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稱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
翁顯良的譯本開篇是“Late!”首先給讀者的感受是“晚了”,難道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處理嗎?會讓人莫名產(chǎn)生一種沖到的感覺。第二句“啼鳥”譯成了“birds are crying,crying.”“crying”一詞的原意是哭鬧,當讀者閱讀時,第一反應是窗外的小孩子在不停地哭鬧,而且還是連用了兩個“crying”給人一種聒噪的感覺。而最后一句“poor dear flower”“可憐的花啊”是不是因為昨夜的狂風暴雨將你們摧殘得如此可憐?這一句中,作者運用了寫實手法,可是卻將一種傷心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而孟浩然的惜春、愛春之情則表達不出來。
4.不可譯現(xiàn)象在古詩翻譯中的影響及應對方法
翻譯中的一個具有爭論的矛盾問題,那便是翻譯中的可能與不可能,即翻譯中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諸多差異性,因此導致了中西方翻譯中的不可譯性現(xiàn)象。古典詩歌中有些可以譯,有些不可以譯,不能一概而論。語言上的不可譯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和文體風格等不同的層次上。從語音層次上講,漢語中的文字具有單音節(jié)這一特征,所以能過創(chuàng)造出五言或七言這類對仗工整的詩。漢語還是多聲調(diào)語言,因此對古詩有平仄的要求。相比之下,英語把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融為一體,語調(diào)只有升降之分。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想再現(xiàn)原文的那種節(jié)奏和韻律感是不容易的。
譯者首先是讀者,是鑒賞者,而鑒賞者的主觀感受同原詩人的感情不是一回事。
詩人以隱晦的筆觸表現(xiàn)一種微妙復雜感情的古典詩歌,譯者試圖從詩歌意境的角度,包括詩歌的多層次、詩歌的模糊美以及詩歌中典故與比喻等方面來通過只翻譯恰當?shù)卦佻F(xiàn)其意境是不可能的。例如《春曉》中,如果能夠從英語里面找到一個如原詩中悲喜交加的“啼”字當然很理想,然而卻很難找到。
每個人有自身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文化的差異一定會導致在翻譯過程中產(chǎn)生不可譯現(xiàn)象。另外,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都會影響譯者進行翻譯工作。但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譯者尤其是許淵沖先生在中詩英譯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翻譯實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1不可譯性的應對方法
由于人類的社會性,不同語言文化下的人們需要各種形式的交流。所以,雖然翻譯具有一些不可譯因素,但是文化的不可譯要求譯者盡量減少翻譯中文化信息的流失。在具體實踐中,譯者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4.1.1增譯法
增譯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可用于處理不可譯因素。
例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譯:星期五發(fā)薪日到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的酩酊大醉。
星期五是英國傳統(tǒng)的發(fā)放工資的日子,若用直譯,則不能有效地傳遞源文化的信息,在正文的行文中用增譯的方式予以注解,能輔助解決不可譯特征形成的語言障礙。
4.1.2直譯法
直譯法顧名思義就是直接進行翻譯。
直接翻譯可以保存寓意,傳達出原文的修辭風格,自然地在線源語的意義及神韻。
例如:hot dog熱狗,olive branch橄欖枝,
但是直譯法運用于一些簡單詞匯。
4.1.3意譯法
一些文化意義很濃的詞匯,直譯不能準確傳達文化意義,便可以使用意譯法,即完全用譯文中文化意義較弱的詞匯去翻譯原文所要表達的信息。
例如:《The Englishmen Who Went Up a Hill but Came Down a Mountain》
譯:《上山又下山的英國人》
譯:《情比山高》
4.1.4加注
加注類似于解釋,是保留源文化信息的有效手段,但加注亦不宜過于頻繁,否則會影響行文的流暢性, 且在正文中 (括號內(nèi)加注) 的方法只宜于短小注釋,過長則會喧賓奪主。所以有無必要加注以及注解的長短,應視具體的情況定奪。
例:You cannot made a Mercury of every log.
譯:風神像不是隨便什么木頭都能雕出來的。
注:Mercury: 希臘神話傳說中的風神,其像只能用黃楊木 (box-wood) 才能雕成。
結(jié)束語
通過對《春曉》三個譯本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領(lǐng)略了不同的翻譯風格。除了意象和情感表達方式造成不可譯現(xiàn)象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導致產(chǎn)生可以現(xiàn)象,例如意象隱喻、修辭藝術(shù)、文學典故、音韻等方面存在不可譯性。可是歸根結(jié)底,想要翻譯好中國古典詩歌,還是要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礎上才得以進行,這就要求譯者要具備超強的英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翻譯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的導入,因而翻譯活動的實質(zhì)是一種文化信息互動的復雜的思維轉(zhuǎn)換活動,這種思維的復雜性關(guān)鍵在于兩種文化通過語言轉(zhuǎn)換的方式實現(xiàn)有效對接。文化差異的絕對性使文化翻譯呈現(xiàn)出不可能的特點,并使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的流失成為不可回避的語言現(xiàn)象,因而盡善盡美的文化翻譯是很少有的。面對這樣的情況,譯者的責任是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防止文化信息在翻譯中的根本性流失,努力把這種流失減少到最小的程度。
不同的學者基于自身所處的時代、自身的知識背景與翻譯實踐經(jīng)驗,從不同的認知角度總結(jié)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譯原則,用以指導翻譯實踐。在我國有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寧信而不順”,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傅雷的“神似”,錢鐘書的“化境”,等等。在西方有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的“翻譯三原則”,費道羅夫(Alexander V.Fedorov)的“等值翻譯”,等等。這些翻譯原則彼此之間有共性,也有差異,他們從多角度、多側(cè)面、多層次共同演繹著人們對翻譯——“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最復雜的一種活動”(英國文學批判家理查茲I.A.Richards)——不斷深入,目臻全面的認識。隨著文化的相互滲透與影響, 現(xiàn)在有些不可譯的文字也有可能將來會被他國所接受和運用。文化不同,翻譯不同,情感不同,但是依舊吸人眼球,這應該就是不可譯性存在的魅力吧。
參考文獻
[1]Wei Lin,Youbin Zhao. Translating the concept of Tao in relation to natural law: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n countering untranslatability.[J]. Perspectives,2017,25(4).
[2]Rongqin Ji. Dialogue and Interpretation--An Interpre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m[P]. 2017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Mechatronics,Computer and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MCEI 2017),2017.
[3]Peng-Liang ZHAO. The Reservation of Imag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P].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CESD 2017),2017.
[4]Newmark,,Peter.AA Textbook of Tianslation.Hertfordshire[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2001.
[5]Toury,Gideon. In search of a Theoryof Translation[M].Tel Aviv:The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1980.
[6]《翻譯的語言學理論》,卡特福德,1965,25,26
[7]王寒,劉升.情感視角下中英詩歌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J].英語廣場,2018(08):34-36.
[8]王瑛.論英漢互譯中絕對的可譯性與相對的不可譯性.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8
[9]張琴.許淵沖《漢法對照中國古詩詞三百首》中唐詩法譯解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06):67-69.
[10]馮宇玲.“不可譯”對翻譯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09):91-92.
[11]龔榮榮.孟浩然《春曉》英譯本對比分析[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12):39-40.
[12]邵娜.孟浩然《春曉》英譯賞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4):298-299.
[13]賈文嬌.詩歌《春曉》五個譯本之對比賞析[J].青年文學家,2017(09):72-73.
[14]賈廣林,翁林香.《春曉》英譯探微[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2(04):70.
[15]王寒,劉升.情感視角下中英詩歌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J].英語廣場,2018(08):34-36.
[16]林文昕.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從語言、文化關(guān)系角度試析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J].俄語學習,2013(03):46-50.
[17]王順航.翻譯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實例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05):96-97.
[18]康凱.英漢互譯中的不可譯性[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31(04):73-75.
[19]黃杲炘. 詩,未必不可“譯”[N]. 文學報,2013-08-08(023).
[20]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學學報,1987,(2) .
[21]馬慶軍.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可譯因素[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5,17(01):83-87.
[22]齊建濤.文化不可譯性的個案分析及對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3):70-71.
[23]金曉宏.淺析英漢互譯過程中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不可譯現(xiàn)象及對策[J].商情(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7(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