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音
【摘 要】糖尿病是一種與飲食最為密切相關的疾病, 合理的飲食不僅能夠控制血糖, 甚至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獲得治愈。正如《千金方》中所說: “能慎此者, 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中醫(yī)食療在傳統中醫(yī)學理論指導下,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以五臟為中心,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將不同食物進行合理配伍,能調節(jié)生理機能、輔助疾病治療及促進機體康復,其理論沿革至少有3000年歷史。中醫(yī)較早認識到飲食與糖尿病的密切相關,在中醫(yī)食療理論及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關鍵詞】糖尿病;中醫(yī);食療;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由于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 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日益增加。目前, 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3億, 我國糖尿病病人總數亦已超過1億。因此, 如何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已是當務之急。中醫(yī)糖尿病飲食療法具有以下特點:糖尿病屬中醫(yī)學“消渴”、“肺消”、“消中”等范疇。歷代醫(yī)家多以“陰虛燥熱”立論,從肺、胃、腎辨證論治。消渴病在傳統“陰虛躁熱”、“三消分治”的基礎上,現今又有多種學說創(chuàng)立,如從肝論治,從脾論治,從胃論治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闡釋了消渴病的中醫(yī)病機及治療重點。對糖尿病的治療傾向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對病機及基本治法的認識亦趨于多元化。
1 理論溯源
中醫(yī)學起源時已有“藥食同源”、“醫(yī)藥同源”的觀念,既為本草學形成打下基礎,又成為后世食療理論之濫觴。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中醫(yī)食療已初具概貌,周代已有“食醫(yī)”、“瘍醫(yī)”、“疾醫(yī)”、“獸醫(yī)”之分?!渡褶r本草經》載藥365種,其中藥用食物約50種,并載食療方劑6首。《內經》云:“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氣上溢,轉為消渴。”指出了飲食不節(jié)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在治療方面,強調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高粱厚味。如《素問·腹中論》謂:“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已注意到了控制飲食的重要性。隋唐為中醫(yī)糖尿病食療發(fā)展早期階段,孫思邈《千金要方》專設“食治”篇,分果實、菜蔬、谷木、鳥獸四門,對各種食物作了分類介紹,內容涉及食治、食養(yǎng)、食禁等各方面?!肚Ы鸱健诽岢鱿誓耸染浦耍叭x之后,制不由己,飲瞰無度,積年長夜。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木石猶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泵鞔_指出消渴病與飲食有關。認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飲”的機理是內熱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為飲食控制療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并將飲食治療放在首位:“治之愈否,屬在病者,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并明確提出限制咸食和面、米及一些水果的飲食治療原則。
2 中醫(yī)病機研究
2.1 糖尿病的主要病機
陰虛燥熱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機,由于降糖西藥的出現,陰虛燥熱已不是現代糖尿病初發(fā)階段的主要病機,因此,治療要突破三消辨證,按現代糖尿病的實際證型去辨證治療。認為糖尿病的演變過程可分為郁、熱、虛、損四個階段。但是絡脈瘀阻在各個階段是時刻在發(fā)展的,所以要全程兼顧活血化瘀通絡。運用循證方法對消渴病的病機進行了分層梳理,即從經典理論證據、臨床表現證據、各家經驗證據、臨床治療證據、方劑實驗證據中求證消渴病科學的病機內涵,與消渴病病機相印證。結果顯示消渴病基本病機為五臟虛損,氣化失司;關鍵病機為三焦郁滯,氣機失運。
2.2胰島素抵抗的中醫(yī)研究
朱章志認為:胰島素抵抗是因虛而發(fā)生,因實而發(fā)展,虛實夾雜,惡性循環(huán)所致,而正氣虛損是主要原因之一;脾胃功能失常是發(fā)生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基礎;肝失疏泄是加重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因素;痰濁、瘀血是導致胰島素抵抗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將胰島素抵抗的臨床證型分為肝氣郁結、肺胃熱盛、肝腎陰虛、痰濕壅盛、瘀血阻絡、氣陰兩虛、脾腎陽虛、陰陽兩虛等。陳維銘等就單純性肥胖患者胰島素抵抗(IR)與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各型單純性肥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且各證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脾虛濕阻型與胃熱濕阻型的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明顯高于肝郁氣滯型、脾腎陽虛型、陰虛內熱型。
3 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基礎
3.1平衡觀
中醫(yī)糖尿病飲食療法來源于祖國醫(yī)學, 它的思維模式與西方分析解剖的觀點不同, 強調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如果將西醫(yī)分析解剖看作是從微觀入手的話, 則中醫(yī)整體觀往往是從宏觀入手。因此,中醫(yī)糖尿病飲食療法中的平衡觀有著不同的側重點。第一,《黃帝內經》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通過養(yǎng)、助、益、充, 從宏觀上闡述了各類食物之間的比例要平衡。第二, 中醫(yī)將食物分為寒涼溫熱四性,認為寒涼食物可以清熱,但易傷陽;溫熱食物可以去寒,但易傷陰,強調寒涼溫熱陰陽平衡。第三,《遵生八箋》說:“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若食之不節(jié), 必致虧損。”故應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第四, 《飲膳正要》中說:“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饑, 饑中飽……”對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過”, 也不能“不及”,這兩種情況都是飲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貪食。以上可見中醫(yī)平衡觀有著獨到的見解,內涵更廣泛,也更直觀,但缺乏西醫(yī)平衡膳食的精確性。
3.2辨證施食
中醫(yī)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理論依據是建立在中醫(yī)對糖尿病認識的基礎上的。現代所稱的糖尿病,大抵屬于中醫(yī)消渴病范疇。中醫(yī)認為消渴病發(fā)生的基本病理機制是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中醫(yī)糖尿病飲食治療根據陰虛燥熱這一基本病機,在飲食上宜選擇具有清熱生津、益氣養(yǎng)陰功能的食物。如菠菜、蘿卜、苦瓜、冬瓜、粟米、山藥、獼猴桃、荸薺、海參、鯉魚、田螺、烏骨雞、鴨肉、鵝肉、兔肉、牛奶等。慎食辛辣助熱食物, 如姜、椒、韭、酒等。提倡清淡飲食, 避免“甘肥厚味”。有痰者,可常食一些化痰食物,如蘿卜、梨子、杏仁、絲瓜等, 同時限制豬肉等生痰食物。有血瘀者, 可常食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 如紫茄子、紅菜苔、藕、玫瑰花茶等。以食物四氣五味、寒涼溫熱等之偏, 來糾正患者疾病之偏, 從而達到平衡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
4 臨床研究
4.1現代營養(yǎng)學在中醫(yī)食療中的應用
現代中醫(yī)營養(yǎng)食療學是建立在古代食療本草學和有關食療的理論知識、臨床經驗基礎之上,把現代營養(yǎng)學運用到傳統中醫(yī)食療中的一個新的學科,為中醫(yī)糖尿病治療提供了豐富手段。
西京醫(yī)院以中醫(yī)食療藥膳治療2型糖尿病38例,分為陰虛熱盛證、腎元不固證、肝腎不足證,并以相應的食療方藥治療,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后2型糖尿病的血糖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經觀察中醫(yī)食療藥膳組治療后,兩組病人空腹血糖有明顯差異(P <0.05),中醫(yī)食療藥膳配合治療2型糖尿病優(yōu)于常規(guī)飲食治療。
張海波采用食療輔助治療糖尿病,陰虛燥熱選用梨汁飲、菠菜銀耳湯;氣陰兩虛選用長壽粥(粳米、黃芪、生姜、山藥、米)、山藥南瓜粥;腎陰虧虛選用玉米須龜、天冬枸杞粥;陰陽兩虛選用芡實核桃粥、枸杞燉兔肉,療效較好。
4.2驗方及單味藥
中醫(yī)認為食物與中草藥是不能決然分開的,自古就有“醫(yī)食同源”、“藥食同源”之說。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選擇相應藥膳, 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對屬上消者, 表現以口渴多飲為主癥,藥膳可選用: ①茅根6g,煮湯加藕汁1杯服用;②生地黃、桃樹膠各30 g ,煎服,或單用桃樹膠60 g,用冷水浸泡30 min 后文火煎服。對屬中消者,表現以多食善饑為主癥,可選用:①黃連9 g,冬瓜皮33~ 66 g, 麥冬50 g, 煎服;②黃連末用鱔魚涎液調和成丸,每次7丸,每天3次口服。對屬下消者,癥見多尿、尿濁,藥食可適當選用: ①蠶蛹粉5~ 9 g吞服;②蠶繭殼10個煎湯或荔枝核30 g。其他如豬胰燉山藥、枸杞褒黃鱔、燕麥山藥粥等均可選用。
中醫(yī)食療中寒性食物多為蔬菜及部分水產品如海帶、蛤蜊、蟹等。部分蔬菜據研究有輔助治療作用,如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熱解毒、除煩止渴,具有類似胰島素的生物特性,蘑菇類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富含蛋白質、多糖類及微量元素錳、鋅、鎂、錫、硒,有安神降壓、降血糖作用。寒性水產品多屬介殼類和肢節(jié)類,這類食物中多含纖維素,對腸道有刺激作用,可促進胃腸蠕動而至排便及胃腸痙攣,與中醫(yī)中遇寒則冷痛泄瀉相符。屬溫熱性質的食物如鹿肉、狗肉、羊肉、姜、韭菜等,此類食物產熱量高,或含有辛辣素、揮發(fā)油等,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畏寒、肢冷等癥狀得以改善。
5 展望
中醫(yī)很早就認識到飲食在糖尿病治療中的重要性,并廣泛用于臨床。糖尿病患者時有倦怠乏力、口干口渴、心悸煩躁等癥狀,單純應用現代營養(yǎng)學飲食配方和降糖西藥雖然能夠改善血糖,但是臨床癥狀往往難以緩解。中醫(yī)采用辨證論治,據病人不同的體質,采用相應食物進行調治,以達補偏糾弊之目的,在改善癥狀及輔助治療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谥嗅t(yī)理論的糖尿病飲食控制方案更符合中國人的體質及飲食習慣,比基本飲食方案更具有優(yōu)勢,發(fā)展及完善中醫(yī)糖尿病食療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研究。
參考文獻
[1] 譚興貴.中醫(yī)藥膳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3 :1-2.
[2] 何裕民. 論現代中醫(yī)營養(yǎng)學的誕生與學習意義[J] .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2007(4):29-31.
[3] 楊喜忠, 孫靜, 楊林, 等.中醫(yī)食療藥膳治療Ⅱ型糖尿病38例療效觀察[ J ]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7, 9, 31 (5) :256-257.
[4] 孫萬森, 吳喜利, 楊成志.消渴病病機循證研究.第八次全國中醫(yī)糖尿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2005年
[5] 陶楓.脾與糖尿病探微.第八次全國中醫(yī)糖尿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 2005年
[6] 李新蘭. 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從虛從瘀論治淺探[J] .遼寧中醫(yī)雜志.2006, 33(3):2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