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中,與生活實際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時,應注重結合生活元素,開展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自身數學核心素養(yǎng),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處理生活問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以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因此,文章將重點探索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增強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生活元素;數學;小學;數學素養(yǎng)
引 言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新課標進一步強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使其能夠進一步應用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激發(fā)自身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自身的數學思維,發(fā)現(xiàn)數學課堂的魅力,進而構建高效課堂,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以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一、課前導入生活化
教師將適宜的生活元素進行導入,能夠緊密聯(lián)系生活與數學,使學生掌握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并以生活問題為切入點,增強自身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增強課堂實效性。例如,在一年級“數一數”這一課教學時,對于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能正確數出物體的個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課前5分鐘,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打開課本學習,而是帶著學生走校園一圈,觀察校園里都有哪些景物,并數一數有幾個這樣的景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校園很美麗,有1面國旗、2個乒乓球臺、3個籃球場、4棟樓房、5棵大樹,等等。通過走一走、看一看、數一數,讓學生在真實的校園場景里感受這些數字的由來,初步在頭腦中建立數感,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的情感。在教學“平移與旋轉”這一課時,我先把學生在公園里喜聞樂見的場面用視頻播放的形式導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平移和旋轉現(xiàn)象并不陌生,其實它就在我們的幸福生活中,通過觀看視頻把生活帶入課堂,讓課堂和生活進行無縫對接,激發(fā)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新知探究生活化
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一些熟悉、生動的事物很感興趣,也更能理解和接受。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開展新知教學活動時,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年齡特征,挖掘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對于一些數學問題,可以通過現(xiàn)場模擬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想象和操作體驗,自主地參與到數學課堂中,開展有效的探究學習活動,深層次理解數學知識,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增強課堂實效性。在教學“找規(guī)律”這一課時,我借助學生在生活中喜歡玩的投球游戲,用游戲的形式探究“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即叫5個學生上臺排隊玩投球比賽游戲,按1-5號的位置順序依次投球,5號投完又回到1號,重復3輪,因為這個游戲既有生活性又有趣味性,所以很快就能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參加游戲學生的出場順序,從而體會1-5號的學生出場是“按一定的順序重復出現(xiàn)”的,直觀形象地感知“規(guī)律”的含義,形成規(guī)律概念。再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因為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同桌兩人平均分6個圓片,每人分到3個,再平均分4個圓片,每人分到2個,最后平均分1個圓片,這時候有的學生就很糾結,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不能分,有的說還能分,只要把這個圓片從中間破開,一人半個。教師順勢問起,那么這“半個”怎么表示呢?還能用之前我們學過的數來表示嗎?學生被問住了,教師從而引出用“1/2”來表示“一半”。這樣,一種新的數即“分數”就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這既能讓學生直觀感知分數這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分數”概念的理解,又能促使學生感知生活和數學之間的密切關系,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三、課堂練習生活化
但現(xiàn)階段,大部分的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課堂作業(yè)時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只注重增強學生公式背誦的能力,大多以習題訓練為主,搞題海戰(zhàn)術、疲勞戰(zhàn)術,容易使學生對課堂練習產生抵觸的心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時,在課堂練習中引入生活元素,激發(fā)學生對練習內容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帶著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如三年級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練習,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我們身邊都有哪些小數。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用的課本單價有小數(數學課本6.53元,語文課本7.53元……);用的鉛筆筆芯規(guī)格是0.5毫米;某品牌礦泉水pH酸堿度是7.3,建議售價2.00元;自己的身高是1.45米;體重30.5千克,等等。再讓學生小組合作量一量,記一記身邊物體的長度規(guī)格,發(fā)現(xiàn)教室白板長4.2米,寬1.6米,書柜高1.65米,教室的門框高2.2米,寬0.9米……通過這樣的操作練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小數,理解小數,運用小數,深層次地認識小數的作用、概念和寫法等。一年級數學“前后左右”這一課的練習,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位置前面是誰,后面是誰,左邊是誰,右邊是誰,再讓學生猜一猜XX的右邊是黃海寧,左邊是李華,XX是誰……這樣的練習活動貼近生活,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效把所學新知進行鞏固和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而是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一門學科,從而消除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心理障礙,有效提高課堂練習效率。
四、課后作業(yè)生活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xiàn)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把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來探究學習,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習數學的價值。比如一年級上了“認識人民幣”這一課后,我布置學生周末跟家長去超市購物,讀懂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物品的單價,掌握購物小票上價錢找補的信息,既鞏固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生活技能。三年級上了“軸對稱圖形”這一課后,我布置的作業(yè)是動手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貼一貼,讓軸對稱圖形裝扮我們的教室。通過裝扮教室活動,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和運用,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體現(xiàn)在生活當中,熱愛數學,就是熱愛生活。
結 語
數學知識影響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逛街購物,還是學術研究、科學探索與建筑設計,數學都能有效地作用其中。由此可見,生活與數學知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教師在開展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時,引入一些適宜的生活化元素,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生活與數學知識的橋梁,使學生更好地開展數學知識探索活動,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并運用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高 云.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3(28).
[2]曾梅瑛.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4(17).
[3]高建香,方 靜.在生活中尋找數學—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讀與算(教師版),2014(36).
作者簡介:趙梅俏(1974—),壯族,廣西崇左人,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