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華 王金花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三明365000)
病毒性心肌炎多發(fā)群體是兒童、青少年,因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成為近些年備受臨床重視的心臟疾病。該疾病臨床表現由病變廣泛程度、部位所決定,病情輕微者無明顯癥狀,嚴重者會出現心源性休克、猝死、心力衰竭[1]。當前臨床關于該疾病治療,并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提供對癥的營養(yǎng)心肌、抑制免疫反應等治療,同時需結合有效護理干預措施,輔以治療工作順利開展,提高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評價優(yōu)質護理方法對于改善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
從我院2017 年9 月到2018 年4 月收治并經確診78 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8 例,男22 例,女16 例,年齡為3-14 歲,平均年齡為(7.0±1.5)歲,病程為3-12d,平均病程為(5.8±0.7)d,室性心動過速9 例、室性早搏10 例、房性早搏11 例、心肌缺血8 例;觀察組40 例,男28 例,女12 例,年齡為2-15 歲,平均年齡為(7.1±1.8)歲,病程為3-14d,平均病程為(5.7±0.9)d,心肌缺血9 例、室性心動過速10 例、房性早搏9 例、室性早搏12 例。對比兩組數據筆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護理模式應用于對照組組患兒,與患兒溝通,了解其主訴需求,觀察其臨床癥狀變化,同時做好記錄,發(fā)現異常通知醫(yī)師對應處理。
觀察組患兒則接受優(yōu)質護理干預,護理內容為:(1)舒適環(huán)境護理:優(yōu)質護理工作的基礎是提供舒適、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病房環(huán)境不僅要干凈、清潔,還應做到溫馨、舒適,病房內擺放一些綠植、患兒喜歡的玩偶,讓患兒產生安全感,消除患兒焦慮恐懼。(2)心理護理:處于陌生的醫(yī)療環(huán)境,患兒會產生恐懼,護理人員在提供護理服務時,應保持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讓患兒放下防備心理,護理過程中主動觸摸、擁抱患兒,同時注重給予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患兒家長因擔心患兒的病情而表現為焦慮,護理人員應及時疏導,并介紹成功案例,讓患兒家長增強成功治療信心。(3)健康宣教:針對患兒家長的具體文化層次進行宣教,以通俗語言講解疾病知識,提高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了解,更好配合護理人員為患兒提供護理服務,為患兒準備營養(yǎng)食物、換洗衣物,保證患兒口腔健康。(4)全面營養(yǎng)干預,為患兒提供舒適環(huán)境,飲食方面主要提供充足的蛋白質食物、含豐富維生素C 食物,要觀察患兒不能養(yǎng)成偏食習慣,同時注意臥床期間控制患兒飲食,避免患兒體重過重而增加心臟負擔。(5)病情觀察:觀察基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瞳孔、肌張力以及神志變化,患兒哭鬧時,提供鎮(zhèn)靜治療,輸液時控制滴速。
(1)比較兩組體征、癥狀、心電圖、心肌酶這四項指標恢復正常時間。(2)評價兩組患兒的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共對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分別為“生活功能”、“運動功能”、“心理功能”“身體功能”,每個維度25 分,滿分100 分,評分高則生活質量高[2]。(3)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差錯發(fā)生概率、護理人員投訴率。
建立數據庫,所有數據用SPSS20.0 分析。分別以χ2、t 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各項癥狀指標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對比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軀體功能以及總分指標表明,兩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對照組護理差錯11 例(28.95%),護理投訴6例(15.79%),觀察組護理差錯2 例(5.00%),護理投訴0 例,觀察組護理差錯發(fā)生率、護理投訴率少于對照組(χ2=8.05、6.84,P<0.05)。
表1 兩組癥狀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癥狀體征恢復正常時間對比(±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n)38 40體征10.32±0.88 7.42±0.75 15.691 0.000癥狀8.55±0.95 5.80±0.82 13.707 0.000心電圖15.10±2.70 9.12±1.75 11.666 0.000心肌酶11.68±1.35 7.95±1.25 12.669 0.000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例數(n)38 40心理功能72.62±9.25 88.72±11.95 6.629 0.000生活功能82.33±3.45 91.55±4.10 10.718 0.000軀體功能73.60±10.62 89.10±12.25 5.957 0.000總分71.00±7.85 90.85±6.30 12.347 0.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流感病毒、腺病毒、柯薩奇B族病毒等微生物誘發(fā)的,臨床認為該疾病是因遺傳易感、機體免疫、病毒損傷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病毒因素存在一方面會直接損傷心肌細胞,一方面會刺激抗原釋放而產生一系列心肌組織自身免疫反應,最終發(fā)生繼發(fā)性心肌損傷,最終出現心肌細胞變性壞死[3]。病毒性心肌炎為臨床常見心肌炎性病變,發(fā)病患者年齡小,臨床治療時,依從性差,再加上不能自理生活,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臨床提出,病毒性心肌炎患兒治療同時,結合護理干預,輔以提高治療效果[4]。
優(yōu)質護理是在基礎上進行改造升級而提出的護理模式,更強調護理與患者、臨床、社會貼近,通過優(yōu)化護理服務流程,完善護理管理制度,劃分明確的崗位職責,調動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增進醫(yī)患溝通交流,并強調完善護理內涵,整個護理工作中,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提供有效護理干預[5-6]。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癥狀指標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組間評價差異顯著,護理差錯、護理投訴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優(yōu)質護理干預實施可在改善患兒癥狀體征以及生活質量同時,提高整體護理水平,護理應用價值顯著。優(yōu)質護理模式主要提供包括環(huán)境、心理、健康宣教、全面營養(yǎng)干預、病情觀察等一系列護理干預,其旨在提供一系列溫馨、人性化護理服務,改善患兒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護理干預,針對患兒個體性差異,突破常規(guī)護理,開展優(yōu)質護理模式,完善一系列護理服務,給予患兒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針對性結合患兒家長健康宣教,有利于患兒家長積極配合護理干工作開展,提高患兒及家長對疾病以及護理的認知了解,提高治療依從性,更好配合護理工作開展,改善患兒的癥狀體征,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水平以及患兒家長滿意度,降低護理差錯與護理投訴率發(fā)生,和諧醫(yī)患關系,提高整體服務質量水平[7]。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癥狀,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水平,而且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醫(yī)患糾紛,更易被患兒及家長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