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智能手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給高中英語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探討了信息化時代新的教學模式對英語教學的影響,提出了利用現代新媒體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提升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高中英語;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楊文靜,淮北市第一中學。
作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英語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可,英語教育已經不是單純的語言教育,成為提高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從教學方法、手段、觀念等多方面適應新的形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深化教育改革。
一、信息化時代高中英語教學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學生可以使用計算機、智能手機等自主學習英語知識。通過互聯網,學生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資源和知識,還能能夠充分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討論學習和探究學習?;ヂ摼W對高中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能夠借助網絡、多媒體、電子白板等信息載體,將教學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實現英語教學方式的趣味化、多樣化,克服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畏難情緒。以背誦單詞為例,只需用手機下載相關的APP,學生可自主選擇需要記憶的單詞范圍,從高中到四、六級,從雅思到GRE,這些APP不僅將大量的詞匯以卡通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記憶,還能應用大數據技術,讓學生對遺忘掉的詞匯反復記憶。與早期的復讀機不同,這些APP不僅匯集了大量圖片,將單詞形象化,還能夠方便地調整難度,從而適合不同學習對象,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APP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詞匯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這些小程序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打開,把枯燥的單詞記憶變成了一種休閑、娛樂,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這類APP多數還集成了翻譯功能,對中等難度的詞、句可以即時翻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相當于隨身攜帶了一位英語老師。課外閱讀材料的詞匯量比較大,教師不可能隨時隨地為每一位學生答疑解惑,對那些英語底子比較薄弱的學生,這些APP可以有效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由于這些APP需要裝在手機上,那些自控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拿著手機往往不是背單詞,而是在看一些無意義的視頻,甚至玩游戲。因此,家長和學校不僅需要充分發(fā)掘這些APP的潛能,同時需要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避免副作用。
其次,老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ヂ摼W可以讓學生融入真實的英語語境中,提高英語的學習積極性。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中學,除了極個別學校能夠為部分學生提供外教,更多的學生仍然較少有機會接觸外教。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在家里請一個英語“外教”變得越來越容易。很多學生都曾經購買過與外籍教師一對一的在線口語課程,家長也反映,小孩與外籍教師在線交流一段時間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并且越來越愿意“開口”說英語了。但外籍教師在教學方式上與國內教師存在較大差異,外籍教師強調學生的聽、說能力,在語法、詞匯辨析方面講得較少,因此,盡管這種“一對一”課程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認知能力有較大幫助,但在國內仍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大環(huán)境下,高中學生通過網絡上的外籍教師的指導,短期內提高英語成績的概率并不大。盡管如此,由于聽力和口語能力得到強化,無疑有助于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外教在互聯網上提供的英語知識并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往往涉及所在國家的風土人情,無形中豐富了知識,拓展了國際視野,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電子信息技術再發(fā)達也無法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我們發(fā)現,總存在個別學生做英漢互譯、寫作方面的習題時,嚴重依賴手機等電子產品,其結果就是一旦不讓用手機,成績就明顯下滑。
最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增強。少數優(yōu)秀高三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除了詞匯量略顯不足,其他方面完全不輸一般普通院校的大學畢業(yè)生。這些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但也有學生,由于缺少英語學習興趣,即便是教材上的內容,也難以及時消化吸收,到了高三,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比以往更加嚴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兼顧學生的知識水平,提供差異化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高中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現在的英語教材不僅題材廣泛,物理、生物、政治等均有涉獵,而且緊扣熱點,如全球變暖、人工智能、移動支付等,并且聽說讀寫譯面面兼顧,從而對英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感覺到現在的學生興趣廣泛,并不滿足于書本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很容易讓學生對英語望而生畏,教學效果一般。以人教版必修5 Unit2中“哥尼斯堡七橋”為例,該單元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涉及拓撲學、圖論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地去講解并不能讓學生全面了解歐拉幾何的精妙,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讓學生完成角色轉換,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參與者”。比如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歐拉的成就,然后組織大家在課堂上用英語向其他同學介紹。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也提高了翻譯能力,同時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還能增加數學知識。與此類似的還有弗南西斯·格思(Francis Guthrie)著名的“四色問題”。學生通過search-discuss-introduce三個環(huán)節(jié),提高了技能,豐富了知識,鍛煉了口語。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英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一是協助學生從網絡獲取英語知識的能力,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關文獻資料;二是借力網絡,使學生在課外時間仍然可以第一時間得到幫助,微信、QQ均能完成這一任務,無須再花大量時間建立專門的網絡教學平臺;再就是通過下載網絡APP,助力詞匯記憶。
三、結語
知識的日新月異,對高中英語教學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英語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可欣賞性;學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自主地學習,彌補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但在寫作方面,我國高中生的分析、評價和解釋技能相對薄弱,思辨技能發(fā)展不均衡,如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高中學生的分析、評價和解釋技能,仍然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信息化時代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技能,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祝炳芹.網絡環(huán)境下高中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探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