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不知不覺中,春天已翩然而來。暖風裊裊娜娜,溫柔款款,令人熏熏然、陶陶然之余,極想去做心儀的事情。忝入寫作者之列,最心儀的事莫過于讀書。
眾多有識之士有一個共識,即讀書乃是與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只要翻開書本,便走近了他們的思想,觸摸到他們的靈魂,感受到他們的睿智,可謂開卷有益。當年“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在一個溫婉柔美的春日,曾寫下“今日歸來深竹塢,春燈補讀未完書”。試想,在一個綿遠繾綣、寧謐清寂的春夜,讀一本尚未讀完的書,跟隨書中的描述,得以在山重水復之際再看柳暗花明,并與古人磋商、辨析、思考,是何等的賞心樂事!
在較為充裕的大塊時間里,我習慣選擇經典來讀,盡管其中許多經典屬重讀,或是多次復讀,但總會有較之前次不同的收獲。如《論語》,每讀一次總感覺有很多以往未能理解,或是淺嘗輒止的東西得以通透。所謂慢讀,不單是速度問題,更重要的是閱讀者的心態(tài),不必過分執(zhí)著于自己事先設定的目標,而是開放自己的情懷、心智,去對待、探求書中的世界。這個春天,我照例為自己安排了閱讀文化經典的計劃——重讀《詩經》。雖然幼時就曾隨家父的循循善誘粗淺讀過,此后的幾個年齡段亦多次重讀,但時至今日,對這部中國文學的經典,抑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圣經”,仍知之膚淺?!对娊洝繁憩F的生活無限廣闊,舉凡祭祀、宴飲、征戰(zhàn)、農耕、婚戀諸多方面,都有出色的篇章,但如何通過閱讀文化初始階段的詩篇,進一步了解今天的我們,其中尚有極大的空間。
我國有些地方流傳著一種說法,即一個孩子在春季的首日做什么事情,將會注定他一生所成就的事業(yè),如果他在看書,那么他終將成為一個讀書人。其實讀書的過程,亦是發(fā)現人生真諦、領略旖旎風光、發(fā)展心智的過程。封建社會崇尚的所謂“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未免顯得功利,我想,書中既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家國情懷,又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溫婉情致;既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又有“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勵志箴言。如此看來,讀書的更高境界,是讓人走進更寬廣的所在,從中領悟時代的使命,從而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
春風拂煦、艷陽臨窗的美好時節(jié),手捧一本書閱讀,這時的記憶往往最為深刻,領悟更為透徹,書卷中字里行間細膩綿密的描述所透出的至情至理,極易順理成章地與個人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契合起來,更能觸動心底柔軟的溫情,讓內心有種至真至切的平靜?!吧畈恢谎矍暗钠埱遥€有詩和遠方。”當今社會,國人追求著美好的生活,其內涵已不僅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世界的充實——自主地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品質,獲得多方面能力,很大程度上要靠刻苦讀書來實現,誠如古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無論你是何種職業(yè),什么年齡,愿每個人都能以讀書開啟新的一年,始終用審美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塑造自己,永遠做一個追夢人。
(選摘自《光明日報》2019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