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夢雪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課文是寫人或記事的文章,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類文章刻畫的人物性格、描繪的人物品行,在引導閱讀與分析中向學生傳遞人類對美德的定義與標準,引領他們自覺塑造優(yōu)秀品德習慣。由于小學生的認知始終處于隨著學識不斷增長,認識不斷深入而不斷發(fā)展的漸進過程之中,因此語文教師在利用人物分析進行德育融入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學段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融入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認為針對不同學段的小學生,我們可以采取逐漸深入的方式,引導他們從學到識到辨地學習課文人物,從而由表及里,逐漸形成自覺踐行的優(yōu)秀道德體系。
關鍵詞:引導;德育;人物分析
一、針對低年級學生,適當“標簽化”解讀人物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道德還不能有真正的認識,只會是人云亦云;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教師處于高度聽信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依據這一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進行課文人物分析時,對人物的言行舉止中體現(xiàn)的道德品質直接采取“貼標簽”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樣的行為是社會所認可和贊同的,什么樣的行為是大家反感并厭惡的,讓美德在他們心中印下雖“粗糙”但深刻的印痕。例如,教師在講授蘇教版第一冊第9課《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可以直接向學生講述“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因此人民也愛黨,我們從小要愛黨愛國;講授第13課《好學的爸爸》一課時,可以直接教育學生熱愛學習是所有人最可愛的品質之一……,在注重正面標簽的時候也要適時貼“反面標簽”,例如講授蘇教版第三冊《識字3》時教材選用了《小畫家》的兒歌,老師可以直接和孩子們說寧寧的粗心是壞毛病,讓小朋友遠離惡習。
通過根據課文適度為人物品德行為直接貼“標簽”的方式,可以使對品德認知不深的低年級學生直接了解自己應學習和具有的品質,并能使他們從小錘煉好品德。語文老師還可以與班主任合作,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在當學期進行諸如“好學小標兵”、“細心好助手”等評選活動,讓學生將課文學習中習得的美德牢記于心。
二、針對中年級學生,適時“共同探究”人物美德
學生進入中年級,開始慢慢對身邊的人、事、物以及所習得的知識有了自己的初步判斷,但是對自己的思考也處于探索疑惑時期,同時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判斷能夠得到同伴及老師的認可,因此喜好和人討論。語文老師應該根據這一時期學生發(fā)展的新的特征狀態(tài),調整教學方法和戰(zhàn)略,對于人物類課文適度引導學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調整自我認識,向大家認可的道德標準看齊,保證他們的品德認知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
在講解蘇教版第7冊中《說勤奮》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探究除了課文中的兩個事例,是不是能夠再舉出其他勤奮的例子,并說說不勤奮導致惡果的例子。在討論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想到勤奮好學的故事,如“聞雞起舞”、“鑿壁偷光”等,但反面的例子他們幾乎只會說些告誡人們不要懶惰的名人名言。在基本達成我要他們探究的目的時,我總結引導勤奮的故事如此之多,可見勤奮是從古至今大家公認的美德,并講了“傷仲永”的故事,讓他們切記再有才氣的人,懶惰傍身也將一事無成。此課在教師引導,探究中勤奮是美德的觀念很自然的深入學生內心。
三、針對高年級學生,通過“思辨式”探究引導
高年級的小學生隨著個人閱歷的豐富,尤其是當下的信息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輕易在他們頭腦中交織匯聚,他們對事物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想法,有些甚至是反傳統(tǒng)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部分孩子在高年級就已經到達“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德育融入就不能再簡單直白了,否則會起到反作用。教師可以利用人物類課文組織思辨式分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例如講解蘇教版第九冊第5課《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思考法布爾被父母斥責后是怎么做的?你平常被父母訓斥后是怎么做的?法布爾的父母斥責他的原因是什么?有道理嗎?那你認為你的父母訓斥你有道理嗎?學生一開始還認為法布爾和他們一樣不聽從父母的話,父母罵他毫無道理!在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下,經過思辨會慢慢覺得父母是以成人的角度教育孩子,雖然有時候武斷但是出發(fā)點還是好的,并能夠反思自己平時與家長“對著干”的行為。該冊第14課《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師也可以設法讓學生在“給”與“拿”中思辨而改變學生當前的認識狀態(tài)。
語文教學既是語言美的教學,同時也蘊含人性美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挖掘課本中“人”的因素,不僅做好小學生的知識啟蒙老師,更做好他們的人生導師。
參考文獻:
[1]趙福尚. 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整合應用與設計[J]. 中國校外教育,2019(31):96+99.
[2]王莉. 剖析小學語文課堂導入藝術[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64-165.
[3]郭美娟. 小學語文學科德育融入的思考與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9(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