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佳玲
摘 要:家長的教育之道有多種,嚴厲批評是一種,耐心教導是一種。而我選擇后者。有時候,家長無意的批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對于他們來說,家長耐心教導之重要超乎批評。家庭中的民主教育有助于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友好關(guān)系,同時也有利于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獲得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了解心理; 減少批評; 民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0)3-102-001
情景:最近一段時間,2歲多的童童總喜歡扔東西,吐口水,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有一天,童童一人在爬行墊上玩,玩著玩著,就把小桌子上的所有小汽車扔到了地上。媽媽覺得童童這樣很沒有禮貌,而且如果一旁是其他小朋友的話,肯定會被他弄疼了,于是媽媽就把童童拉出了爬行墊,狠狠地批評了他。
事實上,家長真正應該做的不是不明真相的批評,而是努力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去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動機。幼兒一些看似奇怪的行為,其實都有著他們自己的道理。常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非正常”表現(xiàn)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作用,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xiàn)背后都有一個正當?shù)睦碛?。如果處理得好,會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p>
一、家長不合理的批評對幼兒造成的困擾
(一)損害幼兒的人格和權(quán)利
孩子也是社會群體的一分子,生來就具有人的權(quán)利和尊嚴。家長不合理的批評會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幼兒探索自然和世界、拓展經(jīng)驗和視野的權(quán)利。家長和孩子建立良好關(guān)系才有利于構(gòu)建溫馨和諧的氛圍,從而使孩子感受到身心上的自由。
(二)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家長不合理的批評和懲罰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幼兒帶來心理壓力,甚至讓他們產(chǎn)生自卑心理,以至于在新鮮事物面前,不敢主動嘗試,漸漸失去了原本屬于他們的好奇的天性。
(三)不利于挖掘幼兒的潛能
奧地利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說:“人人身上都蘊藏著無限大的潛能,有意識用在工作、學習的能量不到總能量的59%。有41%的能量沒有被發(fā)揮出來,它被深深埋藏在我們體內(nèi)?!比绻议L能嘗試著理解幼兒,那么幼兒每一個行為的產(chǎn)生都將成為他們潛能開發(fā)、努力成長的最好證明。
二、現(xiàn)代家長的教育現(xiàn)狀
(一)家長缺乏育兒經(jīng)驗和指導
父母忙于上班工作,學習進修,導致幼兒長時間缺乏親子接觸,缺乏父母的榜樣示范。
(二)家長限制太嚴,期望過高
幼兒的天性是好奇好動,家長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進行教育。但是現(xiàn)在許多家長考慮到安全、禮貌等方面,往往限制幼兒主動探索新事物,這樣的幼兒就好像一只沒有靈魂的提線木偶,失去了原本的自由。
(三)家長所謂的“愛”
技能學習代替不了親子游戲,金錢換不來親情教育。2017年在上觀新聞中報道了一篇名為《模特步里的童年:當3歲小孩被推上T臺之后》的文章,文中栗子的媽媽懷著“讓孩子成名的夢想”,幫栗子報了各種她不喜歡的培訓班。栗子卻在培訓的一個月中又哭又鬧,當家人發(fā)現(xiàn)以前愛笑的栗子變得郁郁寡歡時,才發(fā)現(xiàn)她的精神出現(xiàn)了問題。這讓我們看到家長們擔心的已非“是否會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要“贏在起跑線上”。他們用“嚴厲”來解決教育問題,卻沒想到總有一天孩子會選擇叛逆。孩子的一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前500米的第一名又能說明什么呢?
三、幼兒健康成長的教育之道
(一)三思而后行,合理批評幼兒
首先,家長要時刻牢記批評的是“行為”而不是“人”,這是尊重幼兒人格的前提;其次,家長在批評幼兒時不能情緒化;最后,家長批評幼兒的語言要直接具體、通俗易懂,要能保證幼兒在短時間內(nèi)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二)多陪伴孩子,與此同時,把握時機,教育孩子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過:“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在他看來:“一個做父親的,當他生養(yǎng)了孩子的時候,還只不過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yǎng)合群的人的義務;他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迸惆檫^程中對幼兒的教育之重要超乎批評。家長要以引導為主,比如孩子扔垃圾,家長可以說“某某,這里有一個紙簍,我們把紙丟在里面吧”,這樣的引導教育遠比“某某,不要亂扔亂丟垃圾,把它撿起來”這樣的命令式教育有效得多。
(三)注重民主教育,和幼兒平等對話,對他們多一些關(guān)心
在平時,家長要多聽聽孩子的話。處于信息時代的孩子,信息獲取的渠道極為豐富,他們豐富的想象常常語出驚人。家長們不妨看看孩子感興趣的讀物或節(jié)目,玩玩孩子喜歡的玩具,對孩子喜歡的東西多了解一點兒。如:家長可以帶領(lǐng)孩子到戶外玩耍,蹲下來和孩子感受自然,和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當孩子的回答與大人設(shè)想的答案不一致時,別急著否定或是批評,可以追問為什么,孩子的回答也許會有驚喜。遇到事情多和孩子商量并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quán)。巴西的保羅弗萊雷曾說過:“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逼降葘υ捘茏尲议L與孩子更好地產(chǎn)生共識,從而使幼兒的真、善、美達到和諧統(tǒng)一。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專家李維榕博士在她的大陸版著作《家庭故事》中將人的個性喻為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地往外發(fā)展的。嬰幼兒的一圈處于這一“年輪”的最里面,為其他各圈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這一圈形成與發(fā)展的完全與否及其程度將對以后各圈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圈主要代表著愛與享受,所以,嬰幼兒時期愛的缺乏將對其個性的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民主教育都應被提倡。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都貫穿著民主教育這一核心理念,而民主教育則構(gòu)成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nèi)核。他曾說過:“我們最注重師生接近,人格要相互感化,習慣要相互鍛煉?!蔽艺J為不僅學校的老師應該如此,作為幼兒啟蒙教師的家長更應如此。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來代替不明幼兒心理的批評和指責才是促進幼兒成長的良策。
參考文獻:
[1]張亞軍著.《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阿德勒著.《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
[3]阿德勒著.《兒童人格心理學,陽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