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
摘 要:教育改革提倡以學生為本,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學會學習,這就促使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更好做到因材施教。這樣一來,心理學理論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就越來越值得關注。“霍布森選擇效應”啟示教育者,要避免扮演“霍布森”的角色,帶領學生跳出“霍布森選擇泥潭”,還學生選擇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霍布森選擇效應 歷史教學 啟示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能夠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正確的認識、掌握心理效應,并在歷史教學中予以恰當運用與規(guī)避,可以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本文以“霍布森選擇效應”作為立足點,試著分析在歷史教學中,由于沒有有效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而帶來的相關問題,并根據(jù)存在的問題,對教師在課堂提問上提供相應的建議。
一、“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定義
“霍布森選擇效應”源于20世紀60年代,一位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做販馬生意,他把所有的馬匹都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是有一個附加的條件,就是只能選擇靠近門口的那匹馬。他之所以這樣要求,是因為他的馬圈的門很小,一般能出去的都是那些瘦小的馬。所以,對于顧客來說,雖然自己做了選擇,其實只是形式上的選擇。對于這種實際上無選擇余地的“選擇”,后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
二、“霍布森選擇效應”產生的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經常會使學生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泥潭給教學帶來一些問題。
1.選擇太多,學生“不知所措”
在教學中,學生面臨著教師眾多的課堂提問和選擇練習,如果教師在教學前沒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摸底,學生面對這么多選擇性的問題,經常會摸不著頭腦,無法得出教師滿意的答案,老師失望,學生陷入困境,對學業(yè)感到無助與迷茫。長此以往,學生會陷入焦急、厭倦以及拒絕學習的狀態(tài)。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一第二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為例,教師在講秦朝統(tǒng)一的背景時,會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當教師問學生:“秦朝是在什么背景下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秦始皇為何能夠滅掉六國呢?他采用什么策略?”學生面對一連串的問題缺乏準備,再加上書本對背景知識提及較少,他們會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教師提供相應的補充材料,讓學生依據(jù)材料再結合書本,從多個方面分析總結。
2.“滿堂灌”教學,學生缺少思考空間
過去,應試教育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上課滿堂灌,學生在整個課堂中都很少主動參與學習。當教師與學生互動,提出相關思考性的問題時,學生不會去思考,從而慢慢喪失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即使教師講得透,學生自己不消化,也是徒勞。
還是以本課為例。關于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部分的學習,如果教師通過自己的講述來理清知識,學生可能印象不深?;实壑贫戎小笆蓟实邸边@個稱呼的是怎么來,中央官制和地方郡縣制的職務職能具有哪些特點,對于鞏固統(tǒng)一有何作用,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提出疑問,進行思考,學生提出疑問后,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解答。單靠教師一個人講,學生產生的就是對知識傳遞的單向接收,會逐漸地養(yǎng)成不愛思考的習慣。
3.對預設性問題的“掌控”,抑制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會利用提問來引起學生注意,啟發(fā)思考,或作為過渡銜接的橋梁。教師提出預設性問題,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這充分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但是,如果教師提出了預設性的問題后,為了使教學順利進行,急于給出正確答案,學生便對問題淺嘗輒止。這樣一來,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就很薄弱。
如本課,教師直接問學生“郡縣制有何作用”,然后指導學生看書本內容,將歸納出的答案直接展現(xiàn)給學生,而沒有通過問題的導引步步研討,開放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自問自答”無法使學生深入理解“為何秦朝不繼續(xù)沿用分封制而要用郡縣制”的原因,也就無法培養(yǎng)學生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方法
“霍布森選擇該效應”雖然困擾著師生,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有效避免學生陷入困境。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就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提出幾點建議。
1.差異性教學,因材施問
教育學原理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歷史教學中,為了避免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泥潭,教師要進行差異化教學,因材施問。具體來說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層次教學。在提問方面,分難易程度提問,避免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摸不著頭腦,難以下手解答。
以本課為例,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教師提問就應該結合書本內容,問一些“秦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等基礎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其印象,增強其學習歷史的信心;而對于基礎相對不錯的同學,教師提問的難度就應提升。比如讓學生思考秦朝建立的背景,學生可能需要結合教材,聯(lián)系舊知識,與同學相互討論,以及請求教師的幫助,之后給出答案。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提問,能夠推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掌握知識。
2.設懸激疑,引導式提問
當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談話與學生交流時,教師的單邊活動已經向雙邊活動發(fā)生了轉變,打破了滿堂灌的課堂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提出問題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對問題萌發(fā)出自己的想法。
如,本課的導課可以采取首尾呼應式,以學生們熟悉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導入:“孟姜女為何要哭長城?長城被她哭倒了嗎?長城又是誰建的?為何要建?”這樣的導入引發(fā)了學生的疑惑,在學習中他們便會去尋找答案;而課后的學習延伸,提及了人們對長城的看法,可以對導入的疑問給出答案。
對于有點難度的問題,就需要教師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恰當引導來激疑,階梯式提問,最后有效引導學生成功解疑,避免學生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泥潭。就本課“學思之窗”欄目中的丞相車騎太多惹怒秦始皇的小故事,教師就可以設疑:“為何秦始皇這么在意丞相的車騎?”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三公九卿的職能結構示意圖進行引導,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皇帝之下分為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來分管中央政權,而丞相之下又有九卿分管,說明當時存在著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所以采取三公彼此牽連,削弱相權,集權于皇帝一人之手。這樣的設疑以及有效引導,能使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3.還學生選擇權,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如果誰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多邊學習的課堂模式,還學生以選擇權,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前主動性。
本課中,為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教師將本課的教材內容簡單整合,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作為一個板塊,其中郡縣制的內容交給學生通過開展辯論來學習。將全班分成兩大組,各選取三名代表,一方代表丞相王綰,主張實行分封制,一方代表丞相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各方陳述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對比分析分封制與郡縣制的不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學生在這部分的學習中,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一個引導的角色,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還學生以選擇權,要求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注意到:問題的結論要具有多樣性,解題的途徑要多樣。如學習本課,除了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做出評價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對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教師可以直接發(fā)問:“你們心中的秦始皇是什么樣的?”給學生搜集一些秦始皇的生平資料,學生結合歷史資料以及各自的認知,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答案具有開放性。
總之,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避免讓學生跳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陷阱,要了解學情,實行差異性教學,進行引導式提問,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問題。同時,也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還學生以選擇權,讓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得到發(fā)展。當然,也要考慮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知識能力,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張鋒《幾種心理效應的教育解讀》,《教書育人》2003年第4期。
[3] 黃華君《心理效應在歷史問題教學中的運用》,《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1年第14期。
[4] 董學發(fā)《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有效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年第12期。
[5] 羅偉偉、林通《幾種心理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法商論叢》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