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博
(武九鐵路客運專線湖北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宜昌443000)
興山隧道位于湖北段興山縣境內,為時速350km 的單洞雙線隧道,全長10 085.314m。隧道最大埋深725m(D1K570+800~D1K570+550 段最大埋深284m)。采用“1 平導+2 橫洞+1泄水洞+1 施工支洞”的輔助坑道模式,中部平導在正線左側30m,長度為3 295.52m,輔助坑道總長4 985.52m。
隧址區(qū)處于神農架山系南麓,位于新華夏系構造帶內,隧址進口位于新華斷裂與林家灣斷層之間,洞身段主要穿過新華斷裂和其次生斷層及由此產(chǎn)生的局部褶皺。隧址區(qū)受新華斷裂影響,構造作用強烈,地層程序不斷變化,地質復雜。隧道洞身穿越的地層巖性:頁巖夾砂巖、頁巖、灰?guī)r夾頁巖、白云巖、頁巖夾灰?guī)r。其中,興山隧道中部平導PDK571+270~PDK569+095 段穿越志留系頁巖夾砂巖及志留系與奧陶系并存的炭質頁巖、硅質頁巖地層,隧道埋深145~340m。正洞D1K570+942~D1K569+095 段相應地質,埋深130~285m。
1.3.1 輔助道坑結構
中部平導采用無軌單車道Ⅲ型斷面,內凈空尺寸為6.5m(寬)×6.2m(高),僅初支及底板(無仰拱)結構。其中,Ⅲ級圍巖為錨網(wǎng)噴混凝土15cm 厚結構,Ⅳ級圍巖I14 型鋼鋼架間距1.2m 錨網(wǎng)噴混凝土20cm 厚結構,Ⅴ級圍巖I14 型鋼鋼架間距0.8~1.2m 錨網(wǎng)噴混凝土25cm 厚結構。
正洞按高速鐵路雙線隧道結構斷面設計【1】為三圓心型式,其中,拱墻圓心O1,內半徑r1為665cm;小邊墻圓心O2,內半徑r2為220cm;仰拱圓心O3,內半徑r3為1 721cm。
2018 年7 月17 日,由平導向正洞施工10#橫通道貫通。2018 年7 月20 日,發(fā)現(xiàn)PDK570+910~PDK570+960 段底板有縱向小裂縫,PDK570+972~PDK570+952 段靠正洞側邊墻初支開裂、拱架變形。
2018 年8 月10 日,底板開裂向10#通道前后發(fā)展,向小里程發(fā)展至PDK570+860,向大里程發(fā)展至PDK570+995。經(jīng)持續(xù)觀測裂縫寬度在5~80mm,隆起最大高度達到400mm,具體數(shù)值見表1。
表1 開裂、隆起統(tǒng)計情況表
平導初期支護裂縫多位于線路右側(靠正洞側),線路左側也有少量裂縫。裂縫形態(tài)多為環(huán)向裂縫,沿拱腳向拱腰發(fā)展,局部地段縱向裂縫與環(huán)向裂縫相互交錯,洞室、通道等地段初支開裂加劇。
興山隧道正洞D1K570+675 及平導PDK570+883.6 位置巖石取樣進行巖石自由膨脹率和飽和吸水率檢測。巖石自由膨脹率軸向平均值為0.13%,徑向為平均值0.08%;平導自由膨脹率軸向平均值為0.09%,徑向為平均值0.11%,不屬于膨脹巖。
經(jīng)過巖體應力測試,圍巖強度應力比為4.78,屬高地應力狀態(tài)。隧底隆起主要原因為局部地應力偏高,新華斷裂及其次生斷層與局部褶皺構造,薄~中厚層狀構造,頁理較發(fā)育,巖層傾角平緩、軟弱,形成水平應力大于垂直應力,巖層在受到平行于層理方向的壓力作用下向臨空方向發(fā)生彎折變形,從而形成“撓曲褶皺性底鼓”【2】。
受洞群效應的影響,正洞開挖導致地應力重新分配,也是造成底板開裂、底鼓的原因【3】。
針對已施工段,采取以下措施進行治理:
此時此刻才是這個家族最為榮耀的時刻,因為剛剛誕生不久的991.2代保時捷911 GT3 RS擁有更快的最高車速和更強的輸出表現(xiàn)—312公里/小時和520馬力。在200公里/小時的狀態(tài)下,它車身上的空氣動力學套件能夠提供144公斤的下壓力,而在這些積極因素的幫助下,它所創(chuàng)造的是紐博格林北環(huán)賽道單圈用時7分05秒的紀錄!雖然它的車頭和車尾仍舊為車牌留出了空間,但實際上它只應該屬于賽道。
1)加套拱、鎖腳:對已開挖施工PDK570+972~PDK570+957 段錨噴襯砌支護斷面內緊貼設置I18 型鋼套拱,間距0.8m/榀,噴C25 混凝土25cm 厚,每榀鋼架拱腳、墻腳處設置2組4.5m 長φ42mm 鎖腳錨管鎖定。
2)加強支護:對PDK570+995~PDK570+972、PDK570+957~PDK570+860 段平導拱墻進行支護補強,補強措施采用長4.0m 漲殼式低預應力錨桿,間距1.5m×1.2m(環(huán)×縱)。
3)底板拆除:監(jiān)控量測分析支護穩(wěn)定后,進行PDK570+995~PDK570+860 段平導增設仰拱初支鋼架封閉成環(huán),底板改為弧形仰拱,仰拱初支完成后澆筑仰拱及填充混凝土。
平導未施工PDK570+860~PDK569+880 段,支護直邊墻為曲邊墻,同時增設仰拱鋼架封閉成環(huán)(見圖1)。
圖1 單車道Ⅲ型錨噴襯砌斷面(單位:cm)
為減小開挖群洞效應,調整未開挖段平導線位,平導中線距正線線路左中心線距離調整為45m。
正洞處理工作分已施作段與未施作段進行,具體內容有:
1)已施作段:D1K570+800~PDK570+740 段仰拱、拱墻主筋調整為φ22mm;
2)未施作段:調整正洞仰拱曲率,仰拱加深75cm;初支:拱墻錨桿調整為5m 長,鋼架間距加密(Ⅳb 鋼架間距調整為0.8m/榀,Ⅴa 鋼架間距調整為0.6m/榀),仰拱底增設地錨,設置于仰拱鋼架之間,每2 榀設置1 環(huán),采用φ32mm 砂漿錨桿,單根長9m,環(huán)向間距2.5m,每環(huán)5 根。襯砌鋼筋調整為φ22mm 主筋。
對采取上述措施所得治理效果進行監(jiān)測,對比如下:
1)平導加固前后對比,拱頂最大沉降量由73mm 降至48mm,最大收斂由146mm 降至45mm。調整平導與正洞間距后,正洞施工對平導影響大為減小。
2)正洞測試:在正洞8 個斷面進行仰拱圍巖壓力、噴混應力和二襯應力測試,效果對比見圖2。
圖2 正洞設計參數(shù)調整效果對比圖
對監(jiān)控量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經(jīng)平導加套拱、直墻改曲墻、正洞隧底減小半徑增加曲率措施,現(xiàn)場4~10 個月沉降、收斂、地應力、圍巖位移監(jiān)測,最大變形量在3mm 以內,病害整治段落及后續(xù)施工段落再未出現(xiàn)路面開裂、隆起等現(xiàn)象,隧底變形得到有效控制,說明處理措施是合理的、可行的,且效果得當。
綜上所述,隧道開挖后形成臨空面,原圍巖的應力由原來三向應力穩(wěn)定狀態(tài)改變?yōu)槎S應力狀態(tài),應力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巖體發(fā)生松弛變形、強度降低,作用在隧道支護和襯砌結構的壓力大于結構承受能力,形成破壞,引起隧底隆起。其主要成因有水壓、高地應力、巖石膨脹等,因此,針對易發(fā)生隧底隆起地段,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必須保證仰拱或鋪底的強度,同時提高隧道結構的整體剛度,可采取以下措施組織治理:遇地下水時引排降壓;圍巖注漿加固改變巖性;錨桿、錨索、鋼管樁、微型樁抗剪加加固;增大仰拱曲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