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惜蓓
【摘要】近年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學旅行被推上了中小學教育的議事日程。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研學旅行與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特點極為契合。在研學旅行中,能夠提升學生口語交際、閱讀理解、信息搜集、習作表達和文化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本文以湖師附小教育集團開展的常州油燈博物館研學旅行為例,分析學生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
【關鍵詞】研學旅行 語文素養(yǎng) 提升
在信息化、全球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開始正視傳統(tǒng)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新舉措涌現(xiàn)出來。這些舉措雖花樣繁多,但大多呈現(xiàn)出一個共性,即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多方位、全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其中,研學旅行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該《意見》指出,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特點,都與研學旅行的特征極為契合。近年來,我校開展了多次研學活動,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通過研學旅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置身真實情境,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傳統(tǒng)的口語交際教學往往局限在課堂上,一個學期只有數(shù)次,多為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引導學生練習。但虛擬的情境并不能真正地反映日常口語交際的復雜性,對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而研學旅行則為學生提供了在真實社會情境中與各色社會成員進行口語交際的機會??梢哉f,研學旅行的各個階段,都是學生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的絕佳機會。
例如,我校的“尋訪‘老文化”課程,在“尋訪古燈”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赴常州油燈博物館研學旅行之前,教師有意將與對方打電話確定到達時間和接待地點等任務交給了學生。學生們接到任務后,積極探討該如何將幾個問題表述清楚,如何記錄下對方的回復,還關注了交際禮儀等細節(jié)。幾個電話打好后,學生整合了收集的信息,清晰地轉述給負責老師。在成人看來似乎挺簡單的幾個電話,遠比課本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復雜得多。而學生除了鍛煉了口語交際的技巧,如清晰表達、及時追問、有效轉述等,更鍛煉了他們帶著任務向陌生人主動交際的膽量。這些都是單純的課堂學習無法達到的。
在油燈博物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口語交際的契機更為豐富。在博物館里,學生們一邊參觀學習,一邊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疑問;在采訪專家時,他們學著記者提問的樣子,清晰明了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活動的后期,學生們在博物館里當起了志愿者,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梳理整合,向前來參觀的普通游客介紹這些燈具;在旅行歸來的交流探討環(huán)節(jié),學生們交流彼此的收獲,各抒己見。面對不同的對象,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目的,使用對白或辯白的語言,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有效的提升。
二、基于任務驅動,提升閱讀能力
綜觀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占了絕對主導地位。而課內的閱讀教學,主要以教材材料或練習材料為載體,以師生、生生交流和書面作答為練習和檢測方式。閱讀材料的碎片化,閱讀任務的模糊化,閱讀方法的僵化,導致了學生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研學旅行則將學生推到了一個具有豐富閱讀資源的“實踐場”中,讓學生在明確的任務驅動下,激發(fā)高階思維的參與,有效地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1.提升學生閱讀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們更喜歡敘事類的閱讀材料,對于說明類、闡釋類的閱讀材料并沒有太大的耐心去閱讀。而在研學旅行中,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卻能有效地閱讀這類連續(xù)性文本。例如在常州油燈博物館里,到處可見大段的油燈資料介紹。由于要完成相應的任務,學生不僅能逐字逐句地閱讀和理解,還能比較準確地記住必要內容,并與自己的理解感悟相融合,以便為后續(xù)任務做準備。這是課內閱讀很難收到的效果。
2.提升學生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
與課內學習以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為主不同,研學旅行中充斥著非常豐富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有效提升學生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如出發(fā)前,學生登錄博物館網站,了解博物館基本概況,做好初步了解;到了博物館,閱讀博物館的入場券,了解參觀須知;在博物館內,根據(jù)樓層指引圖尋找相應的參觀地點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研學旅行中鍛煉他們輸出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能力。例如,在出發(fā)前共同設計《研學手冊》,引導學生制定手冊使用規(guī)則;又如在參觀結束后,要求學生將游覽過的地點畫成路線圖,為最感興趣的一盞燈設計名片等。無論是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錄入(理解),還是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輸出(編寫),都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扎實提升。
三、自主合作探究,提升信息搜集能力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學生們每天都處在海量的信息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現(xiàn)在的學生比以往的學生更容易掌握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檢索有用的信息,如何辨別信息的真?zhèn)危绾芜x擇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如何保管和分類信息,都是現(xiàn)在的學生急需提升的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標。研學旅行則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了觀察和了解社會的一扇“窗”。赴常州研學旅行前,我們給學生們布置了任務,如登錄博物館網站了解網站的基本情況,了解博物館創(chuàng)建者陳履生的個人資料并整理在《研學手冊》中;研學旅行中,學生們采訪油燈專家,并對采訪得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以便撰寫研學總結等。學生分組合作完成這些任務,每個小組由一位高年級同學做小組長,負責統(tǒng)籌安排,其他學生根據(jù)所在年級、個人性格特質等選擇不同的任務,有人負責在網上搜集原始資料,有人負責篩選分類,有人負責記錄保管等。在自主、合作與探究中,學生們提升了對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四、提供原始資源,提高習作表達能力
新課標將“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作為習作方面的總體目標。研學旅行無疑為學生習作提供了豐富的“見聞”,讓他們有“體驗”和“想法”可寫,很好地解決了以往“無病呻吟” “無米之炊”的難題。此次研學旅行,在學生充分地在博物館中學習和體驗之后,布置了撰寫研學體會的任務。習作收上來后,出乎教師的意料,有人寫了游記,將自己前前后后參加這次研學旅行的經過記錄了下來;有人寫了研究報告,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幾盞油燈做了詳細的考證和介紹;有人寫了圖文并茂的研學旅行攻略,以供后來人參考使用……學生撰寫的文章在經過修改評選后,上傳到學校微信公眾號,向全社會展示學生的見聞、體會和想法。一次活動,卻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提升了習作水平,這種教學效果是在課內學習中很難達到的。
五、發(fā)揮直觀優(yōu)勢,提升文化審美情趣
如果說上述內容是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兩個維度來論證研學旅行對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兩個維度,研學旅行更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作用。仍以此次常州油燈博物館研學旅行為例。在教材中,學生也學習過許多介紹中華文明的課文,如《頤和園》《兵馬俑》等。這些文意兼美的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和傳承文化的良好素材。然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多學生無法從課文中充分體會到審美和文化的內涵,更為直觀的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在博物館中,沒有了機械的閱讀、背誦、記憶,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實實在在的一盞盞油燈,也是撲面而來的數(shù)千年華夏文明。學生們置身于這樣的任務鏈中,充分觸摸到了歷史、文化與生活,在驚嘆聲中真實地感受到了祖先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無形的文化內涵自然而然地沉淀在學生的心中。
當然,研學旅行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并不僅僅只體現(xiàn)在這幾方面,還體現(xiàn)在品德修養(yǎng)、習慣方法、個性品質等方面。相信借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學旅行這陣“東風”,越來越多的師生可以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真正地將社會這所大學校利用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盈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