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靖江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靖江 214500)
作為臨床常見的頸部疾病,甲狀腺疾病通常包括甲狀腺腺瘤、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亢進、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等。發(fā)病后,如果患者長期未接受有效治療,容易損害其全身多個系統(tǒng),導致功能障礙,進而誘發(fā)血脂異常、心力衰竭、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危重疾病,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1]。目前,臨床對于甲狀腺疾病的治療多選擇手術方式。雖然外科手術的應用能夠及時切除病灶,延長患者的術后存活時間,但是大部分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xiàn)肩頸部持續(xù)疼痛等不適癥狀,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甚至還會造成心理障礙。經(jīng)劉鵬輝、鄭燕平等學者研究指出,早期頸肩部鍛煉在甲狀腺術后的應用,有助于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癥狀,改善其康復質量?;诖耍狙芯恐羞x擇了80例甲狀腺手術患者,經(jīng)對比分析,現(xiàn)將早期頸肩部鍛煉在臨床中的運用價值總結如下。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7年8月~2019年10月接受甲狀腺手術治療的患者共計80例。將其隨機分為基礎組40例和討論組40例。基礎組患者中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齡22~67歲,平均(45.78±3.64)歲。討論組患者中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齡24~67歲,平均(45.83±3.59)歲。從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組間差異無顯著意義,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神志清楚者;②能正常語言交流者;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精神或意識障礙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患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④無法全程配合研究者。
基礎組在術后采用常規(guī)護理,討論組則開展早期頸肩部鍛煉,具體方法包括:①放松肩頸:患者保持站立或坐位時,需充分放松其肩頸部。低頭時,應將下頜部盡可能貼近胸壁;抬頭時,需盡可能增加頭部后仰幅度[2]。②轉動頸部:逐漸向左右兩個方向轉動患者的頸部,以不致明顯疼痛為限,前期可保持小幅度,后期轉動幅度逐漸增加,可接近90°。③屈曲頸部:指導患者向左右兩邊屈頸,根據(jù)訓練情況,逐漸增大屈曲幅度,盡可能貼近患者肩頭[3]。④聳肩或轉肩:在雙手自然下垂的情況下,指導患者練習聳肩或轉肩。⑤肘關節(jié)練習:抬高某一側的肘關節(jié),使其保持直角屈曲狀態(tài),向前或向后旋轉患者的肩膀,逐漸增加旋轉幅度。反復練習,并換對側練習。
依照視覺模擬評分法,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內的疼痛不適進行評價。記分范圍介于0~10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癥狀越明顯。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3.0對本組的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借助±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經(jīng)t檢驗;借助%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經(jīng)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 d,討論組和基礎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無顯著比較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術后1月和術后6月等時間段內,討論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s,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 d 術后7 d 術后1 月 術后6月基礎組 40 8.67±0.27 7.27±1.32 6.54±1.25 4.11±1.03討論組 40 8.74±0.25 6.04±1.12 4.07±0.87 2.67±0.58 t -- 1.203 4.493 10.257 7.704 P -- 0.232 0.000 0.000 0.000
由于手術部位相對特殊,甲狀腺手術的實施需要充分暴露術野,給予病灶區(qū)精細操作,因此,調整手術體位時,醫(yī)護人員會在患者肩下放置軟枕,盡可能打開其頸前部位[4]。雖然該術式的應用能夠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清除病灶,維護機體健康,但在手術牽拉、長時間后仰、手術創(chuàng)傷等因素的刺激下,容易使大部分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疼痛、炎癥等不良反應。
在術后7 d、1月、6月等時間段內,基礎組患者的疼痛評分顯著高于討論組,組間差異較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甲狀腺術后進行早期頸肩部鍛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疼痛不適,獲得確切的訓練效果。術后,對甲狀腺手術患者實施早期頸肩部鍛煉,有助于放松患者肩頸部的肌肉組織,避免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直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同時還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受累組織的肌肉力量,進而消除其炎癥反應,縮短創(chuàng)口的愈合時間,促進預后。
綜上所述,甲狀腺手術結束后,鼓勵患者開展早期頸肩部鍛煉,有助于改善疼痛等不適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值得在康復護理中積極推廣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