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溝通的藝術在于情感交流的張力,以展示師生間相互接納、尊重對方的心情與感受。通過觀察、傾聽、詢問等途徑,全方位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通過示范、引導、啟發(fā)、熏陶等方法,以情動人,以情悅人,以情說理;通過生活、活動、展示,提高師生同心共情水平。情感教育到位,溝通藝術自然將提教育教學的整體效能。
關鍵詞:小學;師生;溝通;情感張力
中圖分類號:G45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8-0095-02
引 言
《顏氏家訓》有云:“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令而行,行其所服?!绷己玫臏贤苄纬梢鄮熞嘤训膸熒P系,能拉近師生距離,促使學生認同并遵守教師所傳遞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而師生溝通的藝術在于教師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張力,溝通了師生間的思想,協(xié)調了師生間的關系,給師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
一、了解“心”狀態(tài):師生溝通的情感接納
融洽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和力”。只有真正關注彼此的境況和情感,體會對方的心情與感受,師生之間才能互相尊重,才有希望走向理解、和諧與共鳴。
1.向學生示好
學生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年齡特征,師生溝通需要教師抓牢學生心理,對癥下藥,投其所好,滿足他們稚嫩的心靈,從而使其更加愿意親近教師。
當學生上課擾亂紀律時,教師多會大力批評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如果教師給他們自由辯解的機會,做中間“好人”,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教師不那么主觀和不近人情。
教師要想溝通高效,就要了解學生心理,“投其所好”,使學生在溝通時具有良好的心境。
2.向學生“示弱”
在師生溝通中,教師適度“示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笆救酢辈皇墙處熣娴娜酰莿?chuàng)建師生溝通的平臺。
校運會上,筆者計劃發(fā)表一篇校園通訊稿,于是就在班上感嘆:“唉,我的打字速度慢,也沒有照相機,不然,咱們班的精彩表現(xiàn)就能掛到校園網(wǎng)上了。”沒想到不少學生紛紛表示:“老師,我們來弄。”于是,筆者讓學生小唐負責此事,第二天,小唐就編輯好了圖文并茂的報道,筆者對此進行了簡單的潤色并投稿,這篇報道很快就在校園網(wǎng)上刊登了,學生們感覺很自豪。
向學生“示弱”,反而能激發(fā)學生的擔當之心、嘗試之膽、成就之欲,讓他們主動請纓、主動思考、主動設想而與教師溝通。因此,教師要學會“示弱”,學會俯下身子,學會激發(fā)學生潛能。運用示弱法最明顯的效果是學生更樂于接受教師的建議,師生溝通更加和諧[1]。
3.向學生示愿
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師進行培訓,所以師生通過溝通進行愿景激勵,能引導學生思想,激發(fā)其責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我們怎樣才能輪值當班干部或小組長?”“我們怎樣才能享受‘免作業(yè)權?”“我們怎樣才能自主命題自主考試?”“我們怎樣才能與校長合一次影?”少年心事當拿云,夢想在前方,不愁不興奮,不愁難交流。
在一次國慶詩歌表演活動中,我們都希望能獲得金獎。為了這個愿景,師生一起商量節(jié)目形式、研究舞蹈動作、討論隊形、設計道具,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商討溝通,終于在國慶節(jié)當天,師生一起登臺獻出精彩表演,如愿捧回金獎。
愿景的完成離不開師生的不斷溝通,尤其是面臨困難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方法,鼓勵學生堅持到底不動搖。
4.給學生示信
渴望得到信任是學生的一種正常心理需求。所有學生到學校來都想成為好學生,只不過在個體內(nèi)在的差異和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表現(xiàn)得良莠不齊罷了。
有一次,班級丟失了物品,學生把矛頭指向孫同學,因為孫同學以前拿過同學的東西??粗鴮O同學委屈的臉,筆者說:“老師不相信是同學拿的,我們再去找一找?!弊詈髞G失的物品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學生紛紛跟孫同學道歉。之后,筆者把班級的鑰匙鄭重交給孫同學保管,讓他管理班級的物品,在孫同學的管理下,再也沒有丟過東西。信任給了對方安全感,讓彼此的心靠近,彼此了解、彼此溝通。教師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與學生溝通,信任學生的同時獲得學生信任,架起師生間溝通的橋梁。
二、巧用“心”策略:師生溝通的情感保持
人和人之間的良好關系是在多次的交往、相互理解和相互關心中建立起來的。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充分利用課內(nèi)外時間與學生進行交往,在交往中不斷彼此了解,加深師生情誼。
1.善觀學生衣食住行
只有了解并理解學生一切細節(jié),知道并懂得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點、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等,教師才可能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從而構建起良好的師生溝通橋梁。
對于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年級新入學的學生,教師可通過信息調查表來詢問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家庭成員、運動愛好、性格偏向等。教師只有充分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生,才能知道從哪里入手去關心和關注學生,用怎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重視和愛護,良好的師生溝通橋梁便從這里建立起來了。
2.巧問學生東南西北
師生的互動對話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動問詢尤為重要,這樣交流表現(xiàn)出的是教師對學生的美好期待和實時關注。
“你最喜歡什么運動?”“今天什么事讓你最開心?”這類話題學生都能回答,哪怕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會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這樣學生很自然地與教師拉近了距離。每一次單獨接觸旭同學,筆者總會和他聊上一會,或者圍繞作業(yè)的情況,或者圍繞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有時我們也會圍繞彼此的經(jīng)歷談上幾句。盡管他在學習上并不出色,他從不會因此而害怕與教師溝通。
教師要實時關注學生,在每次對話中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狀態(tài),根據(jù)學生的動態(tài)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溝通,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會聽學生喜怒哀懼
積極傾聽能使學生感受到他們被教師尊重、理解與接納。教師要會聽學生的喜怒哀懼,用一顆包容的心接受他們的成長。
一名女孩在課堂上因男老師的一句無心之言大吵大鬧,課下,筆者傾聽了她的煩惱,知道在她小的時候,她的父親經(jīng)常打她母親。于是,筆者就這兩件看似無關的事件咨詢了心理專家,原來她對成年男子有著敵對和排斥心理。對此,筆者及時聯(lián)系其家長,對其進行心理干預。
在傾聽學生的心聲時,教師要善于面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善于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愿意與教師溝通并接受教師的幫助。
4.樂贊學生點點滴滴
相信每位學生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擁有屬于他們的成功。這樣美好的期待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與人格,以及智力發(fā)展。
班上一名來自澳洲的學生,講話口齒不清,寫字潦草。從筆者表揚他發(fā)言聲音響亮開始,他就邁出了向前努力的腳步,盡管n、l不分,他卻拼讀認真;盡管口齒不清,他卻思考積極。教師的贊揚能讓他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用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尋找學生的優(yōu)點,點亮其心燈,激勵學生用優(yōu)點改不足、用優(yōu)點促進步。贊美是一種投入很少但收益很大的感情投資,是驅使人奮發(fā)向上、努力進取的動力源泉。
三、用好“心”智慧:師生溝通的情感交融
1.愛稱暖人心
稱謂語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說話人的心理狀態(tài),另一方面會對交際對象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反應。親昵的稱謂語讓每位學生感到自己被特殊照顧。
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名字特點,筆者給每位學生都取了小名。長得可愛的、圓圓臉的甜同學,我們叫她“小甜心”;杰同學特別喜歡提問題,也愛動腦筋思考問題,筆者把“小問號”的綽號送給他。課間,筆者親切地叫著他們充滿贊美意義的小外號,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臉。
親昵的稱謂語如同打開交流之門的一把鑰匙,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帶來了積極的溝通效果。
2.通道無障礙
師生間進行溝通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特別是信息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更是如此,不同的溝通途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個電話、一聲問候,拉進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每日的學生作業(yè)評語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作業(yè)評語不僅是對作業(yè)本身進行評價,還包括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評價。師生之間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進行溝通,當師生之間真正喊出“理解萬歲”時,師生溝通將不再是難題。
3.師生一起嗨
教師花時間參與學生喜愛的活動可以證明其對學生的尊重和喜歡。在學生眼里和心里,此時的教師是一個可以放心交流的人,這樣的交往會更多地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
過年剛開學,筆者給全班學生發(fā)放了壓歲錢,現(xiàn)場每人發(fā)個小紅包,里面裝著一塊錢,逗得學生樂翻天;端午節(jié)給他們每人買一條彩線系在手上,互道祝福。
活動并不是學生在動,教師在看,學生的活動,教師也是參與者。在活動中,學生對教師也有了期待,這期待里包含著尊重、喜歡和向往。
4.分享你我他
師生互相分享,是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的“特快列車”,能使師生和諧前行。
筆者旅游出差回來會給學生買旅游紀念品,去北京買了故宮書簽,去呼倫貝爾買了小馬掛件……班級的學生耳濡目染,旅游回來也常常主動帶來旅游紀念品,這些紀念品用作各類活動的獎品?!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睅熒黄鸾涣鞣窒砺猛局械氖斋@,回憶快樂。
筆者還經(jīng)常組織班會,讓學生分享學習心得,交流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共同探討解決方式和方法,相互取長補短,加強師生間的溝通。
結 語
總之,情感是心靈的鑰匙,深厚的師生感情會在班級形成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促進學生精力飽滿、情緒高漲。教育實踐證明,一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無不飽含著豐富的情感。所以,教師要注重師生間的情感溝通,用情感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胡偉,胡軍.溝通交流與口才[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仇巧瑾(1983.9—),女,浙江寧波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