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wèi)東
摘要:一節(jié)好的數學課應該意識到“桃核”里“核仁”的價值。這“核仁”應該是暗含于教學內容中的基本原理、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結構”。其實,“核仁”亦即數學本來的味道。
關鍵詞:數學課;數學味;基本原理;思想方法;結構
許多人都喜歡吃桃,但吃完桃以后,可別忘了里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核,核里面還有一個小小的核仁。會品味的人不會輕易把桃核丟掉,而是拿小錘子輕輕敲開,嘗嘗那個滋味不一樣的核仁。
我想,一節(jié)好的數學課,應該意識到“桃核”里“核仁”的價值。那么,這“核仁”應該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幾則課例,慢慢地品味。
丁愛平老師執(zhí)教的《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中有“核仁”。
下課前約5分鐘,丁老師說:“同學們,丁老師翻閱了四年級下冊后面的教材,關于整數的乘法,沒有出現我們預計的四位數乘兩位數或三位數乘三位數。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編教材的專家忘記了嗎?”
深度思維一定是“好問題”驅動出來的。不一會兒,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想法:“不是忘記了,是因為不需要再編下去了?!薄八鼈冇嬎愕脑硎且粯拥??!薄盁o論四位數乘兩位數還是三位數乘三位數,都只是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礎上多了一步而已。”“所有多位數的乘法,都是按照‘先分后合的原理計算的?!薄樦鴮W生的思路,丁老師充分發(fā)揮她簡筆畫的優(yōu)勢,流暢快捷地勾畫出一棵“大樹”(見圖1)。這是一棵關于整數乘法計算的內在關聯的“結構樹”,這棵“樹”的生長“基因”就是多位數乘法計算的基本原理。
不難看出,這里的“核仁”就是暗含于教學內容中的基本原理。
沈玨如老師是一位剛工作不久的新教師,她執(zhí)教的一年級數學課《10的分與合》中也有“核仁”。
課上,她放手讓學生自由進行10的分與合的嘗試。學生操作時,她輕輕帶上了一句:“小朋友們要邊擺邊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這實際上是在提醒學生要做到“有序”思考。所有擺法都被發(fā)現后,她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這么多擺法,我們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呢?”“真好,你們看到了各種擺法中的變化,那么有沒有什么地方不變呢?”順著學生的回答,她相機在黑板上留下了“不變”“變”兩個關鍵詞(課堂板書見圖2)。
真的難得,剛工作三個月的新教師,面對入學才三個月的學生,課堂上已悄然見到了“有序”“變與不變”等策略、思想的影子。
隨堂觀摩《多位數的讀寫》一課,李洪丹老師帶領學生研究一道數學題:“用4個6、4個0組成一個8位數,最多讀幾個0?”一位學生在嘗試、交流中匯報:“4-1=3,最多讀3個0。”李老師精神一振,果斷接過該生的發(fā)言:“感覺到你這種方法挺好的,其他同學明白他的想法嗎?”然后讓該生到前面來講述理由。在勾勾畫畫的板書(見圖3)中,全班學生都弄懂了其中的道理:0只有在6與6的間隔中才能讀出來,4個6之間共有3個間隔,所以最多讀出3個0。
原來,普通的數學題中也有策略、思想的痕跡。
著名數學家弗里德曼說:“數學的邏輯結構的一個特殊的和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數學思想,整個數學科學就是建立在這些思想的基礎上,并按照這些思想發(fā)展起來的……數學的各種方法、思想是數學最重要的部分?!边@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關鍵、核心所在。
是的,這里的“核仁”就是暗含于教學內容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我在執(zhí)教《認識公頃》一課時,也努力尋找“核仁”。
我先帶領學生復習學過的面積單位和它們之間的進率,形成圖4所示的板書。隨后引導學生想象:“如果繼續(xù)創(chuàng)造下去,應該是什么面積單位?”學生順向遷移:平方十米、平方百米、平方千米……在此境況下,我相機揭示:“真好!你們創(chuàng)造的這些單位,在數學中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們有的還有別的名稱,比如,平方十米也叫公畝,平方百米也叫公頃,平方千米不變?!表槃菪纬蓤D5所示的板書。
皮亞杰指出:“全部數學都可以按照結構的建構來考慮,而這種結構始終是完全開放的……當數學實體從一個水平轉移到另一個水平時,它們的功能會不斷地改變,對這類實體進行的運演,反過來,又成為理論研究的對象,這個過程在一直重復下去,直到我們達到了一種結構為止,這種結構,或者正在形成更強的結構,或者再由更強的來予以結構化?!?/p>
“結構”是數學的基本特征,教數學中的“結構”才算是抓住了數學教學的根本。
由此看來,此環(huán)節(jié)中的“核仁”當是數學中的“結構”。
行文到此,腦海里浮現出齊白石先生的一幅畫(見圖6):一張紙從上到下什么都沒有,在這張紙三分之一的地方畫了一片秋天的葉子,葉子上面趴著一只頭朝下的蟬,葉子旁邊寫了兩句詩“鳴蟬抱葉落,及地有余聲”。
絕了!這只蟬快掉地上了,還有聲音。這是一幅有聲音的畫。
課同此理,我一直有一種美好的期待:我們的數學課堂能否也多些這種意境呢?如果可能,是不是與課中的“核仁”有關呢?
其實,“核仁”亦即數學本來的味道!有“核仁”的課并不復雜,應是數學課的一種應然追求。好的數學課,不應在所謂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賣力,不應在所謂方式方法的“變革”上折騰,而應本真地對待學科,真誠地面對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