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
在中考備考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忘根基,關注起點”。唯有“不忘根基,關注起點”,備考才會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才會有更高的效率。本文以麒麟區(qū)第七中學教育教學實踐為例,梳理總結中考備考的實踐以及實踐中的反思,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思路與方法。
一、備考的根基
備考的根基究竟在何處?一個關鍵詞“依標據(jù)本”。
所謂“依標”,就是依據(jù)《課程標準》、《考試標準》、單元目標、課題目標等。《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綱要性的指南,確定了教學的方向、目標及實施建議,其目標的達成是分學段呈螺旋式梯級上升的,教師務必要精讀細研,教學中才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犊荚嚇藴省肥窃凇墩n程標準》的框架下,對考試范圍的具體界定,對考試方向、命題方式具有一定的引領導向作用。單元目標引領整個單元的目標達成,課題目標引領具體課題內容的目標達成。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務必要注重研讀《課程標準》、《考試標準》、單元目標、課題目標等,教育教學才不至于失去目標和方向,備考才會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所謂“據(jù)本”,就是不忘回歸課本。就初中語文課程而言,課本中的字、詞、句、篇、章均要注重回歸與落實,在回歸與落實中提升素養(yǎng),應對考試。特別是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四學段(7—9年級)61首(篇)必背古詩文更是回歸的重點。
許多時候,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忘了《課程標準》、單元目標、課題目標,甚至會丟開課本。正所謂,我們走得太遠,常常會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事實上,現(xiàn)在的中考、高考命題方向越來越注重試題的“陌生化”,專家認為,只有“陌生化”的試題,才能真正檢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無論命題方向如何變化,命題依據(jù)均是來自《課程標準》,能力培養(yǎng)絕不能拋開《課程標準》、丟下課本。雖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絕不能忽略教材這個“例子”的典型性,這是其他例子難以替代的。
二、備考的起點
眾所周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考備考的起點,自初中入學之日起。備考,絕不僅僅是畢業(yè)年級之事,應該是初中三年點滴積累的結晶。教師要牢固樹立“每一節(jié)課都是備考”的教育教學理念,重視備好、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爭每一節(jié)課均讓學生學有所獲,努力做到“一課一得”“一課一結”“一課一清”,絕對不能“初一松,初二緊,初三才拼命”。真正到了初三才重視備考,一切都會事與愿違。
當然,一切基于學情、終于目標也是備考的起點。
三、備考的策略
從實踐看,備考的策略在于落實。具體而言,主要是落實基礎、落實訓練、落實考風、落實方向、落實教研等,關鍵是落實。
1. 落實基礎
落實基礎,就是指力爭落實每一個知識點,力爭將每一個知識點落實到每一個人——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盡管這或許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但我們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 落實訓練
落實訓練,教師首先要注重研究中考試題,不僅要研究本省、市的中考題,還要注重研究外省特別是發(fā)達地區(qū)的中考題。中考命題多遵循“穩(wěn)中有變”的原則,本省、市中考題在于引領當下命題“穩(wěn)”的原則和方向,而發(fā)達地區(qū)的中考命題則在于引領“變”的原則和方向。其次,教師要注重精選練習題,在大量既有中考題的基礎上進行自選自編。因為中考命題是一個命題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極少錯誤和重復。通過“精練”有代表性的題型,教師幫助學生建構答題框架或模式,達到為學生減負的目的。當然,“減負”并非“無負”,而是要努力做到“適負提質”。因為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適當?shù)挠柧毦碗y以從容應考。我們主張備考模擬考試自主命題,在命題過程中注重審題,不能忽略集體智慧,而且主命題教師最好是本年級的科任教師。因為一切教學或訓練的起點均要貼近學情,唯有本年級科任教師命題才會更加注重備考訓練的延續(xù)性、系統(tǒng)性,能夠更加關注到既有訓練中易錯點的再次融入。
3. 落實考風
教師要牢固樹立“教書育人,育人為先”的理念。在中考備考中尤其不能忽略“考風促育人,考風促進步,考風促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思想。試想,如果能夠不勞而獲,誰愿意去奮斗、去拼搏?如果教師忽略對學生的考風考紀教育,又如何做到“為人師表”?因此,教育管理者應時刻牢記:抓德育就是抓管理,抓德育就是抓師生成長,抓德育就是抓教學質量。
4. 落實方向
在中考備考中,教師應不忘關注《課程標準》的方向、時代的方向、合作的方向,并適時分析調整策略和方向?!墩n程標準》的方向是備考的指南,時代的方向是備考的關鍵要素,合作的方向是備考的集體智慧。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群人才可能走得更遠。因此,教師在備考中一定不能忽略合作與集體智慧,要基于學情,適時調整策略和方向。
5. 落實教研
落實教研,重在管理和引領,切實做到讓教研落地,讓教研促教學。一是加強教研組考核與管理,考核重集體、輕個人,考核管理有專人;二是聚焦課堂,以“課堂觀察”為主要手段,研討有方向、有引領、有任務;三是學校要為教師搭建展示平臺,針對不同層次教師有匯報課、研究課、展示課、推廣課等,針對問題凸顯的課堂有推門課、準備課等課堂診斷課;四是任務驅動促進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
四、努力的方向
任何教育方法和理念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可包打天下。我們深知,教育教學實踐探索永遠在路上,我們努力的方向尚需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 注重效率
通過復習研究課我們發(fā)現(xiàn),在復習中提高效率有以下可供借鑒的方法:知識問題化——激發(fā)學生思維,自主解決;問題情境化——盡可能設置情境;習得生成化——盡可能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思維深度化——教師備課的思維深度化,才能使知識系統(tǒng)化,有效構建方法化的體系。精練精講——練不在多而在精,重要的內容盡可能讓學生課內完成。
教師應該始終牢記這樣的理念:唯有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多思考多研究,真正做到“精練精講”,學生才能“減負”。換句話說,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減負”,教師自己就要“增負”。教師唯有將研究當作事業(yè),才能找到樂趣,才不會覺得教學研究是給自己“增負”。
2. 效率來源
備考效率源自何處?源自持續(xù)不斷的鉆研、學習。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習是教師成長發(fā)展不竭的動力和源泉。唯有學習,才會有新理念、新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效率,適應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3. 學些什么
教師要適當閱讀教育理論著作(包括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適當關注教育前沿理念,注重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廣泛閱覽報紙雜志。不讀書,不學習,免不了故步自封,很難有進一步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專家將教師的閱讀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核心層面——教育理論相關著作;二是中間層面——與教育相關的著作;三是外圍層面——廣泛閱讀瀏覽。三個層面缺一不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才會構成完整的知識鏈條,才可能使我們底蘊豐厚。
適當放下手機,閱讀紙質的書,才是我們教師應當給學生、給我們的孩子樹立榜樣而最應該做的。每天堅持閱讀幾十頁紙質的書,假以時日,你就會成為不一樣的你。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08年修訂)中第六條(最后一條)規(guī)定:“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yè)務,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水平。”學習已經上升到師德的高度。換言之,不學習的教師,就是師德有問題。教師唯有在不斷學習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上課,“上好課就是最好的師德”。
4. 學而后思
教師要思考教育:教書育人,是否育人為先?教師要思考教學:是否將每一節(jié)課努力做到最好?教師要思考自身:是否努力成為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心目中的好老師?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學,學然后促成長。
5. 思而后寫
教師要寫教育教學反思,寫教育敘事,寫教育教學案例,寫教育教學論文,適當做些小課題研究(微研究)……唯有讀,才可能促使思;唯有思,才可能促使寫;唯有寫,你才可能會寫。
英國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在其專著《教育的目的》中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睘榱思ぐl(fā),為了引導,需要教師做一些改變——教學生知識絕不是往箱子里邊裝東西,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育教學中找到“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之路”更加有效的方式,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