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提出從層次性、真實性與延伸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點撥與指導的教學建議,以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語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交際素養(yǎng)。
【關鍵詞】部編教材 口語交際 第二學段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104-02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第一學段開始就注重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按說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交際能力。但到了第二學段以后,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時候,學生間會出現(xiàn)兩種不良現(xiàn)象:一是溝通交流意識淡薄;二是膽大的學生發(fā)言積極,膽小的學生聲音小,態(tài)度扭捏,不會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只會自顧自地陳述自己的意見等。這些現(xiàn)象都不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那么,怎樣才能幫助第二學段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交際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交際欲望
學生很容易被特定的情境所吸引。根據(jù)交際內(nèi)容特點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常梢允箤W生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愿望,主動融入交際情境,更好地進行交際。需要指出的是,在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時,教師還要遵循先簡單后復雜的規(guī)律,以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如在教學《身邊的“小事”》口語交際課時,口語交際內(nèi)容提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各種‘小事,每件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再讓學生就自己身邊的小事與同學交流。要求學生在交流的時候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匯總小組意見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反映出每個人的想法”?;谶@樣的口語交際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教學一開始,利用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展示人生百態(tài)“亂涂亂畫、禮讓行人、爬樹拍照、上車插隊……”,通過這一件件小事激發(fā)學生主動表達的興趣。在學生對這些小事發(fā)表看法的基礎上,教師再引領學生就自己平時的生活進行回憶,并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還原平時生活中的畫面“占座位、亂扔垃圾、插隊……”在情境中,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想法要表達,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口語的形式把小事背后的原因講出來,就能使學生清楚地把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讓學生參與其中,在體驗中感受,在辨別中明是非,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交際興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與同學交流。
二、逐層推進,促進學生有條理地表達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對于如何交際教師沒有必要直接把交際技巧傳授給學生,而是可以讓學生主動暴露出自己交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進行回顧與反思。只有這樣,由不會到學會,學生的印象才會更深刻,進而促進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例如,《名字里的故事》的交際內(nèi)容是讓學生能夠把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與大家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時候能夠把自己知道的名字里面的信息講清楚,并且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能夠禮貌地進行回應。對于“名字里的故事”這個話題,大多數(shù)學生都非常感興趣,并且有話可說,但在說的時候很容易出現(xiàn)內(nèi)容混亂、沒有條理、表達不清等問題。想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在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之前,教師可以先向?qū)W生講清楚交際要求:“先講自己叫什么名字,再講自己名字里的含義,最后再把自己名字的來歷講清楚。”按照這樣的要求,學生樂于與大家分享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在學生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名字里的故事時,要讓其他學生一邊傾聽一邊做出回應。這些回應主要包括根據(jù)傾聽內(nèi)容有禮貌地回應,根據(jù)傾聽內(nèi)容表達自己的看法,根據(jù)傾聽內(nèi)容或微笑或點頭或眼神鼓勵等。經(jīng)過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以后,學生對于交流自己名字的故事這一過程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印象,促進了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三、關注過程,讓口語交際真正發(fā)生
目前,在第二學段口語交際中最常見的問題是口語交際過于隨意化、日常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時過于簡單或普通,如果直接搬到課堂上,那么,這樣的交際是無意義的,需要教師不斷優(yōu)化課堂活動,以讓交際真正發(fā)生。
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課《請教》時,教師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在平時生活中是如何向別人請教的。當時,有兩名學生是這樣開展口語交際的:“請問別人拿了我的東西一直不歸還,該怎么辦?”“那你就告訴老師或者他的父母?!薄斑@真是一個好辦法,謝謝!”“不用謝?!边@兩名學生僅僅通過寥寥數(shù)語就完成了交際中向別人請教的任務。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遇到此類問題時,是不可能如此輕松就能解決的。面對這樣的交際情境,教師要為學生設置一些“攔路虎”,逼著學生動腦筋、想辦法。以“請教”為例,學生在請教的時候遇到的對象不同,請教的結果也會大不一樣,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假如自己請教的對象是班長、同桌、好朋友或者是與自己有過矛盾的人,那么自己該怎樣向這些人請教?這樣一來,不同的身份能夠把學生帶入到不同的交際情境之中,這時候?qū)W生就需要思考面對什么人時需要運用怎樣的語言,需要采取怎樣的策略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交際能力在靈活應變中得到提升。既然是請教,那么別人提出的意見對你來說可能會有用,也可能會無用,如果請教未果怎么辦,這就需要換人請教或者與別人商量等。相信經(jīng)過這樣的實踐訓練,學生的交際能力一定會逐步得到提升。
在第二學段口語交際教學中,想要改變學生隨意交際、交際日?;痊F(xiàn)象,需要教師針對具體的交際內(nèi)容,引領學生進行交際應變訓練,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勇敢面對挫折,使學生逐步形成交際素養(yǎng)。
四、注重實踐,達成口語交際目的
口語交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溝通、具備一定交際能力的人,因此,口語交際的訓練不能局限于課堂,而要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豐富認知,提升交際素養(yǎng)。
如在教學《名字里的故事》這篇口語交際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社會實踐訓練項目,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每個人名字背后的含義。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匯報自己家庭成員中每個人的名字是什么,名字的含義以及名字的來歷各是什么。在學生對此有了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我國一些名人的姓名是什么,這些名字有什么含義或者來歷,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研究名字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最后,還可以讓學生統(tǒng)計各個年代在取名字時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如下表)。
[過去的男孩子 解放、國慶、紅軍…… 現(xiàn)在的男孩子 (選用一些班內(nèi)男孩子的名字) 過去的女孩子 春桃、秋香、冬梅…… 現(xiàn)在的女孩子 (選用一些班內(nèi)女孩子的名字) ]
這樣一來,以口語交際為目標,以社會實踐為主要途徑,鼓勵學生多搜集、多研究、多參與,再引領學生比較和品評,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名字的變化中感受到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還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達到了提升學生口語交際素養(yǎng)的目的。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一生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對學生來說其口語交際能力并不是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提升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生接受認知能力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計出多維度的交際話題,并注重口語交際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養(yǎng)出談吐文明、落落大方、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交際小能手。
作者簡介:沈清華(1978— ),女,廣西玉林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