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關鍵詞】古詩新唱 藝術表現(xiàn) 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她那淵博精深的古詩詞,濃縮了音節(jié)的組合,和諧的韻律、平仄的搭配、抑揚的聲調,是一首首美妙的詩意之歌,讀起來妙趣橫生,唱起來和諧晚耳。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歷時10多年為學生們創(chuàng)作了《新學堂歌》,涌現(xiàn)了《春曉》《憫農》《游子吟》《讀唐詩》《敕勒歌》等50首古詩歌曲。它們短小精悍、委婉典雅,多為民族五聲調式,很適合小學歌唱教學。
10年前筆者被這組古詩詞歌曲所吸引,選取了一部分經典之作作為音樂課堂與課外活動的補充教材,引領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特有的神韻,也體現(xiàn)學校吳文化特色教育的熏陶。這些極富特色的音韻喚起了學生對詩詞文化精髓的仰慕,引發(fā)了他們對民族音樂如詩如畫般意境的陶醉。在欣賞、學習和演繹的過程中,師生共同感受了古詩古樂悠揚的韻律、平仄的搭配、精妙的詞曲、細膩的情懷!
一、傳播詩詞,營造古色古香古韻
古詩詞吟誦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抓住這個有利因素,筆者為學生選取了《江南》《楓橋夜泊》《春夜喜雨》《憫農》等難度不大的作品進行學習與體驗。低年級學生愛誦讀,可不習慣高位用聲,而合唱訓練中非常重要的卻是引導學生高位誦讀輕聲歌唱。為了讓學生感受古詩中美美的景與濃濃的情,筆者搜集了大量的視頻與音畫,借助媒體讓學生感受自然中的美與舞臺上所演繹的美。筆者自身更是扮演美的使者,以音樂教師特有的韻律激情夸張地誦讀,讓學生感受詩詞的韻律美。親其師信其道,向善向美的學生很快接納了筆者的誦讀方式,他們更投入、更真切地適應了歌唱教學所期待的高位吟誦。
詩里有畫也有歌,詩里有苦也有樂,伴隨著濃郁民族音樂特有的神韻,筆者和學生一起歌唱、識譜、展開音樂旋律的分析,感受詩里詞間美美的景與濃濃的情;音樂如畫,有形有色,栩栩如生;古詩歌曲詞曲珠聯(lián)璧合,天衣無縫。古詩新唱為校園增添一抹古色、古香、古韻!
二、演繹詩詞,喚醒童心童趣童真
“放飛童心感受童真”是身為小學音樂教師的幸福寫真。童言無忌童心美麗,在和學生相處中筆者感受著可愛的童真童趣。隨著一曲曲優(yōu)美典雅、輕松活潑的古詩歌曲在校園響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歌唱欲望更強。這些詩情畫意的優(yōu)秀歌曲,給了學生更多藝術創(chuàng)造的靈感,他們用各自獨特的方式自發(fā)地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于是校園舞臺留下了古詩詞聯(lián)唱“春、夏、秋、冬”的風采。
每年的六一慶典是我校傳統(tǒng)的吳地文化展示節(jié),合唱團師生總會精選風格各異的古詩歌曲進行組合、創(chuàng)編,上圖為2018年的四季聯(lián)唱。筆者以《春曉》開場,用稚嫩、甜美的童聲演繹著春的氣息,歌唱中的動作表演是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創(chuàng)編統(tǒng)一的,這些看似簡單的表演讓這群普通的新蘇州孩子在舞臺上瞬間充滿了靈氣、天真與可愛。“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是夏日姑蘇濃郁的民風民情,我們吳郡少兒合唱團中一群活潑靚麗的小姑娘載歌載舞,她們典雅、秀麗的表演演繹了“魚戲蓮葉間”的童心、童趣、童真,給六一的舞臺添上了歡聲笑語,為吳地文化展示節(jié)再添濃墨重彩。
江南乃魚米之鄉(xiāng),吳文化也是稻米的文化。如何讓當今的小學生真正感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意,筆者選取了《憫農》這首經典之作,并編排了舞蹈融入合唱表演,改變了吳郡少兒合唱團以往的演出形式。舞蹈表演中運用“斗笠”作為道具,并將道具活用:既是遮陽的帽子,又是撒種時的器皿,還是收割脫粒時的用具;既是豐收的果實,又是谷堆糧倉的外形輪廓造型,這巧妙的道具和學生活潑的舞蹈動作、豐富的隊形變化,生動地演繹了從“春種一秋收”的耕作之苦。全校學生在觀看歌舞表演的活動中,深切地感受、體驗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愛惜糧食思想教育課。
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讓蘇州寒山寺名揚中外,楓橋夜泊的詩詞也被各種戲曲所傳唱。為更好根植吳文化,筆者將蘇州方言融入詩詞演唱,后來還發(fā)展為新蘇州學生說蘇州童謠、演蘇州評話。我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學校吳文化特色課程旨在讓他們融入蘇州、了解蘇州,熱愛第二故鄉(xiāng)蘇州。于是《楓橋夜泊》的演繹出現(xiàn)了“手持折扇的詩人”閃亮登場,伴隨著吳方言演唱,吳文化展示節(jié)有了新亮點。這位男主角后來成了學校古詩詞誦讀中的明星人物,身著改穿長衫的他舞臺上更多了幾分沉穩(wěn)、老練。幾年歷練后他進錄音棚錄音,富于穿透力的聲音及詩詞特有的韻律深得錄音師的贊賞!
三、賞析詩詞,體驗此情此景此意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泵辖嫉摹队巫右鳌芳矣鲬魰裕冉ǚ依蠋焺?chuàng)作的古詩歌曲《游子吟》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深受學生喜愛。
歌曲為兩段體,四二拍中速,有前奏、間奏,為民族調式。前奏部分是抒情的慢板,旋律優(yōu)美安靜,第一樂段:音樂深情委婉、親切柔和,形象地表現(xiàn)了慈愛的母親一針一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制衣服。她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因此細針密線把衣衫縫得結實,極富畫面感。歌曲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人們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歌曲情感真摯自然。間奏音樂為歌曲情緒發(fā)展做好鋪墊。第二樂段:節(jié)奏緊密,高音區(qū)旋律不斷變化重復,力度漸強,把歌曲情緒逐漸推向高潮,直抒胸臆表達游子對母親深深感激之情,盡情謳歌了世上最偉大的母愛。
今年筆者再次執(zhí)教三年級教材《游子吟》,針對教材與三年級學情,筆者保留了主旋律的教學體驗與引導,并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編配了二聲部教學。
以旋律骨干音的長音哼鳴和不同襯詞,更好表現(xiàn)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激起學生用更柔和安靜的伴唱營造夜燈下的一針一線里傾注濃濃母愛,此情此景深深打動著每一個學生,他們情真意切地盡情歌頌世間的母子情深。二聲部教學一方面是體現(xiàn)學校聲樂項目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將曾經的省級課題“中小學課堂合唱教學梯度漸進式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深入。
四、課程整合,詩樂相融且行且思
古詩新唱不是追求時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文化理念;古詩新唱不是追求一種形式,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實施一種策略;古詩新唱不是一種功利行為,而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投資。開展古詩新唱,在我校傳承經典與吳文化特色的建設中,“活”了學生,“活”了教師,更“活”了學校。
音樂與古詩的“聯(lián)姻”如情與景的交融,古詩豐富了音樂的內涵,音樂有利于古詩的傳誦。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古詩新唱教學,就是借音樂傳播古詩,從音樂的角度,利用音樂的特性,引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更享受詩詞音樂結合的神韻之美。小學各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經典詩詞,教師可以融入詩樂讓學生陶醉在這詩情畫意中。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誦經典的全民閱讀大背景下,我們整合課程,逐步完善“古詩新唱校本教材”,用吟唱方式熟記更多詩詞。校園合唱節(jié)的舞臺上涌現(xiàn)了《新學堂歌》中勵志成才篇里的《明日歌》《出塞》《長歌行》等歌曲,鏗鏘有力的旋律煥發(fā)了學生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學生自信地念著、堅定地唱著,他們的斗志更強了。而《讀唐詩》《村居》《登鸛雀樓》《游子吟》《靜夜思》等曲目則豐富了學生的內心情感,提高了他們對不同風格作品的演唱能力。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吟唱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可在潛移默化中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古詩詞是祖先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它像粒粒種子播撒在我們心田,滋潤我們心扉,愿我們在歌聲中再去讀它、唱它、思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