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
【關鍵詞】課堂語言 智慧秀 習作坊 微訓練
“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摘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由此看來,具有言語表達能力十分重要。它有助于學生綜合有關信息,提出問題;有利于闡述觀點,并為自己的觀點做解釋與辯護。形成良好的言語表達習慣,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學習、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學校課題“回歸兒童本位的小班個性化習作教學的實踐研究”的指引下,同時也結合筆者的區(qū)級個人課題做了以下言語訓練的嘗試。
言語訓練策略一:規(guī)范課堂語言。促進言語表達
小學生在入學前就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教師應該在這基礎上,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其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如果學生的回答斷章取義,或是答非所問,不僅影響對方視聽,妨礙交流,而且對學生的語言感悟也會形成障礙。“教學生說完整話”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我校這樣的學情下。
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會經(jīng)常向學生提問,學生該用怎樣的規(guī)范語言來回答?筆者以為,在一年級起始年級中,教師就要告知學生,回答方式有:我認為……我覺得……我來給他評價……我們小組來給大家匯報……用這樣的規(guī)范句式來規(guī)范低年級學生的言語表述。
再以一年級下冊第2課《雨點》為例,文中寫了雨點落進了三個不同的地點。如何用完整的一句話表示“雨點都落入了哪里?”教師板書:雨點落進了___、___、___。低年級以這樣的方式說話,不僅讓學生概括了文章的大意,還訓練了學生言語的表達。
言語訓練策略二:課堂智慧秀。秀出每一個的精彩
班級的課堂智慧秀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的班級在二年級進行了以“古詩”為主題的智慧秀展示,在三年級開展了以“成語”為主題的展示。
學生在開學初從教師給出的目錄中自主認領自己喜歡的古詩、成語,提前準備好自己的智慧秀PPT。從上臺的第一句話介紹今天我的智慧秀主題是什么,到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語,到今天我的……智慧秀展示就到這里,謝謝大家。同學們都是話題項目齊全,一樣都不能少。同時在展示過程中,除展示智慧秀主題內容外,還增加了同學互動,展示者接受同學們的提問,同學們也接受展示者的提問,同學們根據(jù)展示者在介紹與互動中的表現(xiàn)對展示者進行鼓勵性的評價。智慧秀展示的完整過程,每一環(huán)節(jié)都在展示者的設計中,學生在言語表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
言語訓練策略三——智慧習作坊,給學生習作扶手
在三年級語文習作教學中,筆者進行了智慧習作坊的嘗試。在習作之前,認真設計每一課的智慧習作坊,在三年級上冊語文習作4《秋天的畫像》教學中,筆者在智慧習作坊中進行了梯度教學設計,第一是“選地點”,學生了解秋天的美,美在哪里。第二是“選美景”,在選好的地點中準備描寫的幾個景物。第三是“有順序”,在確定景物之后,選擇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描寫。第四是賞例文,學生在完成這樣的習作坊之后,腦海中已經(jīng)形成習文的框架。在框架固定之上,學習閱讀習作坊中精選的兩篇例文,學生學習例文中描寫景物的好詞好句。這樣的學習之后,學生再去搭建自己的習作支架,就非常容易進行習作練習。
在三年級上冊習作7《創(chuàng)編動物童話故事》教學中,智慧習作坊分成四個方面進行教學,首先是“我想編”,學生在看完一系列的繪本標題之后,自己來編一編誰和誰一起去干什么?第二是“我發(fā)現(xiàn)”,在精選的兩篇例文中,說說發(fā)現(xiàn)兩個故事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在讀完例文后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故事都是在經(jīng)過很多困難之后才取得的成功。發(fā)現(xiàn),需要給故事中的人物設定不同的曲折困難,在不斷戰(zhàn)勝困難之后,最終取得勝利,這樣的故事才有趣生動。第三是“我創(chuàng)作”,在“我創(chuàng)作”的方框內,學生自主進行“設計環(huán)節(jié)”有困難,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畫畫或者寫字來表示,簡單、能看懂即可。學生通過這樣的框架設計,再進行習文創(chuàng)作,就簡單易行很多,而且成文有亮點。
說理文在小學習作中是比較罕見的一種文體,一共只出現(xiàn)2次,分別是三年級下冊的習作6和四年級下冊的習作6。三年級下冊的習作6是第一篇說理文,該如何指導學生撰寫,寫到什么程度,筆者通過智慧習作坊設計了三個支架,向大家具體介紹一下:
支架一——“我的觀察”。讓學生提前觀察,在觀察中,你發(fā)現(xiàn)身邊有哪些不文明的現(xiàn)象。(出示觀察現(xiàn)象)學生提到了:亂扔垃圾、學生午餐倒飯嚴重、捕捉麻雀、共享單車亂扔亂放等等。通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到正式的習作課上學生會更加有針對性地選材,確定自己要說什么理,明確自己的觀點。
支架二——“我的搜集”。說理文中的“理”是文章的論據(jù)部分。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看法,有目的地搜集和處理有關材料,運用相關事實和數(shù)據(jù),把自己的觀點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谝螅瑢W生選擇恰當?shù)氖吕齺碚f明這種不文明的現(xiàn)象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改掉這些不文明現(xiàn)象有哪些好處。若能提供一些準確的數(shù)據(jù)會更好,這樣讓學生初步學會用事例和數(shù)據(jù)來證明所要表達的觀點,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支架三——“我的號召”。說理文的題目就是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如教材中例文《保護蜻蜓》在本篇說理文的結尾需要發(fā)出自己的號召,進一步強調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點明文章的主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讓我們共同……吧!”這樣的句式來發(fā)出自己的號召。
在習作坊中,筆者也精心挑選了兩篇例文供學生學習參考,一篇是《保護青蛙》,本篇習作,段落清楚,第一小節(jié),寫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要略寫;第二小節(jié),通過一系列數(shù)據(jù)表達青蛙的重要,這段是文章的重點,要詳寫;第三小節(jié),我的呼吁,呼吁大家要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不能隨意捕殺青蛙以及其他的益蟲。
第二篇習作例文是《節(jié)水,從點滴做起》,本篇習作,主要以舉事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整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了沒有水造成的后果,第二部分寫怎么節(jié)約水。開頭與結尾都點明水的重要,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在對兩篇不同寫作方法的例文學習基礎上,學生再根據(jù)自己的習作坊設計,腦海中就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本篇習作的內容。
在設計本次的習作坊基礎上,根據(jù)本次的習作要求,我的“習作多元評價表”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本次的習作評價表依然分為六個方面。在常規(guī)的“書寫整潔、善于觀察、語句通順、積極修改”四項要求之外,筆者著重提出了本次習作的要求,即“觀點鮮明”和“舉例說明”這兩個是說理文的文章特點,那學生在習作的時候就能夠根據(jù)這樣的習作要求,進行習作及自我修改。在同學直接的評價上,評價同學也可以著重根據(jù)此項要求進行相應評價。在評價中,多次掌握說理文的習作特點。
根據(jù)學生們的習作6完成反饋,發(fā)現(xiàn)班級中還有個別學生論據(jù)隨意,還有學生寫了與媽媽出去抓蝌蚪等事例,語言噦唆,沒有做到說理文的語言簡潔、嚴謹。但是都能夠運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全體學生都能夠做到觀點鮮明、有理有據(jù),較高質量地完成了本次習作6的內容,為四年級下冊習作6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言語訓練研究四——習作微訓練。習作問題集中解決
三年級學生習作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比如對話描寫中引號的使用、動作描寫、提示語的運用等。教師根據(jù)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或者根據(jù)習作的主題進行專項微訓練,利用兩周的時間進行對話描寫,選擇下課時、放學時、在家時等場景進行感興趣的對話描寫,鼓勵多組對話描寫,在反復的訓練中,學生的對話描寫內容越來越豐富。
在熟練掌握對話描寫的同時,可以增加對話中引號不同位置的使用進行訓練。在這基礎上再進行提示語的運用,學生在不斷的專項訓練中,對話描寫越來越生動,越來越精彩。
微訓練也可以是習作的前置性學習,比如前面提到的習作6,筆者會提前讓學生觀察,去發(fā)現(xiàn),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也是為更好地完成習作6。微訓練的指導,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在習作中出現(xiàn)的細節(jié)問題。微訓練與習作的相互補充使學生習作更加規(guī)范。
通過這樣的智慧秀、智慧習作坊、微訓練的實踐,班級中的學生言語表達也漸漸規(guī)范,對習作不那么害怕了,大家在習作中會相互比一比看誰寫得多,寫得有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心里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明者、探索者,特別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來源于成功的體驗,反反復復的成功體驗是小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力量。小學生的言語表達是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語言修養(yǎng),準確的表達方式,無疑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因此培養(yǎng)學生言語能力在語文課堂中應扎實、有效,文中的四種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實踐的研究很長,教師只有在不斷實踐中、不斷反思中才能探索出適合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