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摘要: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立的教育理論對于當下的教學有積極的指導性意義,教師需要找尋行知理念與教學的結(jié)合點,真正為學生認知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文章提出要聯(lián)系生活,拓展語文課程的教學格局;積極開放,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多元互動,探究語文活動方式。
關鍵詞:行知理念 高效課堂 拓展格局 活躍思維 分享方式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曾被董必武先生譽為“當今第一圣人”。小學階段是母語學習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將當下的語文教學與陶行知先生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真正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助力。
一、聯(lián)系生活,拓展語文課程的教學格局
1.借力生活資源,深化文本感知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中,生活教育理論無疑是影響力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他指出:“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睕]有生活這一源頭活水的浸潤,學生的認知就難以達到應有的高度。統(tǒng)編版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緊密關聯(lián),教師要善于從生活的視角來解讀文本,找準課文與生活的鏈接點。
比如,教學《草原》一文時,很多學生對課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彼宫F(xiàn)出來的景象并不了解,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解釋,學生也并不見得能夠理解。此時,教師就需要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在生活中你有沒有去過空曠的田野或者草地?很多學生紛紛舉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去田野或者草地的感受,自然地對課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边M行了無形解釋。有的學生還在描述的過程中補充了自己的其他感受,這就對作者融在文本語言的感受形成了有效拓展與補充,豐富了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體驗。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死板地關注課文內(nèi)容和文本語言,而是找準了文本與生活的聯(lián)結(jié)點,為豐富學生的閱讀感知提供了資源。
2.走向現(xiàn)實生活,拓展感知范疇
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情感或價值認知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文本與生活本身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教師不僅要善于將生活資源引入課堂,更需要將課堂中的學生推向生活,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范疇。
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竹節(jié)人》主要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玩具給作者童年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需要學生靜下心來品味文字,但更需要教師搭建玩竹節(jié)人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驗作者童年時代的快樂。為此,教師組織學生依照課文第一部分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嘗試制作竹節(jié)人,并在班級中開展了竹節(jié)人大賽,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動手過程中進行浸潤式體驗。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需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品味。僅盯著文字而缺乏生活的體驗,對文字的感知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將活動與文字品味有機融通,就拓寬了感知的范疇,為學生言語能力的增長服務。
二、積極開放,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
1.角色體驗,在視角轉(zhuǎn)換中打造開放課堂
陶行知先生在其論著《兒童的創(chuàng)造教育》《創(chuàng)造宣言》中都曾經(jīng)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被迫式和壓制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敢有絲毫逾矩行為。教師需要將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來激活學生的內(nèi)在思維。
統(tǒng)編版教材《天窗》一文教學中,教師如果一味地要求學生生硬地想象,效果必然不佳。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原本無聊的孩子借助天窗想象時的快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角色轉(zhuǎn)換,將自己當成被關在屋子里的孩子,進行合理而大膽的想象。很多學生想象出來的內(nèi)容對文本形成了有效的拓展與補充。
角色的轉(zhuǎn)換將學習的權利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有保障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提升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能力。
2.喚醒學生想象力,打造開放課堂
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薄弱,他們在想象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逼仄的空間中。教師需要在表達的過程中架設支撐點,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以統(tǒng)編版教材中《我是一只小蟲子》為例,作者以小蟲子的視角再現(xiàn)了小蟲子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并表達自己作為一只小蟲子,覺得生活很不錯的感受。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通過文本語言還原小蟲子的快樂生活,以文本描述的內(nèi)容為支點,將學生的思維向著小蟲子的真實生活推進。比如,從“跳到小狗身上”拓展到還可能與哪些小動物相遇,從“在搖搖晃晃的草葉上伸懶腰”擴展到還可能在哪些地方做些什么事情……
開放課堂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從文本邁向了想象的世界,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體會,在想象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多元互動,探究語文活動方式
1.尊重認知,從兒童視角傾聽對話
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是師生雙方圍繞文本展開深入對話。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視角考慮問題,在學生內(nèi)在的思維中捕捉資源,與學生形成深入有效的對話。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小馬過河》時,一位學生語出驚人:小馬完全聽從這兩個人的意見也是不對的。其他學生都投來了質(zhì)疑的眼光。教師從學生的認知中捕捉到教學資源,迅速調(diào)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理由表達出來。原來,這位學生認為,河水本身是變化的,既有漲,也會有落,除了要從兩個動物的身高上來考慮,也應該將河水的漲落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這樣的認知無疑是精彩的,更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有益補充。教師正是站在了學生的立場,聆聽學生的發(fā)言,才會有如此精彩的課堂生成。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使其更好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
2.多維互動,提升認知水平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基礎的,就是要尊重兒童,依循著兒童的認知展開教學。因此,教師要搭建多維的交互框架,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將自己的認知表達出來,對原本的認知進行提升。
以經(jīng)典故事《守株待兔》教學為例,教師要學生說說閱讀這個故事的收獲。很多學生的表達終究還是不能完全脫離故事,始終局限于故事本身來分析人物的言行。怎樣才能讓學生完全抽身,形成一般概括性的認知呢?教師可以設置多維互動的平臺,讓學生不僅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還可以從這樣的幾個維度來表達:宋國人的妻子會怎樣勸說他?他的兒子、鄰居又會怎樣勸說他?如果你要把這個故事說給自己的父母聽,你會在故事的最后怎樣表達自己的體會呢?
先從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關系出發(fā),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借助生活中與父母的對話加以呈現(xiàn)。教師并沒有直接要求學生進行表達,而是搭建了多維的互動渠道,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對于當下的教學有積極的指導性意義。教師要善于從陶行知理念中找尋教學的結(jié)合點,真正為學生認知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
參考文獻
[1]吳葆華. 論“生活的作文化”與“作文的生活化”[ 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06).
[2]馬業(yè)華.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討[ 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7).
[3]陸思佳. 探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 J]. 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