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中選擇與適應都強調(diào)了譯者的主體性,隨著該理論的深入發(fā)展,人們也逐漸意識到了譯者的重要性。本文以林語堂先生在其著作《吾國吾民》中引用的關于中國特色文化的部分,如漢語國俗詞語、文化典故等英譯內(nèi)容為例,結合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來探討林語堂譯者主體性的研究。
【關鍵詞】 生態(tài)翻譯學;譯者主體性;林語堂;《吾國吾民》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91-02
一、前言
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在國外也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翻譯家?!段釃崦瘛肥橇终Z堂受賽珍珠應邀而成的一本英文著作,以中國人的視角向西方讀者來講述客觀真實的中國。該書在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隨著翻譯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我國學者將翻譯與全球性的生態(tài)思潮聯(lián)系起來。2004年胡庚申在其《翻譯適應選擇論》一書中對“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到2008年生態(tài)翻譯學的學科術語被正式提出。它主要是從生態(tài)學的視角出發(fā),基于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性,并且以譯者為中心,來研究翻譯的本質、原則、方法和譯評標準等。
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翻譯方法是譯者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的轉換等,這體現(xiàn)了譯者主體性在翻譯活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將以林語堂先生所著的《吾國吾民》為例,來探討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譯者的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有哪些體現(xiàn)及其所帶來的影響。
二、譯者的主體性
在翻譯學界中,譯者的主體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但是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長期以來都堅持翻譯實踐的客觀性原則及忠實對等的原則,以及對翻譯本質的探求從而忽略了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的譯者。自20世紀70年代后,翻譯界的研究開始轉向譯者,譯者主體性研究的格局逐漸顯現(xiàn)。國內(nèi)有學者認為譯者的主體性具有自主性、目的性等特點,譯者在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在翻譯過程中會體現(xiàn)一定的主觀能動性。
此外,仲偉合和周靜兩位學者也認為原作者和讀者不可能成為翻譯的主體,因為它們在翻譯中并不可能起到主導作用,而譯者則始終是最具有主觀能動性、最積極活躍的因素。
基于這些譯者的理論,我國的學者胡庚申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起到主導作用。
三、生態(tài)翻譯學對譯者的主體性的解讀
2001年12月胡庚申教授《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的發(fā)表為我國生態(tài)翻譯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指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它涵蓋了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可見譯者的語言、社會文化環(huán)境、歷史時代背景等,以及自身的主觀意識等都會對翻譯活動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原著作者的語言風格和讀者群體在無形中也會對譯者產(chǎn)生影響。
因此,譯者應該盡量解決翻譯過程中的一切“矛盾”,將自己置身于翻譯作品涉及的特定的時代和文化中,超越傳統(tǒng)翻譯活動中將兩種語言進行簡單轉換的行為,從而突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
四、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譯者主體性在林語堂
《吾國吾民》中的體現(xiàn)
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來看,譯者需要對原文本的類型、語言風格特色以及讀者群體等因素的翻譯生態(tài)進行考量,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和策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使譯文有效地傳達原文作者的意圖?!段釃崦瘛愤@本書主要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化,因此該作品包含了大量關于中國本土文化和中國文學作品的相關內(nèi)容,例如,國俗詞語、詩歌、戲曲、小說等,作者將這些承載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學內(nèi)容翻譯成了英文。
本文將結合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來分析在這本書中林語堂譯者主體性在引文、漢語國俗詞語、典故等翻譯上的體現(xiàn)。
(一)譯前文本選擇林語堂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在譯前階段,譯者能夠自由選擇翻譯材料,這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文本的選擇是譯者能否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和關鍵,如林語堂先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引用相應的內(nèi)容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例如,作者在第一章討論北方詩歌的豪放雄壯與南方的戀情詩詞之間的迥然不同時,就引用了這樣一首詩歌:“遙望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胡家兒,不解漢兒歌。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p>
作者譯文為 “In the distance I descry the Mengchin river,the willows and poplars stand in silent grace.I am a Mongol's son, and don't know Chinese lays,a good rider requires a swift horse,and a swift horse requires a good rider.When it clatters off animals a cloud of dust,you know then who wins and who's the outsider.”
明顯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引用這首北朝的詩歌,主要是想讓讀者感受到北方詩歌所體現(xiàn)的豪壯情懷與南方詩歌所描繪的你儂我儂的情感之間的鮮明對比。
(二)漢語國俗詞語翻譯林語堂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吾國吾民》這本書涉及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涵蓋了大量國俗詞語的英譯。語言一直被人們當作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語言表達方式。
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會賦予某些詞組特殊的含義,但是在翻譯過程中這些詞組往往在目標語言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詞組。因此,譯者在翻譯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國俗語所用到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便能夠體現(xiàn)其的主體性。
例如,作者在“婦女生活”這一章談到古代對婦女的束縛時這樣描述到:“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doctrine of chaste widowhood from any age under thirty to the age of fifty were officially honored with pailou……”這段話里提到了“牌樓”,這是中華特色的建筑物,在封建社會一般用來宣傳封建禮教、標榜婦女貞潔。
但是在西方社會,這種建筑物并不存在。因此作者采用了音譯的方法,即能提醒讀者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又能讓讀者接受。此外,作者還運用了其他的翻譯方法。
例如,在引用一些民間俗語時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如隔岸觀火the method of watching a fire across the river(detachment of style)等。
對一些漢語特色太鮮明的詞語,如京戲chinghsi(Peking plays)、小調(diào)the odd dramatic songs (hsiao tiao)等,林語堂運用了意譯加音譯的翻譯方法。對于不同的情況,作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這里就體現(xiàn)出了譯者的主體性。
(三)典故翻譯林語堂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這本書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作者不免會引經(jīng)據(jù)典去論證自己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林語堂在書中第二章中國人的性格時談到中國人的精明干練時,借用了《寒山問拾得》這一段經(jīng)典問答來體現(xiàn)中國社會中這種極端精明的哲學思想。
原文為:“寒山曾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林語堂譯為:“Once Hanshan asked Shihteh:‘If one slanders me, insults me, sneers at me, despises me, injures me, hates me, and deceives me, what should I do?”原文精煉簡潔、以動詞居多。林語堂先生遵循了原文的風格,譯文也用了一系列的動詞,跟原文相對應。
五、結語
譯者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他的地位和作用一直都是翻譯研究關注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生態(tài)翻譯學的發(fā)展有利于人們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加深對譯者主體性的認識。
林語堂在《吾國吾民》這本書中英譯了大量的國俗詞語、詩歌、戲曲、小說等等,他對這些原語文本、語言風格特色以及讀者群體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了全面的適應,在譯前文本的選擇以及翻譯漢語國俗詞語、典故時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和技巧都充分體現(xiàn)了林語堂的譯者主體性特征。
參考文獻:
[1]耿秀萍.生態(tài)翻譯學及批評體系研究[M].長春:吉林出版社,2017.
[2]羅迪江.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下“譯者”的作用與本質探析——兼論對“譯者中心”的質疑及回應[J].山東外語教學,2018,39(06):119-125.
[3]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12):28.
[4]仲偉合,周靜.譯者的極限與底線——試論譯者主體性與譯者的天職[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42-46.
[5]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現(xiàn)代外語譯論研究,2011,(2):5-9.
[6]林語堂著,吾國與吾民(雙語對照)[M].黃嘉德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
[7]LIN YUTANG.My County and My Peopl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作者簡介:
張玲,女,湖南衡陽人,桂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筆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