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躍
摘要:中職語文現(xiàn)行教材擁有大量的古代詩文,尤其在修訂版的每一單元后面都附有兩首古代詩歌,然而教材并沒有明確這些詩歌的議題是什么。如何擬定議題,如何實施議題,如何達成議題,是我們一線教師必須思考的三個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群文閱讀;議題
1.議題的擬定
倪文錦教授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中的群文閱讀》一文中提出,將具有相同主題或相同文化觀念,如我們中國人歷來主張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文化理念的作品,精選出若干,組合成“群”,開展群文閱讀,其文化內涵必然會在閱讀中得到彰顯,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也會得到相應增強。即在擬定議題要充分注入“課程思政”因子,從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層面入手。
擬定議題時要異中求同,充分挖掘這些古詩文中共同蘊含的“課程思政”因子,如《從軍行》和《蜀相》彼此之間似乎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但是深入思考就能發(fā)現(xiàn)這兩位詩人都存在積極入世、壯懷激烈的人生追求,輔以學生熟知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構成一個“功業(yè)在懷”的議題;又比如《歸園田居》(其一)和《山居秋暝》都傳達出一定的遁世情懷,在審美情趣和文化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傳承與發(fā)展,于是“此處心安”這樣的議題就呼之欲出,如果增加《宿建德江》與《四時田園雜興》則能串聯(lián)起不同詩人、不同時代、不同處境下的隱居文化,與前一議題共同構成“兼濟天下,獨善其身”儒家思想和文化。此外,《桃夭》與《離騷》、《迢迢牽牛星》與《短歌行》等古詩詞或因表達家國情懷或因表達憂思主題而提煉、擬定出相應的議題。
至于古代散文,它們大多篇幅較長,通讀難度較大,其蘊含的文化更為豐富和深刻,如談論志向議題《侍坐》《公治長》(顏淵、子路侍)和《寡人之于國也》需學生完成一系列有序列的古詩群文閱讀后,在掌握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方法與能力的基礎上。
2.議題的實施
語言理解與運用是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整體架構的基礎,所謂的審美、文化、思維都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實施議題的時候切不可脫離了對古詩文的語言理解與語用,從語言的表面出發(fā),抓住關鍵詞(句),辨析古今文化的悖謬,體驗古人的審美情趣、文化追求和思維方式。
(1)實施議題唯有幫助學生淺入,才有可能深出?;谥新殞W生閱讀能力薄弱的現(xiàn)狀,教師要敢于分解議題,如《歸園田居》《山居秋暝》《四時田園雜興》等隱居主題的篇目,要從最表面的“居”字入手,把“居”依次解析“身在何處”“情系何方”“心有所依”;《桃夭》等以作“比”見長的篇目,從學生看得見“植物”的《桃夭》《離騷》入手,解析“比”的手法,然后再類推到以“動物”作“比”的《碩鼠》,從時間的流逝推進作“比”的方式到以情感加強作“比”的方式,感受多層次作“比”的獨特審美情趣,逐步感知“桃之夭夭”“美人遲暮”“三歲貫女”的熾熱情感。
(2)實施議題要鼓勵學生辨析,就有可能深入。以今人的眼光去觀照,會發(fā)現(xiàn)古詩文中定有諸多悖謬之處,而學生閱讀古詩文的審美情趣就是從這些細微的悖謬之處生發(fā)開來的。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辭官后卻為八九間草屋、屋后榆柳、屋前桃李、遠人村和墟里煙而怡然自得,看似過上了農民的生活,顯得十分不合常理;王維在看似空山的冷冷清清的地方,只有明月、清泉、松林和竹喧蓮動為伴,卻沉浸其間,這不正是古人遠離世俗塵囂的高雅情趣?在《桃夭》將女子比作桃的花、實和葉,屈原在《離騷》自比為忙著采擷香草、打扮自己的美人……從文本表面的悖謬生發(fā),不斷指向古今文化的差異,不同詩人之間的思維差異,將議題推向深入。
(3)實施議題要引領學生誦讀,力求強化感悟。誦讀法是古詩文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同樣適用于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誦讀賦予古老的語言文字以新的生命,使文字的音韻美感回旋在課堂上,再現(xiàn)古詩文的歷史情境,對學生由視覺的沖擊變?yōu)槁犛X的激蕩,進而沖斥誦讀者的心靈。例如,誦讀《桃夭》這樣的送嫁歌可以請一名女生扮演新娘,教師領誦每一章的首句,其余學生在齊聲誦讀感受重章疊句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作比之美;在誦讀《離騷》時,學生分組交替誦讀,凸顯時間的流逝與緊迫地采擷香草的形象;誦讀《碩鼠》亦是如此,將奴隸們對碩鼠般的奴隸主的憤恨之情推向高潮,巧妙化解因時空距離形成的文化屏障。
3.議題的達成
群文閱讀的板書,應明顯區(qū)別于單篇閱讀教學,有助于議題的達成。我們分別以“心有所安”和“家國之念”這兩個議題介紹“橫、縱、橫”和“縱、橫、縱”的兩種板書。
“橫、縱、橫”板書清晰地呈現(xiàn)議題分解過程,即先從“隱居”主題出發(fā),讓學生歸納田居和山居的景象,概括出田居和山居的景物特點,進而指向陶淵明和王維的情感態(tài)度,引發(fā)學生對他們的審美情趣的追問,由表及里,為閱讀《宿建德江》和《四時田園雜興》這兩首詩做好準備。
“縱、橫、縱”板書適用于很難立馬進入議題的古詩文閱讀,先歸納,后亮議題?!短邑病分幸来纬霈F(xiàn)的“桃花”“桃實”“桃葉”,對應女子的出嫁、生子和家族興旺,與《離騷》屈原自比“香草”“美人”形成遙相呼應,由此及彼,為順利閱讀《碩鼠》的作“比”鋪墊,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水平。
中職學生在古詩文方面能力薄弱,是不爭的事實,與學生長期以來所接受的古詩文閱讀教學重單篇教學——重記憶和背誦、輕研讀和串聯(lián)的現(xiàn)狀也緊密相連,學生盡管背得多,仍一直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次。試想,我們時常把學生在教材中遇到的這些古詩文進行有機組合,找到它們或隱或顯、或密或疏的關聯(lián),擬定合適的議題,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落實,或許就能激發(fā)學生在審美、文化和思維等方面的潛能,達成“立德樹人”的語文課程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徑.
2、倪文錦: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中的群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