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紅 海平
摘 要:2017年發(fā)布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代表新課改對每一位教育者和學者都是一次很大的挑戰(zhàn),所以這篇教學設計是在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下完成的。教學設計以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首先要知道這節(jié)課對以后的課程有著怎樣的影響或作用,了解教材和學習情況再了解學生的個人特點和個人水平達到了哪種程度;了解了學生的具體情況下分析出教學目標,在這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給學生們講授這堂課,然后說明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課堂教學的整個學習過程;在講完這堂課后針對課堂上所發(fā)生的問題和所發(fā)現(xiàn)的不足以及學生和教師的表現(xiàn)上做出教學反思。
關鍵詞:教學設計;金屬鈉;實驗探究
一、教材分析
“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金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是很廣泛運用的,而且金屬在生活當中是不能缺少的。鈉是一種很常見的金屬,通過學習這節(jié)課可以很好地掌握對金屬元素的學習,對今后學習金屬元素充當鋪墊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jié)課第一次系統(tǒng)學習實驗操作,在了解了學生特點和個人水平的情況下給學生們傳授這節(jié)課,從而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在講授這節(jié)課的同時加入了情境導入、小組合作、演示實驗、學生動手做實驗等。導入情境主要利用生活中我們不經(jīng)意間遇到的事情來激發(fā)學生興趣。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zhì)。
(2)重點學習鈉與氧氣和水反應的實驗。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鈉與水反應,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習者就“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實驗的興趣。
(2)通過小組做實驗,讓學習者養(yǎng)成合作團結的精神。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經(jīng)過有關鈉和水、鈉和氧氣的實驗探究以及相關反應,讓學生養(yǎng)成較好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2)讓學習者開始自己做實驗,從而養(yǎng)成很好的動手操作技能。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zhì)—鈉與水反應。
教學難點:鈉與水反應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以及結論。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實物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實驗探究、問題探索、多媒體教學。
學法:通過課前預習、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并總結。
六、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活動: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過哪些金屬,你們對金屬都有什么了解呢?
學生活動:學生們紛紛說出他們遇到過的金屬,如鐵、銅、鋁等。
教師活動:對,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對,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講金屬鈉,而金屬鈉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段視頻。
多媒體播放:一位外國小哥因好奇鈉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而自己買了一大塊鈉,將鈉塊投入河里的小視頻來引導學生。并投放幾組圖片——因為鈉爆炸引起的重大事件的當時的情境和新聞報道。
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并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這個實驗產(chǎn)生興趣,體驗一下科學探究的意趣。
(二)實驗探究
實驗3-1
實物展示:煤油里保存著的金屬鈉、小刀、濾紙
教師活動:大家看,這里放著的實物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金屬鈉,它為什么會被放在煤油里保存呢?那么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教師演示實驗:實驗3-1 教師給學生展示金屬鈉,用濾紙擦上面的煤油,然后再使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層。
教師活動:好,大家觀察表面的顏色以及它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教師提問:從我給大家演示的這個實驗當中能看出鈉的什么物理性質(zhì)呢?
學生活動:思考教師提問的問題,并回答。學生一眼就能看出它很軟竟然能用小刀切開。
教師活動:在從剛才的演示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鈉很容易被小刀切開,說明鈉非常軟;我們再來看切開后的顏色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得出結論:鈉的顏色是銀白色的,很軟,切開鈉,表面的顏色會逐漸褪去,這是因為鈉與氧氣發(fā)生了氧化反應。
設計意圖: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濃濃的實驗氣氛當中,激發(fā)學者對金屬鈉的化學性質(zhì)探究的渴望。
板書:
§3.1 金屬—鈉
1.物理性質(zhì)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從切開鈉的實驗中看出了鈉的表面的顏色會逐漸褪去是因為鈉在空氣中被氧化了,生成了氧化物——Na2O。那么被氧化了肯定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那我們就可以得出它的反應方程式。
板書:
2.化學性質(zhì)
(1)鈉與氧氣反應。
常溫:4Na+O2=2Na2O
實驗3-2
教師活動:把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當中教師觀察他們的實驗操作,并給出提示。
學生活動:把事先切好的鈉塊放進坩堝內(nèi)并用酒精燈加熱。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做實驗,同時記錄實驗結果和現(xiàn)象。
教師活動:好,同學們經(jīng)過動手做實驗看到了什么樣的實驗現(xiàn)象呢?哪位同學可以勇敢地站出來說出你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呢?好,這位同學來說一下你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
學生活動:鈉受熱融化成閃亮的小球,有白色的煙,發(fā)生黃色的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教師活動:好,非常好!那我們的這位同學剛剛說出了他看到生成了一種淡黃色固體,那么生成的淡黃色的固體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學生認真思考,嘗試著寫出反應方程式。
教師活動:好,有的同學已經(jīng)說出來了是吧,這種淡黃色固體就是過氧化鈉。反應方程式如下:
板書:
加熱:2Na+O2=Na2O2(淡黃色)
得出結論:從上面兩個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相同的反應物,由于有不一樣的條件,就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物。
不穩(wěn)定→穩(wěn)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技能,提升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3-3
教師活動:我給大家演示鈉與水反應的實驗,同學們一定要認真觀看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教師演示實驗:在一只裝有水的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塊鈉放進燒杯中。
學生活動: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教師提問:①水中放入鈉塊,鈉塊是浮在水的上面上還是沉入水底?②反應時溶液的顏色有什么變化?③鈉與水反應生成了什么?
學生活動:每個小組進行思考與討論,回答教師所問的問題,并得出結論。
實驗現(xiàn)象及結論:
諧音:芙蓉又想紅
反應方程式:2Na+2H2O=2NaOH+H2↑
設計意圖:尊重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抓住了新舊知識間的關系,并獲得通過已有的經(jīng)驗了解新的知識的方法。
板書:
(2)與水反應。
2Na+2H2O=2NaOH+H2↑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看到鈉是被保存在煤油當中的,為什么把鈉保存在煤油當中呢?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思考老師提問的問題。
教師活動:我們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提問過同學們?yōu)槭裁磿4嬖诿河彤斨心?,其實,在我們做了第一個實驗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jīng)被迎刃而解了,是因為鈉會跟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再者鈉的密度比煤油大,所以經(jīng)常把鈉保存在煤油當中。
得出結論:①鈉易于水及氧氣(空氣中)反應。②煤油的密度比鈉的小,鈉沉在煤油下,會把鈉與氧氣和水隔絕。
板書:
(3)鈉的保存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鍛煉學生們的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給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所學的內(nèi)容。
設計意圖:鞏固這節(jié)課所學的內(nèi)容。
(四)練習
下列關于鈉的說法正確的是(D)。
A.Na的密度比水大
B.Na燃燒時生成氧化鈉
C.Na燃燒時發(fā)生白色的火焰
D.Na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
(五)布置作業(yè)
做課后復習題并預習鋁的相關內(nèi)容。
七、板書設計
§3.1 金屬—鈉
(一)物理性質(zhì)
(二)化學性質(zhì)
1.與氧氣反應
常溫:4Na+O2=2Na2O
加熱:2Na+O2=Na2O2(淡黃色)
2.與水反應
2Na+2H2O=2NaOH+H2↑
(三)鈉的保存方法
八、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學生真正地自己動手參與到實驗的整個過程當中,從實驗用品的使用到實驗步驟的操作等都是親力親為的,所以比起以往理論性的知識來講帶有實驗的課堂會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們理解起來也會比較容易,因為部分實驗是學生自己動手,既培養(yǎng)學生們的觀察力、思考力,又培養(yǎng)學生們的操作技能。學生們操作實驗是在小組合作的前提下完成,沒能自己獨自完成這個實驗的學生,會有想要自己獨立完成整個實驗過程的欲望,這就慢慢地培養(yǎng)了學生獨自面對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會把實驗當成鍛煉自己能力的一種工具。希望這個教學設計讓更多人學到知識,讓更多學生得到鍛煉,以成就更好更優(yōu)秀的自己。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59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梅艷.高中化學“金屬的性質(zhì)”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
[4]尤林穎,謝永榮.基于SOLO分類評價與核心素養(yǎng)的化學教學設計——以人教版必修1“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為例[J].化學教學,2019,(03).
[5]丁亞兵.基于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教學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22).
作者簡介:李彩紅(1995—),女,蒙古族,內(nèi)蒙古通遼人,碩士研究生,學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化學)。
*通訊作者:海平(1967—),男,蒙古族,內(nèi)蒙古通遼庫倫旗人,在讀博士研究生,教授四級,研究方向:天然產(chǎn)物化學及有機合成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