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吉成
摘? ?要:高中語文統(tǒng)編必修教材將文本學習與寫作學習整合,在編排上以任務群為導向,以“單元學習任務”的形式呈現(xiàn),且將微型寫作與大作文寫作結合,使讀寫一體,形成了高中語文教材寫作教學內容的新格局。正確認識和理解教材關于寫作教學內容的編排理念,對促進寫作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寫作教學;寫作任務
一、高中語文統(tǒng)編必修教材寫作學習任務梳理
從我國目前高中課程體系的構成來看,寫作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在高中教材體系中,寫作是依附于《語文》教科書而存在的。這種教材體系的構成在今年秋季全面推開使用的高中語文統(tǒng)編必修教材中依然保留。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將課文文本學習與寫作學習整合編排的語文教材,并不能否認教材中寫作教學內容的存在。以統(tǒng)編必修教材為例,上、下兩冊教材安排了15個大作文寫作任務、20個微型寫作任務、10篇寫作知識短文,這些任務附列于教材選文或“單元學習任務”中,與單元學習任務基本一致,涉及的具體寫作學習內容比較廣泛。
筆者對統(tǒng)編必修教材(上、下兩冊)中的寫作任務內容進行了梳理,結果如表1所示。
如果我們再將表1中的寫作任務作一個分類,那么大致情況如表2所示。
此外,統(tǒng)編必修教材的寫作知識短文內容如表3所示。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統(tǒng)編教材中編排的寫作任務與寫作知識是非常明確的。這可以說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亮點,是其較以往教材的重大變化與發(fā)展。
(一)寫作學習任務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全面,由動態(tài)寫作和靜態(tài)知識兩部分構成
(1)動態(tài)寫作:由微型寫作與大作文寫作兩部分構成。微型寫作側重于常見的多種應用性的單向寫作訓練,與生活、閱讀關聯(lián)較大,其中大多以微型實用類寫作為主,少量為微型文學類寫作。大作文則側重于幾種主要文體的綜合性寫作訓練,以文學類、論述類文章寫作為主,少量為實用類文章寫作。
(2)靜態(tài)知識:由10個寫作知識短文組成。知識短文在千字以內,在編排上聯(lián)系單元課文學習。這既是概括性地對相關的寫作點作靜態(tài)的知識介紹,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知識,也是對教材“單元學習任務”中的大作文寫作訓練作引導性的指導。
(二)與教材選文文本學習內容緊密相扣,構成讀寫一體、整體推進的寫作序
微型寫作緊扣課文閱讀安排寫作訓練。以上冊為例,如:第一單元學了詩歌,要求寫閱讀鑒賞詩歌后的鑒賞思考札記;第二單元學了人物通訊,要求寫優(yōu)秀新聞通訊推薦書;第八單元學了“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要求撰寫語言鑒賞札記。大作文緊扣單元學習內容安排寫作訓練,如:第二單元文本是學習人物通訊,安排的寫作訓練是記敘文的寫作和人物評論的寫作;第六單元是議論文學習,選文文本指向觀點提出的針對性,寫作任務安排的是議論文寫作訓練,內容要求是議論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觀點;第七單元學的是散文名篇,選文指向散文寫作中的情景交融,要求寫敘事散文或觀察散文,要求做到情景交融。
寫作學習任務的安排與教材閱讀內容緊密關聯(lián),體現(xiàn)了寫作學習不是孤立無序的,而是在與單元任務群文本學習的關聯(lián)中實現(xiàn)聽說讀寫整體推進,實踐“任務群”“項目化學習”,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學習寫作,體現(xiàn)“教材是個例子”的教材編輯思想。
(三)寫作任務以情境為載體,倡導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寫作
寫作學習任務的安排與具體的學習活動情境相結合,構成項目式的學習,充分體現(xiàn)“任務群學習”的導向。每一個寫作任務都是有具體的寫作情境設置的,如微型寫作“視頻腳本擬寫”是放在上冊第七單元(散文單元)的學習中,并要求在具體分析《赤壁賦》“情與景是怎樣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基礎上去完成,將讀寫結合起來。大作文也同樣設置了寫作情境,如上冊第六單元以“‘勸學新說”為題作文,是“針對當下學習中的某些問題”,結合變化的新形勢所安排的情境性典型任務型寫作(有關情境設置詳見后文)。
(四)在逐步推進中建構論述類文章寫作的能力,體現(xiàn)邏輯思維訓練在高中寫作學習中的地位
這里特別需要提一下的是,教材寫作內容中沒有提“論述文”這個概念。但這并不是說高中弱化了論述文的寫作。從前文表格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
(1)論述文寫作事實上是存在的,涉及論述文寫作的基本能力和必備知識,如賞析點評、概念闡述、心得體會、閱讀感受、人物評價、針對某一問題談談你的看法及從不同寫作角度要求的議論文寫作(六篇)。
(2)論述文在總的寫作活動中所占比例不小。必修教材與論述相關的微型寫作和大作文共有16項任務之多,占整個寫作任務的二分之一強。這體現(xiàn)了論述邏輯思維的訓練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地位。
(3)將寫作所需的論述能力的培養(yǎng)按階段分步執(zhí)行,由局部到整體的序是存在的。如從上冊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安排“賞析點評—心得體會—閱讀感受—人物短評—概念闡釋”等微型寫作,到第六單元完整的論述文寫作,就有一個從局部到整體寫作的推進過程。又如教材所安排的幾次論述文大作文的寫作,也是按照論述文寫作的邏輯認知能力安排的,即遵循了“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觀點—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如何運用論證方法論證—如何做到論證深入”這樣的序列,由此可見,教材的目的是期待在教材學習的逐步推進中建構學生對論述文寫作知識的認知與寫作能力。
(五)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結合
教材也安排了部分口頭表達(也叫口頭作文)。這主要體現(xiàn)在微型寫作中,如:選擇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作口頭點評,與同學交流;就“青春價值”的話題展開討論??陬^表達對一個人的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或缺,它與書面表達結合,是教材注重“立德樹人”在寫作層面的體現(xiàn)。
二、對統(tǒng)編教材寫作教學的認識
2003年頒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棄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教學文體的說法,轉以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文本等文類概念代之。修訂后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閱讀上保留三大文類名稱,寫作上則取消2003年課標“論述類文本寫作”等的表述,并將寫作文體融入了18個學習任務群中,如“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中“可選用雜感、隨筆、評論、研究論文等方式,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等。教材編寫體現(xiàn)了課標的這一思想。這種處理不是弱化邏輯思維和論述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熔鑄,是標準“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宗旨的體現(xiàn)。
【演說稿】《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講話》《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等演講詞。
【故事虛構】《祝?!贰读主煊襁M賈府》《促織》《變形記》等小說。
【運用論證法深入論證】《諫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六國論》等經(jīng)典文言文。
顯然,寫作內容與教材學習文本的關聯(lián)度十分緊密,其教材情境十分突出。因此,教學要在教材情境下,依據(jù)單元任務群,以教材為示例,按要求有重點地安排好寫作的任務。
二是任務(項目)情境。教材設置的寫作任務(項目)情境(這些情境有寫前引導式情境、寫后成果展示式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或語言運用情境中,以項目的方式來完成,梳理如下:
【寫一首詩】結合單元詩作和能引發(fā)你思考的其他作品,發(fā)揮現(xiàn)象,書寫青春歲月,完成后匯總同學詩作,全班合作編輯一本詩集作為青春紀念。
【寫一個熟悉的勞動者】寫好后全班展示、交流。
【文學短評】在組織一次班級詩歌朗誦會,充分認識古詩詞特點的基礎上完成。
【調查報告】在考察家鄉(xiāng)文化習俗、鄰里關系、生活方式、文化環(huán)境的基礎上完成。
【針對某一問題寫論述文】從課文中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對比和比喻手法在闡述觀點上的作用,了解現(xiàn)今的學習狀況。
【散文的情景交融】寫完后與同學交換閱讀、品評、修改,編輯成冊,擬定書名,撰寫序言。
【選一話題闡說觀點】在充分思考、理解先賢思想的基礎上,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
【讀劇或觀劇心得】從《雷雨》或《哈姆萊特》中選一片段研讀、討論、形成臺本、排演、觀后完成寫作。
【事理說明文】從所給寫作任務中選一項與同學交流,解決疑惑與誤解,修改完成。
【演說稿】以小組為單位,研讀單元內的文章,思考話題,在受到啟發(fā)后完成寫作。
【故事虛構】在閱讀單元小說,分組討論概括小說的特點,全班交流的基礎上完成。
【運用論證法深入論證】選一任務,交流修改,記錄不同的觀點與依據(jù),完成寫作。
可見,大作文的寫作幾乎都是以項目的形式來完成的,這些項目包括:小組討論,修改、同學間交換品評、修改,實踐活動后的感受與體會,個體的研讀、認識、感悟,成果結集與展示等。項目化寫作使得寫作不僅僅是一次寫作練習的過程,而是一次在活動體驗中獲得感受的過程,“課文學習—活動(體驗)—獲得感受(感悟)—完成寫作—修改完善”,使寫作任務在寫作過程中得以情境化,成果化,讓學生在寫作中獲得寫作經(jīng)驗,在這樣的寫作過程中學生是處在主動地位的,其目的在于讓寫作者在完成任務中學習寫作知識,在寫作中運用寫作知識。這改變了以往“教師出題目—學生完成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教學模式,使寫作教學從“知識立意”轉型為“知識與能力并存發(fā)展”,讓學生從被動寫作狀態(tài)轉變到主動寫作狀態(tài)上來。
三是生活情境。教材安排寫作任務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身邊的人或事,寫自己對事物的感受與思考。梳理如下:
【寫一首詩】青春之美,彌足珍貴。抒寫你的青春,留下寶貴記憶。
【寫一個熟悉的勞動者】教過兩代人的鄉(xiāng)村小學教師、救死扶傷護佑生命的醫(yī)生、精心擦拭每一塊玻璃的保潔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勞作的農民,這些人身上發(fā)生的不少事也可能觸動你的心靈。
【文學短評】提供單元課文(古代詩歌)的特點,設置情境感觸點,引導寫文學短評。
【調查報告】用概述法提供當下社會轉型期鄉(xiāng)村與城市因碰撞和融合而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情境。
【針對某一問題寫論述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針對我們今天在學習中遇到的新難題寫論述文。
【散文的情景交融】提示注意校園、小區(qū)和村莊情境,以及四季更替的大自然節(jié)律,引發(fā)遐想與回憶。
【選一話題闡說觀點】概述經(jīng)典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意義,啟發(fā)立足現(xiàn)實,自主思考。
【讀劇或觀劇心得】參與從討論創(chuàng)作到表演評議的整個體驗過程。
【事理說明文】從自然世界、民間文化、宇宙空間、諺語俗語等常識引導對事理的認識。
【演說稿】用馬克思、林覺民等革命導師及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質和人生選擇引發(fā)思考。
【故事虛構】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人、事與可能展現(xiàn)自我的光彩,回憶自己的一段真實經(jīng)歷,虛構一個小故事。
【運用論證法深入論證】閱讀調查比較,與“不同問題不同人的認識”的材料對比。
設置的情境主要涉及校園生活和文化生活,其他還有社會勞動者、社會時代現(xiàn)象、自然宇宙現(xiàn)象、革命導師與先烈、教材本身素材等。這些情境除了革命導師與革命先烈的素材外,其他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關聯(lián),體現(xiàn)了寫作要關注生活、關注自我、關注時代的課程理念,這對寫作要與生活、時代需求結合,避免脫離生活的虛假寫作,是一種很好的引導。
(三)微型寫作要與具體的課文學習結合起來,在自主實踐性學習中完成
微型寫作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個創(chuàng)新,上、下兩冊教材安排的20個微型寫作任務,具有如下特點:
(1)實用性、運用性強。以實用類寫作為主,兼有文學類寫作。
(2)文字篇幅短小。絕大部分的寫作字數(shù)要求在300以內。
(3)緊扣課文安排。與課文內容緊密關聯(lián),體現(xiàn)讀寫結合的原則。與大作文寫作構成點面的關系。
(4)突出情境性。寫作的安排往往與討論、交流、體驗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一定的實踐性情境中學習寫作。
根據(jù)以上特點,教學建議如下:
(1)與課文學習結合起來,用好課文,放在課文情境中學習,比如“學寫鑒賞札記”“學寫概念闡釋”等。
(2)作為課外學習任務完成。有些需要時間去觀察、揣摩和積累的,可以放在課外去完成,如“擬寫拍攝腳本”“設計朗誦腳本”“學寫新詩”等。
(3)課內課外結合起來。有些可以在學習課文之前,安排學生去寫作,再通過課文的學習,在課堂內結合課文學習進行修改完善,如“學寫新詩”“學寫故事梗概”“擬寫拍攝腳本”等。有些可以在課堂上完成,如“概念間關系的闡述”“摘要”“摘錄”等。
(4)個體寫作與同伴(小組)合作相結合,如“擬寫拍攝腳本”“設計朗誦腳本”“學寫推薦書”“學寫推廣方案”等就可通過小組或同伴合作來完成。
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做到讀寫結合、課內課外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體現(xiàn)運用、實用、效用的原則。當然,除了微型寫作的專項訓練外,也可以將大作文和微型作文結合起來寫作。前提是兩者內容上有關聯(lián),微型寫作與大作文之間構成點面的關系,微型寫作能為大作文寫作提供情境與鋪墊。
(四)要充分用好寫作教材中的知識短文
必修教材簡短的寫作知識文,是屬于陳述性的靜態(tài)知識,是對一類文體或一種寫作知識的高度凝練,實屬精華。教學時可將其放在具體的寫作任務中,作為寫作要求落實,使之轉化為動態(tài)的程序性知識,作為學習支架,鑲嵌在學習活動中。對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寫作學習時學好、用好,有條件的,必要時可以結合具體的寫作任務將其擴展,形成專題講座。不要棄置不顧,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