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荷
魯迅先生講過:“悲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本褪钦f要成為悲劇,其中必須有一條,即毀滅的東西必須是有價值的。那么,沈從文在《邊城》中所表現的翠翠悲劇的命運,毀滅的到底是什么,她的悲劇命運是什么造成的?
《邊城》中翠翠和二老的愛情糾葛是整部小說的主線,兩人生活在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湘西小鎮(zhèn),二老家有錢,翠翠家沒錢,這本是兩個社會所屬,可在具備人性真、善、美的湘西,他們卻屬于同一個階層,兩人的愛情是自然生成的愛戀,沒有任何雜質和功利目的。其中,翠翠其人就猶如她的名字一樣青翠欲滴、純粹自然、嬌柔優(yōu)美,二老也是一位尊老愛幼、有情有義的君子,他們的愛情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關鍵因素,那么,如此佳偶最后的結局為什么令人沉痛哀怨?筆者認為,我們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首先,悲劇的社會因素。小說創(chuàng)作于1934年,當時中國正處于國共矛盾、中外矛盾、社會矛盾等多種矛盾交織的階段,整個社會一片黑暗?;靵y之中,戰(zhàn)爭頻發(fā),人與人之間變得虛偽自私,人人都充滿了市儈習氣。從湘西農村來到大都市的沈從文親眼看見了這一切,在痛定思痛的時刻,內心不由生發(fā)出對國人的哀痛,對社會的反思,也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湘西,那里遠離都市物質文明和戰(zhàn)爭,遠離都市的爾虞我詐,有一方凈土、一汪凈水,養(yǎng)育了一方淳樸的人民。翠翠便是邊城人一個典型代表,她身上有邊城的氣息,這個自然美的化身給予了我們很多心靈感悟,而不幸的是翠翠的命運終究以悲劇結束。
此時,也許有人質問沈從文為什么這么殘忍?假設翠翠的命運不以悲劇結束,而是大團圓式的結局,那么兩種世界、兩種社會之間的落差就大大縮小了,作者也就無法有力地表達自己寫《邊城》的真實目的了。有價值的東西不毀滅,就無法真正觸動人們的心,更無法喚醒人心,這是沈從文的靈動之處。同樣,對這兩種世界、兩種社會,作者極力希望能夠合二為一,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世界,所以在這兩種世界的對立中,沈從文還是一廂情愿地找到一個交叉點,以此走進一個大融合,而翠翠正是作者筆下的那個交叉點。遺憾的是,歷史的車輪不會因個人、因文學而發(fā)生任何改變。
其次,悲劇的環(huán)境因素,這里的環(huán)境專指自然環(huán)境。翠翠生活的地方在一個邊遠的鄉(xiāng)村小城,這里風景秀美、民風淳樸,作者對這個小城進行了含情的描繪,有老者、少女、白塔、青山、綠水……邊城是一幅畫,優(yōu)美動人;邊城是一首詩,平靜淡雅。我不得不說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被他美化了的感性的邊城,是一個理想化的世界,這種世界給人的感覺雖然唯美,但是不真實。殘酷現實的力量遠遠大于理想化世界的力量,這便注定了理想化人物的悲劇命運。他想把邊城這幅畫、這首詩的精髓植入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但如何植入呢?正是通過理想化人物命運的幻滅來實現的。此時,我們看到沈從文企圖力挽狂瀾,但是這個浪濤確實太大了。
再次,悲劇的情感因素。在小說開端部分,翠翠初次見到二老,就對二老種下了愛的種子。次年,大老邂逅翠翠,也種下愛的種子。這兩顆愛情的種子無法同時生根發(fā)芽,便進入了一個三角戀的怪圈。手足情深的兄弟倆只好讓翠翠自己選擇,翠翠選擇二老后,大老不幸遇難而亡。到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都是作者有意暗示翠翠的悲劇人生。
在幾十年前,翠翠父母也演繹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父母悲劇的影子時時處處跟著翠翠,或許這也在暗示著什么??梢姡挥斜脑綇氐?,給人們的感觸才會越深刻。
造成翠翠悲劇命運的情感因素,是縱橫交織而形成的一個情網,這只大網一直隱藏在邊城的上空,隨時準備著網取它的獵物。
最后,翠翠的個人因素。文中的翠翠美麗、善良、平淡、安和、敏感,她擁有中國傳統女子婉約的一面,但缺乏大膽追求愛情的精神。其實,翠翠的平淡安和是符合湘西氣質的,包括二老的選擇也是符合湘西氣質的,如果最后是大團圓式的結局,便不符合湘西氣質,人們也是一笑了之。
造成翠翠悲劇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仍有主次之分。沈從文之所以要這樣安排,是想借助理想世界中理想人物的悲劇結局,來揭示整個社會的罪惡,以激起血性民眾的悲憤與崇敬之情……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彬州市范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