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衍武
摘?要:課堂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場所,如何提高該學科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位任課教師都在深入研究的課題。而情境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情境體驗”,它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將教學的需求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達成內化學生良好品格的教學目的。從實踐層面出發(fā),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情境體驗式教學策略。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初探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策略
引言
課堂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場所,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位老師都在深入研究的課題。而體驗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體驗”二字,能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將教學的需求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達成內化學生良好品格的教學目的。下面將針對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運用進行具體討論。
一、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性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踐行體驗式教學法,既能夠優(yōu)化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又能夠以有趣的體驗教學活動,非常有助于體驗式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首先,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實施,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感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出發(fā),更加傾向于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自主性發(fā)揮,為小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體驗與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體驗到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的樂趣,確定了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主體地位。其次,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道德與法治課跟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在傳統(tǒng)課堂中由于教師采用過于理論化的講述方式,學生完全無法做到感同身受,難以對“道德”與“法治”產生思想情感的認同,從而使得在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下課堂教學實效性未能獲得充分保障。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真實的體驗、感覺、領悟學習的過程,真正解放了學生的學習思想,在理論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中培養(yǎng)了小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進一步挖掘出了課程本身的隱性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體驗式教學的實踐
(一)構建生活體驗情景,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靈性
教師在開展情景式體驗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fā),將課堂變得生活化,讓學生在陌生的課堂上能夠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就可以更加容易去參與到其中去,也比較容易去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小學生因為生活經歷比較少,所以在開展體驗式教學的時候應該從學生的真實情況出發(fā),來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教師要對學生的真實生活做一個比較全面的調查,而不是想當然的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
(二)模擬式情境體驗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活動、場景、實踐的情節(jié)的不同,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的社會角色,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其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理解事物,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與主角地位,使“教”與“學”有效結合。通過“演一演”和“評一評”,學生能在模擬情境中明白權利使用有界限,在道德沖突中探尋和增強法治意識,懂得不能傷害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并知道要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三)課前搜集資料,開展體驗式教學
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是老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學生的課前預習并不充分,未在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初步感知。而將體驗式教學法運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搜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觀察、感受、思考,能使學生在課前就對新課內容進行體驗式的感知與實踐,能充分做好課堂學習準備,為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基。比如在學習《這些是大家的》相關內容之時,本節(jié)課是圍繞保護公共財物來開展的教學。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絡中搜集和生活中觀察等途徑,在課前搜集保護公共財物的相關資料。比如:課桌椅的哭訴等,相信在有了充分的資料準備之后,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必然會更加積極的發(fā)言、參與討論,真正給學生提供學習與實踐體驗的機會。
(四)在直觀展示中體驗
小學生的思維特性,決定了在知識學習中更加容易接受具象化的呈現(xiàn)形式,能夠從具象化的視覺刺激中加深學習體驗與感悟。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性,優(yōu)化教材內容呈現(xiàn)形式。多媒體設備是當前課堂教學中的常用輔助工具,以多媒體技術展示搜集到的教學資源。音頻與視頻展示的方式,能夠讓小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下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獲得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增加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與認可程度。例如,在“溫暖的家”單元中涉及“居家生活講節(jié)約”的內容,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哪種行為屬于“節(jié)約”、哪種行為屬于“不節(jié)約”呢?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動態(tài)視頻,讓學生對比視頻前后兩個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差異,在對比觀察中,聯(lián)想到自己在居家生活的行為是屬于哪一種,從而對勤儉節(jié)約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五)構建問題解決情景,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生動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在體驗式的教學中最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能夠去解決情境中的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在情境中融入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教師在進行教學問題融入的時候應該注意問題的難度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調整,設計出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既不用背負過大的學習壓力,也不會造成學習時間的浪費,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六)小組合作學習,開展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法需要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因而這就需要老師明確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必要性,既能夠借助此種學習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又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我是獨特的》相關內容之時,當學生對新知有了大概了解之后,老師可以基于教學重難點為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來共同探討與解決問題。如這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人呢?針對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各小組成員會一起溝通與交流,最終得出客觀的答案。每次小組合作結束之后,老師還需要為各小組預留充分的發(fā)言機會,并且針對各小組的發(fā)言,老師需要給予合理的評價與補充,這樣既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又能夠在老師評價與補充過程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理解與內化,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
結束語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推動了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深化了小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法治意識的提升,希望教師予以重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將學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根據學生給出的反饋及時的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林鎮(zhèn)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華夏教師,2019(05):62-63.
[2]?徐靜.“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09):52-53.
[3]?施春花.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8(08):55-56.
[4]?李艷麗.淺談“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83-84.
[5]?任志慧.“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淺析[J].新課程(上),2017(09):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