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有姬
摘要:在現(xiàn)行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解讀“繪本書”、巧借“閱讀角”、激活“舊經驗”、走進“活動園”等多種方式融合應用,積極建構閱讀、思考、表達的學習框架,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思考;表達;教學策略
認知加工理論認為,認知過程包括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huán)節(jié)?!白x思達”教學策略是在認知加工理論的基礎上,經過提煉具化為“閱讀—思考—表達”三部曲,旨在讓認知內化為核心素養(yǎng)。這是一種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教學策略,即“認識輸入(閱讀)—認知加工(思考)—認知輸出(表達)”這樣一條主線?!白x思達”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應如何運用呢?筆者就以本為本,立足課堂,談談教學中的實踐性做法。
一、解讀“繪本故事”,延伸式應用
筆者在執(zhí)教三年級下冊第八課《大家的朋友》第一個話題“認識我們的朋友”時,讓學生通過看、說、演的形式,較為充分地了解生活中的公共設施。為了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公共設施便利的特點,筆者讓學生閱讀繪本書《小叮當?shù)穆眯性庥觥?,并設置了兩項活動任務:1.請你展開想象,小叮當在旅行的過程中還可能會遇到什么麻煩?2.在小組內接續(xù)故事,要求四人為一組,組長牽頭討論,各組選擇一位同學做代表發(fā)言,交流感受。通過繪本書的閱讀感知,小組續(xù)編故事引發(fā)共鳴,學生們切身體會了生活中所有公共設施(大家的“朋友”)的重要性,由己達人,引發(fā)了對社會現(xiàn)象及問題的思考?!白x思達”教學法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打造了靈動的課堂。
又如在閱讀繪本故事“智捉小偷”這個環(huán)節(jié),教材中有一幅圖片“陳宇小朋友打電話報警”,我們要看到文字、圖片背后更多方法層面的思考。學必思,思必言。如何讓三年級的孩子在報警過程中清楚地表達才是關鍵。所以,筆者適時引出問題:“如果你是陳宇,你會怎么向警察描述?”學生描述后,再從接警員的角度領會“如果是你接到報警電話,你能很快找到小偷實施盜竊的具體位置嗎?”通過圖片—想象—情境,學生能很快明白,報警時要講清楚的幾個要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的大致經過,隨時和警察保持通話聯(lián)系等。就這樣,隨著活動的寫、說、聽,學生自身的經驗得到了利用、加工、豐富和提升。安全教育,教在一時,用在一世,只有真正讓孩子自主體驗與感悟,才能入心、入腦、踐行。
二、巧借“閱讀角”,挖掘式應用
閱讀是否有所收獲不在于閱讀量的多少,關鍵看有沒有啟發(fā)思維。因為思考是一個需要動腦的過程,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發(fā)現(xiàn)的內容進行整合與加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形成一套極具個性的思維方式。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心理,學生最需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積極思考并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如筆者在執(zhí)教五年級上冊《過好我們的課余生活》時,學生紛紛分享自己的課余生活,周末郊游、去書店看書、打球、跳舞、攝影等。根據(jù)學生的表達,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的活動基本上都是圍繞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的。于是,筆者適時讓學生打開閱讀角“我給外國客人當講解員”“社區(qū)助讀小組”。學生閱讀后,進行反思:閱讀角中的兩個小學生,課余時間開展的活動你喜歡嗎?說說你的理由。學生經過閱讀后的思考與交流,明白了這些課余生活雖然不一定與興趣愛好有關,但它提供了給外國客人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機會和平臺,它能幫老人解決實際困難。這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課余生活,這樣的課余生活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從小就學會服務他人的意識和能力。閱讀如果僅停留在表層,沒有進行思辨,學生的學習就毫無意義,這遠比空洞的說教更讓學生心服口服。
又如《獨具特色的古代科學》一課,教材舉例介紹了中國古代醫(yī)藥學、農學、天文學發(fā)展的成就。其中關于甘石星表的知識,教材中呈現(xiàn)的短短的四行字,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凇白x思達”教學法,可以布置延展性的閱讀思考:伽利略是在什么時間發(fā)現(xiàn)了木衛(wèi)三?除了木衛(wèi)三,你還知道哪些衛(wèi)星?學生借助網絡,通過在線查找資料,明白了木星和它的四顆大衛(wèi)星——木衛(wèi)一、木衛(wèi)二、木衛(wèi)三、木衛(wèi)四,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7世紀初用自制的望遠鏡發(fā)現(xiàn)的,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甘德和石申在此前約2000年前就觀測到了它。通過這樣的閱讀、線上線下混合學習,學生們在小組內分享時,不僅有發(fā)現(xiàn)的新奇,而且體會到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達及在世界天文學史上的地位,自豪感油然而生?!白x思達”教學法讓課堂無限縱橫,打造了有深度的學習型課堂。
三、激活“舊經驗”,解決式應用
綜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情境教育的素材十分豐富,利用好、發(fā)揮好這些素材資源的作用,可以讓課堂有溫度、有深度。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角色體驗和角色互換,走進情境,在想象的基礎上引發(fā)思辨。有位教師執(zhí)教《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學生在小組學習時引發(fā)了一個關于植物角設計的討論:裝扮教室多余的綠植擺在教室內,還是擺在窗臺外?有的學生認為綠植是給別人看的,應該放在教室外面;有的同學認為綠植放在哪里,首先要考慮安全,先講合理再談美觀……當學生說出“制定安全措施、警示語、提示語”時,說明學生在考慮問題情境時,有了安全意識;當學生說出“綠色、健康、有益視力”時,說明學生認識到了事物存在的合理性。由思考、討論到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地解決了問題,也合理地裝扮了“我們的教室”。以情境教育素材資源活化課堂,建立起生活經驗與思辨能力提升的橋梁,使課堂向縱深延伸,極大地豐富了教材情境。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關于黨史、革命史、國史的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為了拉近教材情境與學生已有認知的距離,我們不妨運用角色體驗。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時,學生通過教材中提供的三幅圖片,體會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筆者適時引入課前學習任務:走訪身邊的老人或親人,了解還有哪些變化?學生通過交流分享,紛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和巨大變化,在為祖國點贊的過程中,多視角、多領域地感知祖國發(fā)展與變化的信息,德育滲透無痕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走進“活動園”,實踐性應用
教材中的資源大部分來源于生活,能把生活中的現(xiàn)象解釋清楚就是一種具身學習,我們可以通過小調查、小討論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辨能力。筆者在執(zhí)教四年級上冊第九課《正確認識廣告》第二個板塊“廣告都可信嗎”時,布置了一項小調查任務:(1)你在廣告的宣傳下,買過東西嗎?(2)你喜歡廣告中的什么?(3)你買的東西和廣告宣傳有差距嗎?(4)你覺得廣告對你有什么影響?(5)你如何判斷廣告宣傳的真假?在反饋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發(fā)現(xiàn),廣告在生活中無孔不入,就是因為它抓住了人們的心理。商家為什么要做廣告?就是因為利益使然。通過這樣的小調查,學生能夠冷靜地思考廣告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從而在生活中更好地購買商品。
活動園中設計的實踐活動,有時看上去簡單,但如果放置在生活的背景下,就變得不簡單了。例如《心中的“110”》一課,在“如果你獨自一人在家,發(fā)生下列情況,該怎么辦?”這個實踐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四人分別扮演四種角色應對陌生人來敲門。其中,快遞員這個角色,在網購時代會經常遇到,這恰是對孩子警惕性的考驗。從課堂觀察中,從學生與陌生人的對話過程中,筆者得到的感受是:當陌生人變換不同的快遞物品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上當。這也是為什么學校安全教育時時講,現(xiàn)實生活中被騙的案例卻時有發(fā)生的原因。這樣的生活再現(xiàn),讓課堂連接起了課內、外聯(lián)系的橋梁?!白x思達”教學法,打造了應用型課堂。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閱讀、思考、表達像一條線,串連起了整個學習過程。這個過程指向的是深度學習,是學生的學習力,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能力提升。
(本文為“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工程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
[1]程曉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J].名師在線,2019(19).
[2]鄒建瓊. 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思想政治情景創(chuàng)設[J]. 貴州教育,2018(15).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