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珠
(香港公開大學 教育及語文學院,香港 999077)
在清代,論浙西詞派的發(fā)展脈絡,學者往往會肯定朱彝尊是開創(chuàng)者,厲鶚是中期巨匠。蔣敦復總結“浙派詞,竹垞開其端,樊榭振其緒,頻伽暢其風”[1](第四冊,P3636),謝章鋌回顧“國朝詞學,浙最盛行,竹垞倡于前,樊榭騁于后”[2](第三冊,P1441),吳梅指出“自樊榭承竹垞之后,以南宋為師,于是詞家有浙西派”[2](第四冊,P2132)。厲鶚是流派的承先啟后者,也是中期的領導者,全面推動流派至全盛局面。這個觀點仍然為今人所接受,如認同他是浙西詞派中期的代表作家和詞學理論家[3](P83-89),指出他是浙西詞派中期公認的領導者[4](P175-183),他是繼朱彝尊之后的新一代詞學領袖[5](P115-1270),等等?!度逶~》高度評價厲鶚,指他的詩詞俱為浙派大宗,其詞“取法南宋,清峭雅潔,繼朱彝尊而起,為清代中葉浙西詞派盟主,與朱彝尊并稱‘朱厲’”[6](第一冊,P231),以現代詞學精神確立厲鶚及其詞的重要性。在浙西詞派甚至是在清代詞學中,厲鶚的詞學地位舉足輕重。他的詞學理論具有系統(tǒng)性,完善了朱彝尊和汪森的醇雅論。他遠取張炎的清空論,從“清婉”“清麗”與“清妍”開拓清雅論,為學詞者開墾新的土壤。而他的詞創(chuàng)作又能汲取南宋名賢之長,開創(chuàng)個性化的清雅風格,成為學詞者的模仿對象。同時,厲鶚的出現,成就浙西詞派從醇雅論到清雅論的轉向,詞創(chuàng)作全面進入清雅的領域。于此,在乾隆詞壇以降,不同詞學家逐步經典化厲鶚的詞文學地位,把厲鶚置入南宋名賢的體系,又與朱彝尊并舉或比較。清人十分重視厲鶚,他是后學的學詞對象,又成為后學競逐詞學成就的目標。本文析論厲鶚重視“知音”的周邦彥、姜夔和張炎詞,重塑“雅”和“清”的詞學。同時,他又恪守清雅的創(chuàng)作原則,創(chuàng)造個人的清雅詞風,包括廣泛選材、冷色字系及個人恬淡的性情,成為后學的經典詞文學。他能夠“振其緒”“騁于后”,在于其經典化宋賢和康熙詞壇名賢的詞美學,而流派的后學又致力經典化他的作品,因此凸顯出了他是一個時代的經典詞人。學詞者自覺地吸收厲詞的養(yǎng)分,是認同他的藝術成就,在個人的局限與時代創(chuàng)作中,演活經典詞人的人文精神,在讀者意識中體現經典詞人的文化符號的作用。
乾隆年間,厲鶚意識到浙西詞派發(fā)展上的一些弱點,“向來作者以秦、黃為法,自竹垞翁標舉南渡,為此中別開戶牖,或剽擬太過,尚雕繢而乏自然,遂成澀體”[2](P467)。厲鶚決心改善這個現象,繼承朱彝尊的詞學思想,繼續(xù)弘揚南宋名詞家。《國史文苑傳》及《杭州府志文苑傳》分別指出厲鶚“兼長詩余,擅南宋諸家之勝”及“尤工長短句,入南宋諸家之勝”[7](下冊,P1728)。但這只是泛指他取南宋名家詞之長,未能具體反映他的詞學思想。他的弟子汪沆憶述,他以詩古文名垂東南四十年,“尤工長短句,瓣香乎玉田、白石,習倚聲者,共奉先生為圭臬焉”[7](中冊,P703)。這里則能夠反映厲鶚傾向姜夔、張炎詞的思路,予人專取姜、張詞的觀感。汪沆納入厲鶚在南宋名賢之后,這是經典化其詞的重要一步。吳錫麒應和,“吾浙竹垞、樊榭,皆追姜、張而起者也”[2](第二冊,P734),認為厲鶚是姜、張、朱的接班人。王昶分析王沂孫、張炎、周密、朱彝尊、厲鶚等人詞“刻意研煉”[2](第二冊,P625),欣賞厲詞直接繼承王沂孫、張炎詞。
厲鶚曾為張炎《山中白云詞》寫跋文[7](中冊,P828-829),考證張炎“為循王五世孫”的身份,又分別輯錄鄧牧心和孔行素高度評價張炎《春水》和《孤雁》二詞?!坝裉镄愎P溯清空,凈洗花香意匠中。羨殺時人喚春水,源流故自寄閑翁?!?《論詞絕句》其七)他從用筆、風格和意趣評論張炎詞,分別是“秀筆”、“清空”和“意匠”,認為張炎詞直達姜夔的清空詞境[8](P70),概括《山中白云詞》的內容要旨,肯定其是詞學正始之源,也暗示《浙西六家詞》附《山中白云詞》于后的做法正確。譚獻批評“太鴻思力可到清真,苦為玉田所累。填詞至太鴻,真可分中仙、夢窗之席,世人爭賞其饾饤窳弱之作,所謂微之識碔砆也”[1](第四冊,4008),這里說明取法張炎詞是厲鶚成敗的關鍵。厲鶚刻意追求“秀筆”、“清空”和“意匠”,用字僻冷,鉆研藝術形式美,犧牲作品的思想內容,作品逐漸趨向偏倚的境地。這個觀點將會在后文分析。但厲鶚能夠集合群雅之長,又能夠秉持風雅之旨,開拓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致追隨者不絕,成為雍正、乾隆詞壇的盟主。
另一方面,厲鶚由江南的水土引出同鄉(xiāng)的情誼,推崇周邦彥詞?!澳献谠~派,推吾鄉(xiāng)周清真,婉約隱秀,律呂諧協,為倚聲家所宗”[7](中冊,P754),他傾向宋詞中婉約協律的審美趣味。宋徽宗年間,周邦彥出任大晟樂府提舉官,其詞盛傳于世,“每制一調,名流輒依律賡唱,獨東楚方千里、樂安楊澤民有和清真全詞各一卷,或合為《三英集》行世”。(1)見毛晉《汲古閣詞話》,屈興國編《詞話叢編二編》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10頁。此事跡也為沈雄所轉載。見沈雄《柳塘詞話》,《詞話叢編二編》第一冊,第539~540頁。因為他上承北宋柳永詞的鋪排技法,下開南宋巧思鋪陳賦化為美的詞,特別對南宋一些詞人產生重大的影響,[9](P155)在詞學發(fā)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從地緣關系來看,厲鶚重新審視朱、汪所推崇姜夔的醇雅詞,在南宋鏈狀的雅正詞人關系中,以同鄉(xiāng)情意為論詞的核心,有意把朱、汪推崇以姜夔為首的醇雅詞人群,向上推演至周邦彥的婉約雅正詞,建構新的雅正詞人群體,重新為流派中期的雅正詞祖定位。厲鶚納周邦彥詞在浙西詞派的詞學體系內,重提倚聲家的概念,擴充流派中期的雅正思想至詞樂合一的整體性。厲鶚特別強調純美的藝術表現,是重返張炎注重詞的正聲的舉措,意圖突出姜、周知音者的形象,整合詞文學和音樂的關系。這樣可以反撥流派的“澀體”現象,借此為自己爭取有利的領導地位。
厲鶚整合了“雅”和“清”的內涵,重塑浙西詞派中期的詞學思想。一是重視“雅”。厲鶚分別視《詩經》的風雅及朱、汪的醇雅論為清雅理論與實踐的思路?!坝稍姸鴺犯~,必企夫雅之一言?!盵7](中冊,P755)厲鶚指出由《詩經》到樂府到詞都不能偏離“雅”的規(guī)范,既指出雅的起源,且以清遠淡雅的語言來制約詞的“委曲啴緩”[7](中冊,P755),并視之為表現雅正的方式?!斑h而文,淡而秀,纏綿而不失其正,騁雅人之能事”[7](中冊,P755),是流派中期雅論的新解。宋人作詞喜以雅相尚,出現了冠以雅詞為名的選本,如曾慥《樂府雅詞》等。在以姜夔為首的雅詞人群上,朱、汪傾向張炎的騷雅論,脫變而為醇雅論,標舉詞需要符合雅正,即高尚風雅、規(guī)范,但具體的表達方式如何,則有待厲鶚的補充說明。朱彝尊提出“詞以雅為尚”[10](P521)的核心命題,又以雅正作為闡述雅的具體概念,“昔賢論詞,必出于雅正”[10](P492),即純正典雅,并以協律為雅正詞的體現,即汪森所指的“鄱陽姜夔出,句琢字煉,歸于醇雅”[11](P1)的總論題。汪森提出醇雅論,注解朱彝尊的雅正論,源自張炎的騷雅論,而厲鶚的清雅論則是補充朱、汪的醇雅論。在文學領域中,騷雅往往是借指由《詩經》和《離騷》所奠定的優(yōu)秀風格和傳統(tǒng)。汪森由騷雅轉化為醇雅,顯示淳厚雅正或淳樸雅致的本質,配合清廷尚雅的文化政策。厲鶚再由醇雅轉而為清雅,傾向清凈淡雅的審美態(tài)度,流派中期詞風趨于自然之道。
厲鶚與查為仁以箋注批評方式重塑南宋詞選本《絕妙好詞》,宣揚流派的雅正理論或思想,全力經典化《絕妙好詞》,推向流派至鼎盛期。[12](P33-44)《絕妙好詞紀事》記述他性孤但博覽群書,尤熟諳宋元史事。他出身寒門,早年喪父,家境清貧,從雍正三年(1725)起,坐館于揚州小玲瓏山館,三十年來一直投靠馬曰琯、馬曰璐兄弟。館內多藏舊書善本,他有緣博覽群書而博古通今,閑時鑒賞古器名畫,故撰《宋詩紀事》《遼史拾遺》,是南宋史研究的權威。厲鶚從壓抑的心理和苦悶的精神中,自覺地選擇以審美價值抗衡任何外在的斗爭,走上更純粹的學術道路,完全脫離社會現實。這也是普通下層寒士的精神出路,無論是個人或是群體,不可以回避牽涉到社會和現實的利益,而真正的美學就是在抗衡外在因素中,產生無法估量的力量。同時,他借助馬氏小玲瓏山館之利,結識揚州的文人,與當時名士如陳章、汪玉樞、閔蓮峰、施安等人,組織詩會唱和,每分詠一題便結為一集,名流云集西湖,各有歌行,盛極一時。[13](第三冊,P89、231)這是重要的揚州詞人群體。乾隆盛世,海內殷商甚富,促成不同的文學活動,“揚州有馬氏秋玉之玲瓏山館,天津有查氏心谷之水西莊,杭州有趙氏公千之小山堂,吳氏尺鳧之瓶花齋:名流宴詠,殆無虛日”[13](第三冊,P88-89)。厲鶚當時活躍文壇,親述“予平生三游,皆馬君嶰谷、半查為之主”[7](中冊,P750),揚州及天津的文學活動皆以其為中心。那三次的文人風雅活動是在雍正七年(1729)、乾隆二年(1737)及乾隆十三年(1748)發(fā)生的。以乾隆十三年的文學活動為例,查為仁宴請厲鶚、英廉、吳廷華、陳皋等人在天津城南門外的南溪草堂集會,同游者九人各賦詩七首、聯句一首,合為一集。這類文雅活動頻繁,如“藥山招同敬身西林集湖舫分得‘人’字”、“西林招看菊小飲分得‘開’字”,等等。這些文學活動促進當代文人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創(chuàng)造群體拉攏或影響群體,匯聚相似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或目標,彼此經典化對方的作品。
二是導入“清”論。厲鶚以張炎《詞源》中所主張的“清空”為總體思想,以“清”補充朱、汪的醇雅論,建構流派中期的清雅論。張炎主張“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1](第一冊,P259),以“清空”帶出雅正詞的準繩,有清新和空靈的意境,使詞有古雅峭拔的境界。在清空論下,厲鶚以“清婉”、“清麗”與“清妍”作為審美取向,闡述雅正的思想或概念,而雅正又反過來能夠補充“清空”。汪沆概括厲鶚的審美特質,是“以清和為聲響,以恬澹為神味”(2)汪沆《汪序》,《樊榭山房集》中冊,第703頁。此一說法也見于《杭州府志文苑傳》,只是把“恬?!备臑椤疤竦??!斗可椒考废聝?,第1728頁。?!扒搴汀笨梢哉f是他的審美態(tài)度,作為審音者的參考指標,而“恬?!眲t作為藝術風格的批評方式,也可以視之為修身克己的制約。在“清空”作為思想指導下,厲鶚以“清和”說明自己清凈的美學,又以“清婉”、“清麗”與“清妍”來詮釋“清”的概念。它們能夠具體地表現“清”和“雅”的本質。這是厲鶚從藝術審美領域凈化朱、汪的醇雅論,引導流派詞風至清雅領域。
厲鶚對“清”的注釋,包含“清婉”、“清麗”與“清妍”的特性。在張炎清空論的基礎下,厲鶚闡釋詞作為表達形式上的清脫與空靈,達到詞的最高境界,走的仍然是傳統(tǒng)美學中“清”的柔美審美特質,與“清壯”和“清雄”陽剛美審美類型相反。厲鶚傾向“南渟以秀淡勝,融谷以婉縟勝”[7](中冊,P753),強調“秀淡”和“婉縟”的文辭,是“清婉”的注腳。宋賢方面,有周邦彥詞“婉約隱秀,律呂諧協”,時人則有張龍威詞“清婉深秀,擯去凡近”[7](中冊,P752)、張今涪詞“淡沲平遠”[7](中冊,P754)、吳焯詞“紆徐幽邃,戃怳綿麗”[7](中冊,P754)等。時人詞直逼周邦彥、姜夔與張炎詞的境界?!扒妍悺币辉~,可以參考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第二十二》中的“清文以馳其麗”[14](P208)的說法,強調文辭需要清新以顯現其文采?!扒妍悺钡谋憩F者有陸培《白蕉詞》四卷,“清麗閑婉,使人意消”[7](中冊,P752)。
“清妍”見于《論詞絕句》其五。厲鶚側重討論姜夔的昔日生活,“舊時月色最清妍,香影都從授簡傳。贈與小紅應不惜,賞音只有石湖仙”。厲鶚欣賞姜夔的“清妍”詞風,符合自己所推尊的“清”,并強調詞作與詞人的生活背景不無關系[8](P69),突顯詞人的作品需要融入生活當中,文人與歌妓自古更是結下不解之緣。姜夔與厲鶚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二人都是投靠當時的名士謀生,周旋于名流之中,同時他們的品格都是清苦高雅,其高超的藝術造詣就是雅正符號的化身,能夠迎合當時名士的喜好,使人暫時忘卻現實的痛苦。厲鶚從這些相似因素入手,不是借助姜夔的特殊文學地位和高潔的形象來抬高自己,而是在文學藝術中創(chuàng)造純粹的清雅美學。厲鶚的個人命運、人生遭遇和才華得到普遍下層寒士的回響,詞人群心靈上產生了感應,漸次與姜夔的獨特形象暗合,就像是郁郁不得志文人的鏡子,更多的是負荷千古文人空有才華而無用武之地的情感。畢竟,享有朱彝尊般特殊的厚遇可以說是異數,更多的文人過著如姜夔與厲鶚般的日子。文人賦予姜、厲多重或隱蔽的意義,以及屬于他們在本質上的清孤性格和卓越才華。厲鶚終于憑借超群的才學和知識,凝聚揚州文人群,創(chuàng)造新的力量,開拓自成一格的詞學道路,也成為后學的學習對象。正因如此,厲鶚把自己納入姜夔的形象之中,讓文人重新認識姜夔所彰顯的凝聚功能,與寒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寒士在審視現實生活的苦況,詞風和趣味漸次起了變化,隨之紛紛轉投清雅的創(chuàng)作道路,隱含自我脫離社會的方法。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浙西詞派的詞風由朱彝尊時代的虛化詞貌,轉移到厲鶚時代的更虛空境界。
厲鶚針對當時流派被譏評為“澀體”的現象,重新整合不同接受程度的“雅正”,內化和深化“雅”的概念,開拓“清”的內涵,以“清”的思想制約“雅”的詞貌。創(chuàng)作方面,厲鶚填詞不多,但詞風清雅,《全清詞》錄其詞263首。[6](第一冊,P230-304)清雅,即清高脫俗、典雅高潔。我們從廣泛選材、冷色字系及個人性情幾個方面,論述其自成一格的清雅詞風。
康熙六十一年(1722),他刻《秋林琴趣》4卷,得詞160首,邀請徐逢吉、吳允嘉、陳撰、吳焯、趙信等人寫序跋題辭。從南宋名家詞的標準評厲詞的,如徐逢吉“回環(huán)讀之,如入空山,如聞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溪而出之者”[7](中冊,P879);從音律角度贊美厲詞的,如吳允嘉指其詞“聲諧律葉,骨秀神閑”[7](中冊,P880),符曾美言“上者海山縹緲之音”[7](中冊,P882);從清雅的審美標準評價厲詞的,如陳撰認為“清真雅正,超然神解”[7](中冊,P880),趙信明言“淡而彌永,清而不膚”[7](中冊,P882);從內容、學識和才華方面評價厲詞的,如吳焯直言“質也靈虛,學也膏腴,才也佽飛”[7](中冊,P881)。他們多角度經典化厲詞,群體合力建構以厲鶚為中心的審美活動,而相關的詞學活動也被組織,如前文所言的揚州及天津的文學活動,并與流派的清雅系統(tǒng)聯系。
厲鶚適應當時的詞創(chuàng)作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材廣泛。有唱和的題材,如“紅橋”唱和,包括《憶王孫·懷紅橋舊游》《醉太平·戊午暮春,泛舟紅橋,同授衣、廉風聯句》《采桑子·晚秋同程松門泛舟紅橋》等?!稇浲鯇O·懷紅橋舊游》調子輕快,憶念秋雨下坐畫舫游紅橋的情懷,“夢迢迢。曾倚闌干弄柳條”,扣緊“秋雨多從蟬鬢飄”?!傲鴹l”、“秋雨”和“蟬鬢”起銜接作用,物與情合一,拉長追思往昔的綿長。《醉太平·戊午暮春,泛舟紅橋,同授衣、廉風聯句》屬同游者聯句成詞的作品,厲鶚負責首尾各兩句,是文人間文字接龍的游戲。唱和《樂府補題》方面,他按照原題五物寫作,細膩勾勒體物的特征,如《摸魚兒·莼》(過清明)寫莼“葉圓似拭”,《齊天樂·蟬》(青林響接炎光水)哀蟬“又咽斷殘聲”“長嘶正苦”?!豆鹬ο恪ば贰?江楓落早)強于刻畫蟹的形態(tài),如“不住腥泥郭紫,臍翻紅蓼”“骨清沫白,葑湖秋好”,也細致描述吃蟹的過程,如“溢金膏、故國天杪”“依稀粉本,尚留纖爪”。但也有趨于雕琢的,如《天香·龍涎香》(苦竹潭深)喻龍涎香“焚出青蘆雨里。伴小舫涼聲靜敲碎”,《水龍吟·白蓮》(綠羅萬笠高低)詠白蓮“銀囊獨立,羽衣來暮”。他也擬《樂府補題》,托物言愁苦,是擬補題的典范。如《天香·薛鏡》(藍浪浮花)詠薛家鏡憶“最愛是、長宜舊銘字”,《水龍吟·漳蘭》(海帆吹送瓊姿)詠漳蘭“寫深林韻”,《摸魚兒·芡》(趁平湖)詠芡念及“早縈系心期”,《齊天樂·絡緯》(夕陽才作微涼意)詠絡緯“怕短發(fā)難搔,助愁千丈”,《桂枝香·銀魚》(平橋永晝)詠銀魚慨嘆“幾分纖軟,堪人斷腸,憶鱸能否”。我們可以以吳錫麒評厲詞“清微幽眇,戛然弦外”[2]( 第二冊,P734),以及郭麔指出厲詞“以清空微婉之旨,為幼眇綿邈之音,其體厘然一歸于正”[2]( 第二冊,P736),總結這類唱和作品的風格。“清微幽眇”和“清空微婉”說明作品思想內容的清絕,“戛然弦外”和“幼眇綿邈之音”則是指作品形式的協律。
厲鶚試圖尋找自己的創(chuàng)作道路,努力開拓新的題材。如《沁園春》詠心、塵、腕、聲和影,他沒有沿用朱彝尊的十三種女性身體的經典題材。《沁園春·心》的“一寸通犀,脈脈難窺,含無限情”,具體化心的感性功能。《沁園春·塵》則以“微步凌波”“欲辟還宜舊導犀”等擬人手法,美化塵的形態(tài)。他的《天香·煙草》是當時詞壇的新題,“繼和者幾遍大江南北,逞妍抽秘,妙絕一時”(3)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雍乾卷》第十二冊,第6676頁。詞人開始瑣細化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新事物,形成雍、乾年間詠物詞的發(fā)展軌跡。參見張宏生《重理舊韻與抉發(fā)新題——雍乾年間的詠物詞及其與順康的傳承和對話》,第115~127頁。。而《三部樂·流求紙》相信也是當時的新題,寫產自琉球的書畫用紙。上片從蔡倫造紙說起,指中國造紙術歷史悠久。下片寫琉球紙的制造過程。陸培《三姝媚·高麗紙》與這首詞相互照應。陸培寫產自高麗的貢紙,紙質潔如綾,“雪繭層層,似他光致”。二詞均使用“歡斯”這琉球族姓。外物傳入中國后,很快成為清代詞人筆下的題材。詞人趨向追求創(chuàng)新、時尚,厲鶚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然而,厲鶚長期處于比較安穩(wěn)的生活狀態(tài),創(chuàng)作上或受到局限,思想深度也會有限制。如《河傳·題顧升山蔬果畫冊》15首,詠筍、蘿卜、枇杷、香櫞、水紅菱、木瓜、茄、芋、蓮子、楊梅、石榴、香瓜、橄欖、桃子和扁豆,細密白描體物,如“一林廬橘,縣金欲墮”形容枇杷,“心苦君知否”形容蓮子,“樹間紅碎”形容楊梅,等等。但也有用字雕琢的,如蘿卜篇中的“臥龍已去天星隕。軍聲盡。戰(zhàn)土猶微墳”,木瓜篇中的“檀奴有意,為遮交午腮紅”,芋篇中的“斫侯鯖。搗金橙”,等等,內容欠缺深度和廣度。郭麔介紹厲鶚《河傳》詞時,指出其源于蔣夢華以顧升山蔬果畫冊索題,厲鶚創(chuàng)作了18首詞(15首傳世),一詞一題。題圖方面,有《菩薩蠻·題呵手梅妝圖》《聲聲慢·題符幼魯風雪歸舟圖》《點絳唇·題授衣讀書稻田隅圖》《清平樂·題飲谷說劍圖》《翻香令·題趙意田倚樓圖》《南鄉(xiāng)子·題揮扇士女圖》等?!赌相l(xiāng)子·題揮扇士女圖》直接刻劃揮扇的仕女的神態(tài),唯上下片的結句用語比較淺俗。交游方面,有《夏初臨·初夏雨中同蔣丈靜山泛湖》《少年游·春日訪紫山,同坐學士橋旁望湖》《水調歌頭·訪吳丈志上寄老庵》等,活動范圍和場面有限,圍繞泛湖、觀潮、訪友、登樓等,活動地點集中在揚州、杭州、上海、湖州等。
厲鶚喜愛追和前賢的作品,另有創(chuàng)新。于宋賢方面,如“用清真韻”,其作有《惜余春慢·戊戌三月二十二日泛湖》《丁香結·暮春初霽》,“追和草窗韻” ;有《大圣樂·東園餞春》,“用吳夢窗韻”;有《澡蘭香·癸丑淮南重午》《霜葉飛·九日葛嶺》,“用史梅溪韻”;有《步月·己未歲吳山燈市甚盛》,“效蔣竹山體”;有《瑞鶴仙·詠菊,為楞山生日》。這些都是他努力超越宋賢作品的成果,但當中卻沒有姜、張的,這或是因為他創(chuàng)作上的焦慮。他知道原典已經難以超越,卻仍然堅持創(chuàng)新,故選擇追和其他宋賢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競爭的決心。詠物原典是清人的競技場,而姜、張的原典則是浙西詞人群的競技目標。這樣或者說明他沒有追和姜、張作品的原因,創(chuàng)作上反而“取法南宋”。譚獻所言的“太鴻思力可到清真,苦為玉田所累”,指的是厲鶚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詞藝與周邦彥詞看齊,甚至可以超越張炎詞的境界。因朱彝尊的經典名句“倚新聲,玉田差近”[10](P312)在前,產生不能跨越流派始創(chuàng)人的心態(tài)。厲鶚沒有致力在姜夔的自度曲上創(chuàng)造新的境界,只寫了三首《疏影》、一首《揚州慢》和一首《淡黃柳》,而《暗香》則欠奉。他也沒有使用張炎名作的詞調,如《南浦》《解連環(huán)》等。但“填詞至太鴻,真可分中仙、夢窗之席”,譚獻認為厲詞可以與吳文英詞爭一席位。吳文英《霜葉飛·重九》重陽佳節(jié)憶亡姬。上片寫登高的情景,“斷煙離緒”“香噀西風雨”,相互銜接,以景寫情,烘托“凄涼”“咽寒蟬”“倦夢”之傷情。下片由景入情,飲酒治傷卻又無法排遣對逝者的思念,“塵箋”“斷闕”照應上片的傷情,“早白發(fā)、緣愁萬縷”則照應上片的情景,也是憶亡姬的結果,期望“約明年,翠微高處”,但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厲鶚《霜葉飛·九日葛嶺》景、情、韻和主題承接吳詞,寫作方式卻有所不同。上片寫登高的情景,“最愁秋壑”“秋蛩秋草秋樹”,四次重復“秋”字,回繞重陽佳節(jié)的景況,以景寫情,烘托“清觴泛羽”“銅駝恨事”之傷情。下片由景入情,吹笙治傷卻又無法排遣對逝者的憶念,“醉中休倚能賦”則照應上片的情景,也是憶亡姬的結果,期望“謾再尋、西峰頂”。結句的“海天空處”照應首句“最愁秋壑”,延長全詞的淡淡哀愁,筆鋒清絕。厲鶚用同韻同字,“樹”“雨”“羽”“古”“素”“賦”“語”“縷”“去”“處”, 虛實相間,創(chuàng)造相同的凄楚情感,但又能貫徹其清雅風格。厲鶚《澡蘭香·癸丑淮南重午》寫端午佳節(jié)懷念琵琶歌姬,與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寫端午懷念能歌善舞的姬妾,異曲同工,各顯特色??上?,“世人爭賞其饾饤窳弱之作,所謂微之識碔砆也”,讀者的接受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出現落差,是時代審美眼光的追求有異所致。
于前賢方面,如“追和曹侍郎韻”,其作有《滿江紅·錢塘觀潮》,“追和陳迦陵韻”,有《摸魚子·詠窩絲糖》。這些都是他挑戰(zhàn)當代經典作品的示范,暗藏超越前賢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由后學建構新的經典。如《滿江紅·錢塘觀潮》,前段寫錢塘江大潮的洶涌、英靈不滅的怒氣沖天,中段描繪錢塘江大潮吞天地的氣勢,后段語調由急轉緩,抒寫觀大潮的感受。這種寫作手法與曹溶《滿江紅·錢塘觀潮》如出一轍。厲詞中的“乍龕赭、中間怒吼,一痕如發(fā)”“奇險勝,瞿塘雪。傾城看,中秋月”“想錢塘、破陣萬靈歸,紛幢節(jié)”,分別照應曹詞的“誰蕩激、靈胥一怒,惹冠沖發(fā)”“江妃笑,堆成雪。鮫人舞,圓如月”“是英雄、未死報仇心,秋時節(jié)”。相同的鋪排技法是延續(xù)經典作品的方式,作者希望創(chuàng)造與前賢一樣的高度,符合讀者的閱讀期望,容易為新時代所接受。但前賢的作品難以超越時,則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反而為名篇所絆。朱彝尊詞的前、中、后段分別是“日未午、樟亭一望,樹多于發(fā)”“遺廟古,余霜雪。殘碑在,無年月”“趁高秋,白馬素車來,同弭節(jié)”,都是傾向曹詞的寫作模式,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氣勢卻稍遜色。而厲詞稍遜朱詞?!堆┆{兒》四首是他追和朱彝尊詠貓的作品,與吳焯約定“戲效其體,凡二家所有,勿重引焉”,堅守創(chuàng)新的原則。內容圍繞日常生活中的貓事,如“撲罷蟬娥,更弄飛花成陣”“忽起驚跳風竹”“攜兒乳飽”“食有溪鮮,又上小庭高樹”等,細致描寫貓的舉動,趨于生活化。在經典化前賢作品的基礎上,詞宗如厲鶚也希望在原典上再獻新猷,但在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上暗含影響的焦慮。在期望超越前賢、實現自我的前提下,厲鶚只好在清雅的美學上,在藝術形式和音律上鉆研詠物詞的技藝。誠如張其錦所言,厲詞“琢句煉字,含宮咀商,凈洗鉛華,力除俳鄙,清空絕俗,直欲上摩高、史之壘矣;又必以律調為先,詞藻次之”[2]( 第二冊,P630)。唯后人沒有他的氣質、才華和學問,故只看到其“饾饤窳弱”之處。
厲鶚喜用“清”“冷”“寒”“涼”“淡”“雪”等冷色字詞,予人清雅的視感。寫景狀物方面,如“流金橋下清泠水”(《玉闌干·金沙灘荷花》)描寫流金橋下的清冷,“好似秋容慘淡,吹笛夕陽樓”(《八聲甘州·京口》)描寫建陵和練湖的慘淡景色,《高陽臺·落梅》以“雪沒鞵痕”“冷夢迢迢”“自裹冰綃”等,映襯梅花無聲自落之傷;抒懷方面,如“楝風遲、不覺花深寒悄”(《真珠簾·雨夜汪青渠中看芍藥》)寫雨夜觀芍藥花的心情,“似寒鴉身世,驚棲不定”“此中清絕”(《水龍吟·雪中憶西溪》)寫雪中憶西溪的孤清;寫節(jié)令方面,如“余寒猶是連寒食”“文園多病何人惜”(《絳都春·清明風雨》)寫清明、寒食節(jié)形單影只的孤寂,《永遇樂·戊戌閨中秋》寫閨中秋再度月圓,井旁的梧桐樹又有新的綠意,此情此景應該是美景良宵,但他卻形容為“羅薦較涼前度”,并抒寫“此情此夜尤苦”“不少傷心處”等寂寥。厲鶚無論是描寫景物,還是詠物、抒情等方面,皆隱約滲透愁緒,冷色字系顯現其孤潔的風骨,自憐自傷之情。張景祁評厲詞“幽雋”[2]( 第四冊,P1670),吳衡照指“樊榭有幽人氣,唯冷故峭,由生得新”,轉引謝山所言“深于言情,故其擅場尤在詞”[1](第三冊,P2459),相信就是使用冷色字系的效果。用語生僻反而予人新奇的印象,即現代詩的陌生化表達藝術。
厲鶚詞中滲透著個人恬淡的性情。有不少作品是寫浴佛、寺院、僧院,如《天香·浴佛》上片寫四月初八廚娘準備浴佛的情況,下片寫自己虔誠禮佛的過程,抒發(fā)“愛淡裹輕”的情懷?!肚镬V·金山寺》以“樹影中流”“清曉碎霞飛近岸”等形容金山寺的恬靜環(huán)境?!堆嗌酵ぁ?劫化荒磷)寫龍興寺的舍利,“比雪后峨眉,佛燈吹遍”?!短酱郝?鳳去山枯)寫宋宮洗鉛池在梳妝臺側今改為僧院,撫今追昔,“換了空門,孤燈春雨鳴磬”,寂靜凄冷。對于久居的小玲瓏山館,寫來更是淡泊。館內的淡月下的樹影似有還無,“比雪還輕,度水無痕”,而結句“笑雨余、一種沾泥,付與老禪為伴”(《疏影·小玲瓏山館賦絮影》)的低緩回響,隱含出世思想。
挑戰(zhàn)經典是清詞人的普遍心理,是由當代詞人群促成的寫作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揮無可估量的群體創(chuàng)作力量。一是厲鶚成為學詞的對象。汪沆憶及,“余素不工倚聲,竊聞余師樊榭先生論詞之緒余有年矣,謂詞權輿于唐,盛于宋,沿流于元明,以及于今”[2]( 第二冊,P503)。厲鶚的詞學識見不凡,具典律的意識。王昶憶述,“余少頗喜詞,既從樊榭、南香游”[2]( 第二冊,P543)、“近則以竹垞、樊榭為規(guī)范”[2]( 第二冊,P662),提供學習詞學的門徑,具示范的意識。王昶的《國朝詞綜》選錄朱彝尊(65首)、厲鶚(54首)、趙文哲(46首)、王時翔(45首)詞最多。王昶特別重視朱、厲詞,把他們的作品獨立成卷。這是從選本角度經典化厲詞的例證。姚燮憶述“近協竹垞、樊榭之同聲”[2](第二冊,P814)。二是厲鶚成為詞學的目標。蔣敦復指出“奚必口摹朱厲,心追姜張”[2]( 第三冊,P1273)。王鵬運指項鴻祚《憶云詞》四卷“清空婉約,能化竹垞之方重、樊榭之堆垛”[2](第二冊,P878)。厲鶚與朱彝尊并舉,是經典化厲鶚的重要里程碑。進入王昶的年代,流派“澀體”的情況更甚,王昶慨嘆“自樊榭老仙逝后,武林詞學歇絕”[6](第二冊,P1210)。陳慶溥也表明“方今詞學日盛,人才輩出,豈無樊榭其人者?”[2]( 第三冊,P1144)流派后勁不繼,只好加強中期詞宗厲鶚的詞文學地位,鞏固流派的領導位置。鄭文焯指劉炳熙《留云借盦詞》五卷“深美閎約”,“豈近世朱厲雕琢曼辭,衍為浙派,所可同日語哉”。[2](第四冊,P1743)三是應和厲鶚詞論。如吳錫麒論詞時,多次正面肯定厲鶚的貢獻:“吾杭自樊榭老人藻厲詞壇,掞張琴趣 ,一時如尺鳧、對鷗諸先輩,合尊促席,領異標新,各自名家,徽徽稱盛。”[15](P282)江浙文人如吳焯等人相繼追隨厲鶚酬唱。“吾杭言詞者,莫不以樊榭為大宗。蓋其幽深窈渺之思,潔靜精微之旨?!盵15](P281)吳錫麒輩的杭州詞人群十分推崇厲鶚詞,后學以此吸納新血,創(chuàng)造舊群體影響新群體,或以新群體鞏固舊群體。四是追和厲詞。如王昶作《天香·煙草和厲太鴻作》兩首,陳章作《天香·和樊榭詠煙草》一首。他的《天香·煙草》新題,繼和者遍及大江南北。吳錫麒繼續(xù)“戲仿其體”《雪獅兒》得詞四首,擴充《沁園春》的女性身體寫作范圍,為《西子妝·題樊榭先生〈湖船錄〉后》題詞,等等。郭麔在《靈芬館詞話》卷一錄以補《樊榭詞集》不存,以《菩薩蠻》調追和《河傳》詞,創(chuàng)作《菩薩蠻·顧升山蔬果十五種》15首詞。
凡此種種不同年代的文學活動,個人能夠影響、被影響或反被影響他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文人往往是在相互競爭中,創(chuàng)造群體內外的力量,又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認同或改變文學趣味,而不同的文學風格就在其中成長。群體發(fā)揮深淺不一的影響,但本質上仍然是通過經典化前賢的作品,為自己爭取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方向。這是清詞人的特殊創(chuàng)作心理。他們根據這種根深蒂固的競爭心態(tài),創(chuàng)造連綿不絕的清詞。清雅的審美范疇,是厲鶚以虛化的方式修正流派中期的雅正思想,指示學詞門徑,指導學詞者走上清雅的道路。厲鶚的清雅論隱然再次虛化詞的內容或本質,是不可以量化的虛體。在典律過程中,文人重新抬高厲鶚詞學及其詞來凝聚文人,漸次形成新的力量,建構新的經典。這種方法隱含潛藏在內心回避現實的心態(tài)。厲鶚式的藝術形式美,過度強調清新淡雅的韻致,徐珂評其詞風“鈔撮堆砌,音節(jié)頓挫之妙,未免蕩然”[16](上冊,P187),忽略內容上的開拓及思想上的沉淀,狹獈的詞學觀遂使流派中、后期的詞漸現弊病。
嘉慶以后,常州詞派逐步取代浙西詞派,詞壇出現多樣化的局面。浙西詞派出現不同的聲音,或指斥朱彝尊推尊南宋詞之過,或歸咎于厲鶚專取姜、張詞之失。晚清,常州詞派的主將譚獻部分肯定厲鶚,使他失去原有的光環(huán),漸次為后學所忽略。至于晚清三大詞話,只有陳廷焯集中討論過厲鶚詞,多以“幽” 而非“清”來形容之,如“幽香冷艷”[1](P346)“措詞最雅”[17](P347)、“造句多幽深”[1](P429)、“幽艷”[17](P441)等。這是從經典化到去經典化的舉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或人物,就算是詞壇盟主或流派巨匠也需要經受時代的考驗。到八十年代,嚴迪昌高度評價厲鶚,指出他是浙詞巨匠[18](P325-336),他的文學地位又再逐漸提升。《全清詞》以“清峭雅潔”確證厲鶚詞及其詞文學的成就,相信研究厲鶚的學者不會間斷。
厲鶚在清詞文學上的意義,表現在憑借文人自覺的創(chuàng)作意識,推動了時代群體的審美經驗,而建構經典的意圖就在其中發(fā)揮凝聚力,成為群體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這種“振其緒”“騁于后”的舉措,仍然值得今人借鑒。而經典化厲鶚詞是漫長的歷程,由“清和恬淡”到“清微幽眇”再到“清空微婉”,反映了新時代文人的審美觀念的轉變,后來又經過“幽香”“幽深”“幽艷”等考驗,才成為今天“清峭雅潔”的好評。厲鶚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詞人,最終成為經典詞人。今人從他的詞學思想、創(chuàng)作心態(tài)、學問才華、孤高性情等特質,似乎找到精神上的出路,也在創(chuàng)作上得到啟發(fā),諸如吸收前賢精髓、博覽群書、創(chuàng)造新的寫作方向、注重個人與群體的互動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