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耀
馬凱同志曾于2010年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fā)表《“求正容變”,格律詩的復興之路》的文章,指出“求正”就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律有定對,這些就是五、七言格律詩所要求的“正”,丟掉了這些基本要素,即非五、七言格律詩。而“變”除了允許有拗救、寬對的變格之外,用韻方面“不必固守平水韻,可以而且應該提倡新聲韻”?!对婍嵭戮帯返摹俺霭嬲f明”更是提出了“正音從嚴,押韻從寬”的原則,無不體現(xiàn)了寬嚴相濟的開放心態(tài)和不斷進取的求索精神。
李銀清先生的詩詞集《春鏵集》即將付梓,我作為先睹為快的第一批詩友,充分體會到了他對“押韻從寬”的可貴探索。他的詩詞集中有許多詩詞乍看好像“出韻”了,然而當我們一一仔細甄別后,發(fā)現(xiàn)他的押韻都是有根有據(jù)的。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李銀清先生的詩詞押韻情況,進而就作詩押韻問題做一點探討。
作為精通格律的傳統(tǒng)詩人,用平水韻寫詩是最常見的現(xiàn)象。李銀清先生也不例外。例如他的七律《悟》:
高山空谷鑄襟懷,涉世何愁命不乖?
伸屈泰然思雨傘,沉浮忍辱效膠鞋。
人生境界修身達,竹韻情操養(yǎng)性齋。
冷暖旋流當笑料,肝腸不變對塵霾。
這首詩就是用的平水韻,而不是用的作者比較習慣的《詩韻新編》(十八韻),因為第四句的韻尾字“鞋”在《詩韻新編》(十八韻)的“四皆”韻部,其余的四個韻尾字“懷”“乖”“齋”“霾”都在“九開”韻部。如果用《詩韻新編》來衡量,這就出韻了。但是,這首詩卻完全符合平水韻,因為“鞋”字等韻尾字都在上平聲的“九佳”韻部??赡苁亲髡咴趧?chuàng)作這首詩時舍不得丟掉“沉浮忍辱效膠鞋”這樣的句子,而根據(jù)前后的韻字,如果用“鞋”字押韻,則非得用平水韻不可。在用韻方面,這也可謂是各取所需,運用自如。這種恪守傳統(tǒng),運用平水韻的例子在《春鏵集》中還有很多,在此就不再過多列舉了。
在五、七言近體詩中,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如果首句入韻,其韻腳處用字不一定與以下其他韻腳用字同在一個韻部,使用鄰韻字也被允許,這稱為“借韻”,或者叫做“孤雁出群格”(亦稱“孤雁帶群格”),意為一個韻字為孤雁,幾個韻字為群雁也。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就說過:“有借韻?!痹ⅲ骸叭缪骸咧?,可借‘八微’或‘十二齊’韻是也?!毙菨h先生在《今韻說略》一文中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韻的格律詩,借用鄰韻的韻字,作為首句的韻腳,唐宋幾成風氣,視為定例,叫‘借韻’,起名號‘孤雁出群’……如冬韻詩起句入東韻,支韻詩起句入微韻,豪韻詩起句入蕭肴是也。”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詩人王力教授在他的《詩詞格律》一書中提到:“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p>
古人多有借用鄰韻的詩作。請看詩圣杜甫的五律《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wěn),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fā)從伶。
數(shù)杯君不見,都已遣沉冥。
詩中的“汀”“醒”“伶”“冥”四韻字屬平水韻下平聲的“九青”,首句的“清”字則屬下平聲的“八庚”。既然詩圣都能這么寫,那我們21世紀的詩詞愛好者又為什么不能這么寫呢?
請看李銀清先生的七律《戀春》:
郊原無際落輕帷,塞北江南綠正肥。
煙樹鶯鶯枝上樂,香街燕燕巷中飛。
何來游子戀紅杏?不向夢婆求紫衣。
最苦韶光追逝水,竹絲柳線拽春暉。
第一,詩中第一句的韻腳字“帷”為平水韻中上平聲的“四支”韻部,其余的“肥”“飛”“衣”“暉”皆為上平聲“五微”韻部,這是典型的首句借用鄰近韻部的韻字來押韻,即“押鄰韻”或借韻(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平水韻的“五微”中有一個“幃”,現(xiàn)在此字的簡體字為“幃”,而“帷”“幃”二字古代在韻部和注釋義上還是有點區(qū)別的),顯然是合律的。
第二,這首詩如果對照《詞林正韻》,其韻腳字全部都在第三部“支微”中,完全合韻。
第三,這首詩不是按照《詩韻新編》來寫的。因為第六句的韻腳字“衣”在《詩韻新編》的“七齊”韻部,其余的“帷”“肥”“飛”“暉”四個韻尾字皆在“八微”韻部,按《詩韻新編》的要求,其“支”“兒”“齊”三個韻部可以通押,而“齊”“微”是不通押的。所以說,這首詩是按照平水韻或者詞韻來寫的,其用韻一點問題都沒有。
與上同理,五、七言近體詩的最后一句借用鄰近韻部的字作為韻腳的,稱為“孤雁入群格”(或稱“孤雁混群格”),前人也有不少詩例。
請看清代黃景仁的《言懷二首》其一:
聽雨看云暮復朝,誰于籠鶴采豐標?
不禁多病聰明減,詎慣長閑意氣消?
靜里風懷元度月,愁邊心血子胥潮。
可知戰(zhàn)勝渾難事?一任浮生付濁醪。
全詩的前4個韻腳字“朝”“標”“消”“潮”都在平水韻下平聲的“二蕭”韻部,只有結句的韻腳字“醪”在下平聲“四豪”韻部,這就叫“孤雁入群格”。
再如魯迅的《無題》: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詩中前面的“時”“絲”“旗”“詩”四個韻腳字都在平水韻上平聲的“四支”韻部,只有結句的韻腳字“衣”在“五微”韻部,這就是用的“孤雁入群格”。我們來看李銀清先生的七律《游白鹿洞書院戲題》:
仰望匡廬白鹿姿,山高總有白云欺。
一條曲徑生文氣,五老賢峰飽我饑。
前路猶逢百慕角,后程向往吉尼斯。
奈何變幻炎涼世,幸侶詩書塵外犂。
詩中前 4 個韻腳字“姿”“欺”“饑”“斯”在平水韻上平聲的“四支”韻部,而結句的韻腳字“犂”為“八齊”,這也是用的“孤雁入群格”。有人會問,“四支”與“八齊”隔得好遠,怎么是借鄰韻呢?其實,鄰韻不一定都是平水韻中相鄰的韻部,例如上平聲的“三江”和下平聲的“七陽”也是鄰韻,而上平聲的“二冬”“三江”離得很近,但是它們不是鄰韻。在王力教授的《漢語詩律學》中把位置相近的平聲韻分為八類,使用鄰韻稱之為通韻如下:1.“東”“冬”為一類。2.“支”“微”“齊”為一類,“支”“微”較近,它們與“齊”較遠,但是它與“支”“微”是可以通押的鄰韻。所以,按照平水韻,李銀清先生的七律《游白鹿洞書院戲題》一詩也是合韻的。
如果按照《詩韻新編》(十八韻),“姿”“斯”在“五支”韻部,“欺”“饑”“犂(犁)”在“七齊”韻部;而“支”“兒”“齊”又是可以通押的,所以這首詩完全合韻。其實,李銀清先生的《游白鹿洞書院戲題》一詩很可能本來就是按照《詩韻新編》來創(chuàng)作的。
《詩韻新編》是1950年、1965年、1978年先后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韻書,它是依照《中華新韻》(1941年黎錦熙主編,并由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41年10月10日頒布,俗稱“十八韻”)歸納現(xiàn)代漢語為十八個韻部編寫的。它保留了入聲字,并將入聲字全部作仄聲使用。是中國迄今為止再版次數(shù)最多、發(fā)行數(shù)量最大、至今為廣大詩詞愛好者采用的一本韻書。
李銀清先生的《春鏵集》中有很大一部分詩詞都是按《詩韻新編》創(chuàng)作的。我們來看看他的七律《隨州烈山祭炎帝》:
朗朗神州立厚坤,烈山深處孕吾根。
洗云飛瀑源龍脈,述史編鐘傳帝音。
教織麻裳興耒耜,試嘗藥草濟黎民。
綿綿瓜瓞十三億,勵志圖強壯國魂。
其中第四句的韻腳字“音”為平水韻中下平聲的“十二侵”韻部,第六句的韻腳字“民”為上平聲的“十一真”,其余的“坤”“根”“魂”三個韻尾字皆為上平聲“十三元”韻部。如果按照平水韻來要求,那么這首詩就混韻了。
古人也有在同一首詩中“混韻”的詩例。例如楊萬里的七律《進退格寄張功父、姜堯章》:
尤蕭范陸四詩翁,此后誰當?shù)谝还Α?/p>
新拜南湖為上將,更率白石作先鋒。
可憐公等俱癡絕,不見詞人到老窮。
謝遣管城依已曉,酒泉端欲乞移封。
此詩第一句的韻腳字“翁”、第二句的韻腳字“功”、第六句的韻腳字“窮”為“一東”韻部,而第四句的韻腳字“鋒”、第八句的韻腳字“封”為“二冬”韻部,“東”“冬”二韻交叉混用,不是“孤雁出群格”或“孤雁入群格”。但是古人對于允許鄰韻通押還有“探頭韻”“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等等形式(古人對于應制詩、試帖詩的用韻要求是極為嚴格的,但在這種嚴格規(guī)定之外,也常有允許鄰韻通押的相對自由,當然,這種通押也有定規(guī)。例如“進退韻”是相鄰的兩韻間押,一進一退,即第二句、第六句用甲韻如“東”“寒”“虞”等,第四句、第八句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冬”“刪”“魚”等),上面楊萬里的七律詩題就寫明是“進退格”,首先是相鄰的“東”“冬”兩韻通押;其次是一進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的韻腳字“功”“窮”在“一東”韻部,第四、第八句的韻腳字“鋒”“封”在“二冬”韻部。相比之下,李銀清先生的七律《隨州烈山祭炎帝》也不是用的“進退格”。
那么,《隨州烈山祭炎帝》這首詩到底出韻了沒有呢?其實,這首詩如果按照《詩韻新編》,無論是“坤”“根”“魂”,還是“音”“民”,所有的韻腳字都在“十五痕”韻部里??梢姡y清先生的這首詩就是按照《詩韻新編》寫的,沒有出韻。
請看他的《雨中花·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天造礦山人造福。劈璞石、化為金玉。引孫策圍爐,岳軍鑄劍,壯國人筋骨。 采礦千年留巨窟。建樂園、植槐披綠。青銅都邑,唱旅游金曲。
這首詞是依宋代王觀56字體的《雨中花令·百尺清泉聲陸續(xù)》寫的。按照《詞林正韻》,其上闋韻尾字“骨”和下闋首句的韻尾字“窟”兩個字為第十八部“物月”韻部;其余的 4 個韻尾字“福”“玉”“綠”“曲”均為第十五部“屋沃”韻部,好像出韻了。
但是,如果按照《詩韻新編》,其“玉”“曲”二字在“十一魚仄聲·入聲”韻部,其余的“?!薄肮恰薄翱摺薄熬G”四個字均在“十姑 仄聲·入聲”韻部。按照《詩韻新編》的《凡例》中的通押說明,“姑”“魚”二韻可以通押,那么這首詞就沒有出韻了。而且,這首詞押的韻全部用的是入聲字,按照《詩韻新編》的《凡例》中的通押說明,入聲字可以全部通押,那這首詞也就不算出韻了。
還有,如果按照曲韻《中原音韻》來對照,所有這些韻尾字都在“魚?!表嵅恐?,也沒有出韻。
古人也有用詩韻寫詞的。例如清代著名女詞人顧太清的《喝火令》的押韻:
久別情尤熱,交深語更繁。故人留我飲芳罇。已到鴉棲時候,窗影漸黃昏。 拂面東風冷,漫天春雪翻。醉歸不怕閉城門。一路瓊瑤,一路沒車痕。一路遠山近樹,妝點玉乾坤。
這首詞如果用《詞林正韻》來看,屬于兩個韻部:“繁”“翻”兩個韻腳字在“第七部寒刪”,而“昏”“門”“坤”三個韻腳字在“第六部真文”,按照詞韻是出律了。但是,“繁”“翻”“昏”“門”“坤”等韻腳字,都屬于平水韻上平聲“十三元”韻部。這就是用詩韻來寫詞。
其實,唐朝人最初作詩填詞的時候,不但沒有詞韻(《詞林正韻》是清代戈載歸納前人作詞用韻的情況而編纂的韻書,于道光元年即1821年才刊行),也沒有平水韻(山西平水人王文郁1223年刊印的《平水新刊韻略》),而是用官方修訂的韻書(《切韻》)作為詩韻,詞也是依照詩韻來填寫的。既然古人能這樣用韻,那我們今人為什么不能用詩韻或者曲韻來寫詞呢?
前面所例舉的李銀清先生的七律《戀春》用韻,既符合《詩韻新編》,也完全符合詞韻,李先生不一定是有心為之,但從他力行“押韻從寬”的實踐來看,相信是不會反對的。在我看來,今人不但可以用詩韻寫詞,也可以用詞韻來寫詩。下面我舉幾個用詞韻寫詩的例子:
當代詩家楊金亭先生的《瓣香集》之二:
平江城下舉紅旗,萬里征塵撲鐵衣。
轉戰(zhàn)太行驅韃虜,揮師陜北布晨曦。
功垂東土同江暖,聲震南天五岳低。
真理幽囚拼一死,千秋股鑒發(fā)人思!
這首詩若按平水韻,“旗”“曦”“思”在四支韻部,“衣”在五微,“低”在“八齊”,有三個韻部,明顯出韻了;如果按照“十四韻”,“旗”“衣”“曦”“低”在十二齊,“思”字在十三支,看來也不是按照新聲韻寫的。但是,這幾個韻尾字卻全部在《詞林正韻》的第三部“支微”中??梢哉f,這首詩是按照詞韻寫的。讀起來也朗朗上口,用詞韻寫詩又有何不可?
段維教授的七絕《老父開雞籠》:
啼破長宵月尚西,開籠放出領頭雞。
一時膝下多爭寵,呵斥聲中喜上眉。
此詩若按平水韻,韻尾字“西”“雞”在八齊韻部,“眉”字在四支,似有不合;若按“十四韻”,“西”“雞”在十二齊,“眉”字在五微,看來也不是用的新聲韻,而且“出”字在新聲韻中是入轉平,用在此處也不合平仄;若按《詩韻新編》同樣是出韻了。但是,“西”“雞”“眉”三個韻尾字都在《詞林正韻》的第三部(支微齊),可見,此詩是按照詞韻寫的,完全合韻,讀起來也順口和諧。而且若按照湖北省英山縣的方言來讀,“眉”字讀音也為“mi”,也可以說,此詩是按照方言寫的。本來,寫詩就是抒寫性情、興觀群怨,將自己想說的話、想表達的思想痛快淋漓地一吐為快。其實,好的詩句是從心底自然流出來的,是從腦袋瓜子里靈光一現(xiàn)突然蹦出來的,并不是靠翻韻書、找韻字、勉強湊出幾句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韻語來。作詩不是作韻,完全沒有必要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死守“平水韻”或者其他的什么韻上面,寫的詩只要讀起來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就可以了。有時寫詩會寫到“不可易一字”那個份上,有時是韻尾字,有時是句中的字,除了那個字,用其他的字都不大好,還真的找不到更合適的字,那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堋把喉崗膶挕蹦??比如“呵斥聲中喜上眉”詩句的韻尾字“眉”,那為什么就不能用詞韻來代替平水韻呢?如果硬是要找一個平水韻中不大合適的字用在這里,那就真的以辭害意了。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劉慶霖先生的《萬源八臺金鼎喊太陽》:
風寒衣薄未天明,登上八臺呼一聲。
我不披光何足道,萬山俱待太陽青。
此詩若按新聲“十四韻”,韻尾字“明”“聲”“青”都在十一庚韻部,但是,“薄”“一”等字為入轉平,用在詩中就平仄不調,混韻了,可見此詩不是用的新聲韻;若按照平水韻,則韻尾字“明”“聲”在八庚,“青”字在九青,出韻了(當然,按照王力教授的理論,“庚青”可以通押,而且其最后一句是借用鄰近韻部的字作為韻腳,也可稱為“孤雁入群格”。但是,作者在詩題中已標明是用“詞韻”,說明作者是自覺地用詞韻在寫詩)。如果按照《詞林正韻》,則“明”“聲”“青”三個韻尾字全部在第十一部“庚青”中,完全合韻。
由上可見,我國詩壇有一些名家早已在用詞韻寫詩。為什么一些詩家喜歡用詞韻寫詩呢?我認為,無非是詞韻比詩韻寬一些,表意時用韻的自由度大一些。這正符合“押韻從寬”的原則。
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和詩詞刊物的老編輯,我贊同這樣一種觀點:創(chuàng)作格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毛澤東《致陳毅》)但是,押韻可以從寬,即“正音從嚴”“押韻從寬”。作詩重在立意言志、抒寫性情、“興觀群怨”,作詩不是“作韻”,不是寫格律溜。當然,押韻從寬也不是寬得沒有邊際,只要從頭到尾、即同一首詩詞中所有的字,包括韻尾字都使用同一本權威韻書來“調平仄、押韻尾字”,那就是合理的,應該提倡的,是有利于詩詞創(chuàng)作繁榮的(須知那些權威韻書都是歷代流傳下來,且多年來被詩人詞家廣泛用來創(chuàng)作詩詞的)。
根據(jù)古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成例,我一貫主張創(chuàng)作詩詞用韻時可以“各取所需”,即根據(jù)作者的立意、謀篇、布局、表意的需要,適合哪一本權威韻書就用哪一本(不是在同一首詩中隨意混用幾本韻書,而是一首詩對應采用一本權威韻書;當代有些人、包括有的名家用韻時只顧韻尾字用同一韻書,而內文字有時又用其他韻書,這種“各行其是”是不妥的)。創(chuàng)作一首詩詞,你在選擇用韻時,可以用平水韻,也可以用新韻(十四韻),也可以用《詩韻新編》(十八韻),也可以用《詩詞通韻》(十三部二十一韻),也可以用《中華通韻》(十五韻),還可以用《詞林正韻》或《中原音韻》寫詩;也可以用詩韻寫詞、寫曲,也可以用詞韻寫詩、寫曲,也可以用曲韻寫詞、寫詩。
總之,我們應該打破“詩遵平水,詞守詞林”的人為限制。應該在用韻問題上尊重個人的選擇,“知古倡今、雙軌并行”,既可用舊韻,也可用新韻,應該允許鄰韻通押。這樣就既“守正”,又“開新”,既“求正”,又“容變”。以此觀之,可以說李銀清先生寫詩用韻就是求正容變、不拘一格、達意為上的有益實踐。